有一段時間,我每天都告訴自己「該振作了」。但我發現這句話越說越沒力氣。 不是不想動,而是根本不知道要往哪裡走。以前生活很明確。上班、領薪水、投資,所有事情都有結果、有方向。
但當我開始不用為錢煩惱後,一切反而變得模糊。 我突然發現,「自由」其實比「壓力」更難駕馭。每天醒來的時候,不用上班是幸福,但同時也帶著一種空洞。我不再有緊急的任務,也不需要趕進度。 但那種空白讓我懷疑:「我是不是廢了?」 其實不是廢,只是人生的動力機制變了。 以前的動力來自外在的壓力,現在卻需要從內在找到理由。

沒方向,不是錯。 有時候我們只是進入一個「能量重整期」, 大腦和心都在休息,讓我們重新感覺「自己到底想活成什麼樣子」。所以我不再逼自己早起、不再逼自己寫計畫。我只要求自己每天做一件「讓我覺得還行」的小事。 看一段影片、寫一點筆記、散步十分鐘。 這些小小的行為,慢慢地變成了新的節奏。
我開始明白,動力不是從想出來的,而是從「行動」中慢慢回來的。當我停止責怪自己、允許自己什麼都不想時, 反而會在某個安靜的瞬間,重新對一件小事感興趣。那一刻我才知道:
沒動力不是懶,而是人生在等下一個方向。 而找到方向之前,先學會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