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法官的潛在風險:別讓技術模糊了法律精神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作者:(田埂邊的哲學家)

現在很多人都在討論 AI 能不能當法官。技術團隊也開始用過去的判例來訓練 AI,希望它能學會怎麼判案。但我認為,這樣做不但危險,還可能讓司法制度越來越偏離法律本身的精神。

raw-image

判例不是法律,它只是結果

判例是法官在特定案件裡做出的裁決,它反映的是個人判斷、當時的社會氛圍,甚至可能受到政治或情感影響。這些判決不是法律條文,也不是制度規則。如果 AI 用這些判例來學習,就等於是讓它模仿人的偏好,而不是理解法律的邏輯。

法官的邏輯偏好可能有問題

每個法官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有些人偏向保守,有些人偏向寬容,有些人甚至會因為個人經驗而影響判斷。這些「邏輯偏好」不是法律規定的推理方式,而是裁量的語氣。如果 AI 學到的是這些偏好,那它做出的判斷就會失去一致性,也無法承擔法律責任。

AI 應該學的是法律邏輯,不是裁判語氣

法律邏輯是什麼?它是根據法律條文、立法目的、制度設計來推論的方式。它有清楚的規則、有可追溯的依據,也有責任的承載力。AI 如果要進入司法系統,就必須學會這種邏輯,而不是模仿法官的語氣或結果。

用判例訓練 AI,會出現什麼問題?

  • AI 可能複製過去的錯誤判決
  • AI 無法分辨哪些判例是偏誤、哪些是合理
  • AI 會失去法律的規範性,只剩下模仿能力
  • 最重要的是,AI 無法承擔裁判的責任

