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知道「經濟停滯」才是人類歷史上大部分時期的常態!
過去200年,人類經濟首次持續成長,擺脫了數千年的停滯。
這200年來發生什麼事?
昨天公佈的諾貝爾經濟學獎3位得獎者給出了答案。
創造性破壞 vs. 破壞式創新
儘管人類歷史上不時會有重要發現,也會改善普通人的生活條件,但帶來的短期經濟增長,最終還是回到停滯。
美國西北大學的莫基爾Joel Mokyr,認為2種關鍵知識:實作知識與科學知識,是促成持續創新的原因。
實作知識是知道「怎麼做」,科學知識則是理解「為什麼」。
法國法蘭西公學院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美國布朗大學的豪伊特Peter Howitt,則以數學證明「創造性破壞」。
創造性破壞最早是由經濟學家熊彼得提出,企業家透過創新的方式,從舊構中創造出新事物,同時也破壞了舊有的生產方式、企業和市場結構。
哈佛大學教授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亦是近代最重要的「創新大師」,在其著作《創新的兩難》中提出的「破壞式創新」,則從管理學的角度,論述創新對企業的重要性。
破壞式創新對企業有多重要?
賈伯斯曾說:「這是我書架上唯一的一本商業管理書」
經濟學的「創造性破壞」,宏觀說明創新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管理學的「破壞式創新」,則由競爭角度說明創新對企業的重要性。

創新的經典範例
以iPhone為例,蘋果創新做出更好的手機,破壞諾基亞的舊手機市場,導致諾基亞被淘汰、員工失業。這是市場的一體兩面,會同時發生無法分開。
為什麼公司願意創新?
因為預期能獲得壟斷利潤,就像AI出現之前的蘋果。
投資研發費用很高,而且沒人知道是否能開發出來?最終市場是否能大賣?
雖然3位得主提出的「創造性破壞」,是促成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因素。
但促成創新的環境,同時也產生阻撓創新的障礙。
行為經濟學擊敗創造性破壞?
2002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開創了行為經濟學,提出一個重要效應:「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
損失規避是指,人類認為損失的痛苦,遠遠大於獲利的快樂。
同樣以蘋果為例,後賈伯斯時代,庫克創造蘋果史上最高營收與利潤。
但大家都知道,蘋果已經失去創新了。
庫克把蘋果變成供應鏈機器,收了google每年200億美元的純利,「損失規避」就成了庫克無法避免的結果。
蘋果自賈伯斯創立後,推出許多代表性產品,如Macintosh、iPod、iPhone、iPad等,雖然不是最早上市推出的創新產品,但從包裝、美學設計到產品使用體驗,無一不是豎立當時科技產品的典範。
蘋果就是「破壞式創新」的代表。曾幾何時,蘋果已經很久沒有重大創新了。
甚至在新一代的破壞式創新—AI,也缺席。
行為經濟學的另一個效應登場:「現狀偏誤Status Quo Bias」。
這是一種傾向於維持現有狀態,避免改變的心理傾向。
是的,企業也有「舒適圈」,蘋果也不例外。
也許賈伯斯還在的話,這2個行為經濟學的重大效應不會發生。
當然,AI的破壞式創新還在持續,即使像2000年初的網路泡沫化,最終受益的還是全體人類。
蘋果身為「損失規避」與「現狀偏誤」效應的受害者,在這波AI浪潮中,是否能翻身?OPEN AI是否能笑到最後?
我們且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