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局者》的教學運用
在學校裡,我們經常參加各種研習活動。常常會聽到有人說,某個團隊成員非常努力,事情交給他就可以放心了,他能把事情做好。旁聽的人在聽到這些話時,可能會有種置身事外的感覺,好像他只是在觀察一切。這時候,我會思考,我和他之間的關係框架是什麼。如果這只是一堂課,我通常不會做出任何行動,只是聽聽就算了。然而,如果這發生在我的主場,我會適時提醒他,通常聰明人能理解我的意思。另一種情況是,有些人來到這裡是為了學習新事物,當老師引導時,他們會試著思考,嘗試表達自己的想法,並考慮如何在自己的課堂上進行調整和改進。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老師的教學模式過於固定,其實不僅是學生,甚至在人的本性中也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偷懶和放空的念頭。曾培佑老師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這種情況:當我們開車時,剛上高速公路時會非常專注,但一旦進入高速公路,我們的注意力自然會轉移到音樂或其他事情上。只有在突然有人鳴喇叭提醒我們時,我們才會重新集中注意力,回到開車的狀態。這就是典型的安全感引起的注意力流動狀態。
在課堂中,曾培佑老師設計了教師在上課中常見的四個問題,帶領參加研習的老師們針對每個問題進行討論。討論完這四個問題後,老師們被分成四個組別。這時,曾老師不提醒參加課程的老師們的安全感,隨機選了一個組別,並在組別內再分成紅色與綠色的小組。在這樣的分類中,紅組回覆內容,提出新論點。在分享時,曾老師通過聆聽老師們的反應,圍繞紅色與綠色組別的教師內容進行回饋,或者分享現場教師的經驗。這樣的互動方式能夠有效促進老師之間的交流與學習。這讓我想到《灌籃高手》中,赤木隊長讓所有一年級新生自我介紹時,他多問了流川楓的興趣是什麼。當時流川楓回答睡覺,接著輪到櫻木,雖然櫻木已經準備好答案,但赤木隊長沒有問他興趣。這也是我認為在教學現場上,教師應根據現場狀況進行調適,讓學生在學習中如同看戲劇一般,有「起」、「承」、「轉」、「合」的變化。如果教學過於單一,也容易讓學生分心,這是老師可以調整與訓練的部分。
實體教學與線上教學最大的不同在於,學生可能會因背景和個性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即時反應。曾培佑老師在課程中透過拆解教學的脈絡進行分享,這讓我覺得非常厲害。老師基本上僅使用白板就能完成整個課程,而且能讓參加研習的老師們享受其中。我認為這其中的關鍵在於,老師會使用交替法,通過理論與案例的引導來產生共鳴。
在參與式教學中,不僅要考慮老師的教學方法,還要包含學生的聆聽狀態與專注程度。以這學期在通識課程中設計的編織課程為例,我們發現男性同學在剪裁方面會幫助女性同學,而女性同學則主要負責編織的分工。同一主題下,性別對編織工作的分工有所不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學生給我的回饋,認為桌子太大了不方便編織。這也讓我思考到,大型編織對於初次編織或經驗較少的學生來說,設備的便利性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