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網路日漸發達、連 AI 都能幫忙寫作業、看面相、討論感情的時候,許多人開始疑惑自己的方向,也因此出現了整個社會的集體焦慮。
那是一種看似無形、卻無所不在的氛圍:每個人都在趕、都在怕慢、都怕被淘汰。這種焦慮早已不再只是個人的心理問題,而成為一種社會現象 ,一場時代的流行病。
我們以為焦慮只是個人問題,但它其實被系統性地製造出來。媒體與廣告的大肆渲染,加上社群媒體宛如一面無限放大的鏡子,讓人活在別人的高光時刻裡,不知不覺地把他人的生活當成檢核自己的模板。
演算法懂得你所有的不安:
你點開幾次旅遊影片,它便推給你「辭職去環遊世界」的故事;你搜尋一次減肥法,它就讓你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
除了與自身生活相關的焦慮外,經濟波動與環境災難,例如地緣政治緊張、經濟不平等與氣候變遷,也在放大這種集體焦慮。
但說句玩笑話,身為台灣人的我,或許台灣人天性樂觀開朗,我身邊很少有人真正焦慮;若有,也多半是因為政治。我和朋友偶爾討論政治、歷史,我也會在社群上發表看法,沒想到,這樣也能讓人感到焦慮。
台灣的歷史多元而複雜,從戒嚴到解嚴,社會留下的焦慮像一層薄霧,仍籠罩在集體意識裡。即使如今自由許多,部分長輩仍不願多談,那是一段不能輕易說出的黑暗時期。焦慮,於是成了一種傳承,一種不說出口的記憶。
但也正因如此,我們學會了同理。 學會在他人的焦慮裡,看見歷史的痕跡,也看見自己的影子。
也許我們無法消除焦慮,但能學會溫柔地與它共存。因為焦慮,不只是脆弱的象徵, 它也是一種提醒:我們仍然在乎,仍然想活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