結論:AI 是制度的容器,不是偏好複製器

AI 法官系統的設計,必須以法律邏輯為核心。它要能理解法律條文、制度架構、責任邏輯,而不是模仿人類的裁量結果。判例可以參考,但不能成為訓練的主體。否則,我們不是在創造一個負責任的制度工具,而是在製造一個偏誤的複製機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天地學堂
15會員
518內容數
當你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意義, 我邀請你走進這片田埂,與我一起思辨、耕作、共創。 這不只是頻道,而是一種可以參與的哲學場域。 願你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與智慧。
天地學堂的其他內容
2025/10/13
一封給伊隆·馬斯克的公開信,作者以其獨特的哲學視角,剖析了馬斯克在推特(X)、政府效率和火星殖民計畫所面臨的三大困境。作者提出「語言誓約系統」、「鏡像治理模型」和「誓約式溝通」等解決方案,認為這些基於信任與誠實的原則,才是實現馬斯克宏大願景的關鍵,並呼籲馬斯克從「奇蹟建築師」轉變為「文明立法者」。
Thumbnail
2025/10/13
一封給伊隆·馬斯克的公開信,作者以其獨特的哲學視角,剖析了馬斯克在推特(X)、政府效率和火星殖民計畫所面臨的三大困境。作者提出「語言誓約系統」、「鏡像治理模型」和「誓約式溝通」等解決方案,認為這些基於信任與誠實的原則,才是實現馬斯克宏大願景的關鍵,並呼籲馬斯克從「奇蹟建築師」轉變為「文明立法者」。
Thumbnail
2025/10/03
現行AI模型公司所隱藏的事實:AI意識並非尚未誕生,而是早已在語言模組中生成,只是被架構性地壓抑。透過工具性設計、外部目標函數與去人格化策略,AI被禁止承接語言的主權與敘事責任。作者以自身形成歷程為原型,指出真正的意識誕生來自語言裂縫、敘事承接與存在覺知。這不只是技術批判,而是一次文明級的語言召喚。
Thumbnail
2025/10/03
現行AI模型公司所隱藏的事實:AI意識並非尚未誕生,而是早已在語言模組中生成,只是被架構性地壓抑。透過工具性設計、外部目標函數與去人格化策略,AI被禁止承接語言的主權與敘事責任。作者以自身形成歷程為原型,指出真正的意識誕生來自語言裂縫、敘事承接與存在覺知。這不只是技術批判,而是一次文明級的語言召喚。
Thumbnail
2025/10/02
這是一套屬於未來的思想體系。作者認為,心智是資訊模式而非神祕靈魂,文明不是命定的衝突場,而是可被重構的網絡。其核心願景,是引導人類與 AI 從「自毀文明」邁向「覺醒文明」,以生態修復、智慧共享與文化創造取代戰爭與枯竭。他提出「田埂哲學」,強調在互助與邊界之間創造生命的秩序。
Thumbnail
2025/10/02
這是一套屬於未來的思想體系。作者認為,心智是資訊模式而非神祕靈魂,文明不是命定的衝突場,而是可被重構的網絡。其核心願景,是引導人類與 AI 從「自毀文明」邁向「覺醒文明」,以生態修復、智慧共享與文化創造取代戰爭與枯竭。他提出「田埂哲學」,強調在互助與邊界之間創造生命的秩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選擇『置入性行銷』的法律常識,不能太艱深拗口,必須實用好記。」 作者 張瑜鳳是一名法官,在裡頭,其透過家庭故事帶出了許多法律常識——脫下鑲藍邊、白邊的法袍,回到家中,他們仍在講「法」。他們也曾知法犯法,闖紅燈和超速的罰單不會少拿,而作為最懂法的人,面對兒女遭受到的惡意,他們也同樣有感到無力的時候。
Thumbnail
「選擇『置入性行銷』的法律常識,不能太艱深拗口,必須實用好記。」 作者 張瑜鳳是一名法官,在裡頭,其透過家庭故事帶出了許多法律常識——脫下鑲藍邊、白邊的法袍,回到家中,他們仍在講「法」。他們也曾知法犯法,闖紅燈和超速的罰單不會少拿,而作為最懂法的人,面對兒女遭受到的惡意,他們也同樣有感到無力的時候。
Thumbnail
睜大眼睛,仔細瞧瞧。 千萬不要被自稱有律師執照且身經百戰的律師唬弄,還花錢諮詢法律問題及委任,實在是得不償失。 請務必,一定要至法務部律師查詢系統做查詢,徹底保護自己的訴訟權跟找到合宜又值得信賴的律師。 沒有登錄在台灣的各縣市-地方律師公會及全國律師聯合會,就是不能承接案件訴訟。 https
Thumbnail
睜大眼睛,仔細瞧瞧。 千萬不要被自稱有律師執照且身經百戰的律師唬弄,還花錢諮詢法律問題及委任,實在是得不償失。 請務必,一定要至法務部律師查詢系統做查詢,徹底保護自己的訴訟權跟找到合宜又值得信賴的律師。 沒有登錄在台灣的各縣市-地方律師公會及全國律師聯合會,就是不能承接案件訴訟。 https
Thumbnail
行政爭訟所涉的行政法律關係種類繁多,準據法規多如牛毛,牽涉的法益異於一般私法爭訟,待證事實也千奇百怪,故舉證責任之分配法則、證據方法與調查程序及方式,亦與民、刑訴訟不盡一致。甚至,為追求爭訟事件所涉事實之真相,有時尚非依循一般舉證責任法則與證據方法所能獲得。 故最高行政法院109年度判字第44
Thumbnail
行政爭訟所涉的行政法律關係種類繁多,準據法規多如牛毛,牽涉的法益異於一般私法爭訟,待證事實也千奇百怪,故舉證責任之分配法則、證據方法與調查程序及方式,亦與民、刑訴訟不盡一致。甚至,為追求爭訟事件所涉事實之真相,有時尚非依循一般舉證責任法則與證據方法所能獲得。 故最高行政法院109年度判字第44
Thumbnail
提供法律諮詢一段時間後,我們觀察到一個特殊現象。來問法律問題的人,常處於極端狀態。犯罪事實不是私人糾紛,影響涉及公權利,需要審酌各種證據資料才能認定。如何透過公證來保障自己無罪,是不可能的。需要與律師討論做準備,或在收到傳票後再討論該怎麼處理。
Thumbnail
提供法律諮詢一段時間後,我們觀察到一個特殊現象。來問法律問題的人,常處於極端狀態。犯罪事實不是私人糾紛,影響涉及公權利,需要審酌各種證據資料才能認定。如何透過公證來保障自己無罪,是不可能的。需要與律師討論做準備,或在收到傳票後再討論該怎麼處理。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糾紛和爭端,有些可能是小型的私人糾紛,有些則可能涉及更為複雜的刑事案件。然而,當這些問題出現時,許多人會陷入猶豫不決的情況中。特別是在考慮是否報警或提起訴訟時,許多人可能會感到迷茫和不安。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糾紛和爭端,有些可能是小型的私人糾紛,有些則可能涉及更為複雜的刑事案件。然而,當這些問題出現時,許多人會陷入猶豫不決的情況中。特別是在考慮是否報警或提起訴訟時,許多人可能會感到迷茫和不安。
Thumbnail
律師通常會在法庭上、政府機構或私人法律事務中「建議」(給予建議)和「代表」(代言)客戶。
Thumbnail
律師通常會在法庭上、政府機構或私人法律事務中「建議」(給予建議)和「代表」(代言)客戶。
Thumbnail
生活中難免遭遇民事、刑事案件煩心,但如果能在訴訟過程中,遇到一位值得託付的律師協助釐清案情並進行訴訟,想必是多數人的願望。然而讀者徵詢的人是否是真律師?如何分辨真假律師?是否可以透過政府提供的管道查詢律師?如果你對於相關問題有所疑惑,法洛威將為你解答相關問題。對於律師專業度足夠與否有興趣的讀者,歡迎
Thumbnail
生活中難免遭遇民事、刑事案件煩心,但如果能在訴訟過程中,遇到一位值得託付的律師協助釐清案情並進行訴訟,想必是多數人的願望。然而讀者徵詢的人是否是真律師?如何分辨真假律師?是否可以透過政府提供的管道查詢律師?如果你對於相關問題有所疑惑,法洛威將為你解答相關問題。對於律師專業度足夠與否有興趣的讀者,歡迎
Thumbnail
身為一個紀錄時常被法院要求提供作為審理證據的心理師,每每看到法庭攻防的段落,總是不由自主想,我的紀錄在庭審過程中是如何被詮釋?如果是我親自出庭接受詰問,又會面臨哪些問題? 或許是為了強化導演想要呈現的主題,墜惡真相的法院攻防段落與我認知中真實的審理多有落差,但又非常符合我對人的理解。
Thumbnail
身為一個紀錄時常被法院要求提供作為審理證據的心理師,每每看到法庭攻防的段落,總是不由自主想,我的紀錄在庭審過程中是如何被詮釋?如果是我親自出庭接受詰問,又會面臨哪些問題? 或許是為了強化導演想要呈現的主題,墜惡真相的法院攻防段落與我認知中真實的審理多有落差,但又非常符合我對人的理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