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是社會重要的經濟穩定力量,其資金規模龐大,必須確保穩健運用以履行對保戶的長期承諾。因此,各國政府對於保險業的資金運用都有嚴格的監管。監理體系大致可分為兩大流派:規則基礎(Rules-Based)與準則基礎(Principles-Based)。
這道來自「114年人身保險代理人、人身保險經紀人《保險學概要》」的測驗題(第17題),考驗的就是我國保險法在資金運用監理上的主要模式。
測驗題目與核心問題
類科:人身保險代理人、人身保險經紀人 科目:保險學概要 題號 17: 關於保險法對保險業資金之運用的規範,屬於下列那種型態?(A) 規則基礎(Rules-Based) (B) 準則基礎(Principles-Based) (C) 理論基礎(Theoretical-Based) (D) 無明確規範
試題分析與正確答案
正確答案是 (A) 規則基礎(Rules-Based)。
我國《保險法》對保險業資金的運用採取了高度詳盡和數量化的規定 [137, §146]。法規明確列出了保險業資金運用的具體項目(如存款、有價證券、不動產、放款等)[137, §146],並對每一項投資設定了嚴格的百分比上限 [137, §146; 138, §146-1; 138, §146-2; 139, §146-3; 139, §146-4]。這種以數量限制、黑白分明的法條條款來規範行為的模式,正是「規則基礎」監理的典型特徵。
例如,《保險法》第 146 條及其子法規定了保險業:
- 存放於單一金融機構的金額,不得超過保險業資金百分之十 [137, §146]。
- 對不動產的投資總額(除自用外),不得超過其資金百分之三十 [138, §146-2]。
- 國外投資總額,最高不得超過各該保險業資金百分之四十五 [139, §146-4]。
這些明確的「紅線」限制,使得監理的依據是硬性的數值規定,符合規則基礎的模式。
四個選項的監理模式解析與生活例子
(A) 規則基礎(Rules-Based)
- 概念解釋: 監理者透過設定具體、數量化且詳盡的標準和限制來規範市場行為。強調「遵守規定」,一旦超出規定的數值或範圍,即視為違法。
- 為何適用: 臺灣的保險資金運用法規,透過大量規定(例如:投資上限、資產類別限制、交易對象限制)來限制保險公司運用的自由度,以達到保障清償能力的目的 [137, §146; 138, §146-1]。
- 簡單生活例子:
- 像是交通規則:明確規定「速限 50 公里/小時」。你開 51 公里/小時就是違規,不需要討論你當時的路況是否安全。
(B) 準則基礎(Principles-Based)
- 概念解釋: 監理者設定高層次的目標、原則和道德準則(例如:公平對待保戶、風險管理應穩健、確保清償能力),賦予業者在達成這些目標的前提下,較大的彈性來設計內部控制和業務。重點在於結果而非行為的細節。
- 與本題差異: 儘管現代保險監理趨向採用準則基礎(如風險資本 RBC 制度),但在資金運用領域,我國仍以具體數值限制的規則基礎為主 [135, §143-4]。
- 簡單生活例子:
- 像是公司倫理守則:要求「確保客戶獲得公平且誠實的服務」。公司有權決定如何實現這一目標(例如增加客服人員、提供線上教育),而非被規定必須做什麼具體步驟。
(C) 理論基礎(Theoretical-Based)
- 概念解釋: 此非金融監理領域的標準分類。監理規範必須具備實務可行性與法律強制力,而非純粹基於學術理論或模型。
(D) 無明確規範
- 概念解釋: 缺乏法律或行政命令對該領域進行管制。
- 與本題差異: 我國《保險法》對保險業資金的運用有明確且細節的規範,如第 146 條及其子法,因此此選項錯誤 [13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