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志在校園綠化計畫中學會了堅守與堅持,然而,他逐漸意識到,個人的努力雖重要,但若沒有與他人的 信任與共鳴,再大的目標也難以真正落實。
學校迎來一個跨年級的合作專案——舊城區歷史文化調查。這次的任務不僅需要學生分組調查,還要和社區居民互動。小志被分配到一個五人小組,每個人性格、專長截然不同:有熱衷歷史的文藝少女阿芳、擅長數據分析的理工男小傑、話多但心細的同班同學小慧,以及外向開朗的學弟小林。最初的分工會議中,意見頻頻碰撞。阿芳偏重文化背景研究,小傑強調數據整理,小慧想做問卷調查,而小林則提出拍攝短片的想法。討論激烈,氣氛緊張,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意見被採納。
小志回想《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劉備的互動:成功往往不是靠單打獨鬥,而是理解他人、建立信任,才能形成強大的合作力量。他決定嘗試 建立信任與共鳴,方法如下:
- 傾聽與理解:在會議中,他主動傾聽每個人的想法,重述對方意見以確認理解,避免誤解。
- 尋找共同價值:小志強調,目標是「呈現舊城區最真實的文化面貌」,將各自專長與目標對齊,找到大家共同關心的焦點。
- 小步驟試行:針對每個提案,先做小規模嘗試,例如阿芳做一段歷史文案,小傑整理小區街道數據,小林拍攝片段,逐步整合,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貢獻的價值。
漸漸地,團隊的緊張氣氛開始緩和。小志發現,信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小細節中累積:當小傑發現自己的數據整理被充分應用,阿芳看到文案被採用,大家的信任就像種子般生根發芽。
有一天,團隊在老街巷弄中採訪一位年逾八旬的居民李伯。李伯對外人總是謹慎甚至抗拒,初見小組成員時,態度冷漠。但小志記得古人云:「以誠感人者,人亦以誠相待。」他與小組成員耐心介紹調查目的,表達尊重,並傾聽李伯的故事。
李伯講起過去街區的風貌、節日習俗以及戰後重建的故事,語氣漸漸柔和。小組成員也開始感受到這種人與人之間的 共鳴——理解與被理解交織,信任的橋樑自然建立。小志暗自感嘆:人心如水,唯有尊重與誠意,才能激起共鳴的波紋。
後續工作中,團隊在小志引導下,逐步形成默契:阿芳負責歷史文案整理,小傑負責數據分析,小慧負責問卷設計,小林負責影像拍攝,而小志則協調資源與時間。每一次合作,每一次互相補位,都是信任的驗證。
隨著報告日逼近,團隊完成一份集文字、數據、影像於一體的多媒體呈現。展示當天,社區居民與師生觀摩,大家的目光充滿驚訝與敬意。李伯看到自己口述的故事被影像化,眼角泛淚,他走向小組,握著小志的手說:「謝謝你們,讓我的故事被看見。」
小志感受到一種難以言喻的成就感:信任與共鳴,讓個人的努力轉化為團隊的力量,也讓知識與情感交織成真正的影響力。
夜晚,小組成員在校園一角的長椅上回顧這段歷程。阿芳感嘆:「如果一開始我們各自為政,肯定做不成這麼完整的報告。」小傑點頭:「是啊,信任真的能把每個人的長處放大。」小志微笑,心中默念:
「在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不是單打獨鬥,而是理解、信任與共鳴。當每個人心意相通,目標自然得以實現。」
小志也意識到,這份能力將延伸至未來人生:在人際、工作、甚至更大的社會舞台上,信任與共鳴是推動合作與影響的核心。
他在日記中寫下今日心情:
「真正的影響力,源於心與心的連結。唯有信任與共鳴,才能讓努力化為持久的力量。」
夜色深沉,微風拂過校園樹梢,小志的心中卻充滿溫暖與踏實。他知道,無論未來遇到多少挑戰,這份對信任與共鳴的理解,將成為他最可靠的指南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