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大亂鬥?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你知道「經濟停滯」才是人類歷史上大部分時期的常態!

過去200年,人類經濟首次持續成長,擺脫了數千年的停滯。

這200年來發生什麼事?

昨天公佈的諾貝爾經濟學獎3位得獎者給出了答案。

創造性破壞 vs. 破壞式創新

儘管人類歷史上不時會有重要發現,也會改善普通人的生活條件,但帶來的短期經濟增長,最終還是回到停滯。

美國西北大學的莫基爾Joel Mokyr,認為2種關鍵知識:實作知識與科學知識,是促成持續創新的原因。

實作知識是知道「怎麼做」,科學知識則是理解「為什麼」。

法國法蘭西公學院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美國布朗大學的豪伊特Peter Howitt,則以數學證明「創造性破壞」。

創造性破壞最早是由經濟學家熊彼得提出,企業家透過創新的方式,從舊構中創造出新事物,同時也破壞了舊有的生產方式、企業和市場結構。

哈佛大學教授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亦是近代最重要的「創新大師」,在其著作《創新的兩難》中提出的「破壞式創新」,則從管理學的角度,論述創新對企業的重要性。

破壞式創新對企業有多重要?

賈伯斯曾說:「這是我書架上唯一的一本商業管理書」

經濟學的「創造性破壞」,宏觀說明創新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管理學的「破壞式創新」,則由競爭角度說明創新對企業的重要性。

raw-image

創新的經典範例

以iPhone為例,蘋果創新做出更好的手機,破壞諾基亞的舊手機市場,導致諾基亞被淘汰、員工失業。這是市場的一體兩面,會同時發生無法分開。

為什麼公司願意創新?

因為預期能獲得壟斷利潤,就像AI出現之前的蘋果。

投資研發費用很高,而且沒人知道是否能開發出來?最終市場是否能大賣?

雖然3位得主提出的「創造性破壞」,是促成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因素。

但促成創新的環境,同時也產生阻撓創新的障礙。

行為經濟學擊敗創造性破壞?

2002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開創了行為經濟學,提出一個重要效應:「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

損失規避是指,人類認為損失的痛苦,遠遠大於獲利的快樂。

同樣以蘋果為例,後賈伯斯時代,庫克創造蘋果史上最高營收與利潤。

但大家都知道,蘋果已經失去創新了。

庫克把蘋果變成供應鏈機器,收了google每年200億美元的純利,「損失規避」就成了庫克無法避免的結果。

蘋果自賈伯斯創立後,推出許多代表性產品,如Macintosh、iPod、iPhone、iPad等,雖然不是最早上市推出的創新產品,但從包裝、美學設計到產品使用體驗,無一不是豎立當時科技產品的典範。

蘋果就是「破壞式創新」的代表。曾幾何時,蘋果已經很久沒有重大創新了。

甚至在新一代的破壞式創新—AI,也缺席。

行為經濟學的另一個效應登場:「現狀偏誤Status Quo Bias」。

這是一種傾向於維持現有狀態,避免改變的心理傾向。

是的,企業也有「舒適圈」,蘋果也不例外。

也許賈伯斯還在的話,這2個行為經濟學的重大效應不會發生。

當然,AI的破壞式創新還在持續,即使像2000年初的網路泡沫化,最終受益的還是全體人類。

蘋果身為「損失規避」與「現狀偏誤」效應的受害者,在這波AI浪潮中,是否能翻身?OPEN AI是否能笑到最後?

我們且拭目以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職場不輕鬆 E哥帶你衝
2會員
14內容數
【閱讀思考改變人生】你給我10分鐘,我帶你讀世界 【職場混日子的倖存者】職場不輕鬆,E哥帶你衝 【保證踩雷行銷術】不教你行銷成功學,只告訴你什麼行銷會失敗
2025/09/23
—   iPhone是蘋果品牌的顛峰?還是衰退? 賈伯斯當年對約翰.史考利提出的經典詰問:「你想賣一輩子糖水,還是跟我一起改變世界?」不僅定義了蘋果公司的精神,也成為其創新文化的核心。 蘋果最近剛發表iPhone 17系列產品,但發表會已經不復賈伯斯當年盛況。 新產品改善了以往常被垢病的過熱問
Thumbnail
2025/09/23
—   iPhone是蘋果品牌的顛峰?還是衰退? 賈伯斯當年對約翰.史考利提出的經典詰問:「你想賣一輩子糖水,還是跟我一起改變世界?」不僅定義了蘋果公司的精神,也成為其創新文化的核心。 蘋果最近剛發表iPhone 17系列產品,但發表會已經不復賈伯斯當年盛況。 新產品改善了以往常被垢病的過熱問
Thumbnail
2025/09/17
—揭開購物慾望的科學秘密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 明明沒打算買什麼,但一看到「限時特價」、「最後一天」就忍不住手滑? 或是在網路購物時,看到倒數計時器就開始緊張,深怕錯過好康? 別擔心,這不是你意志力不夠,而是大腦的正常反應! 科學家的實證研究,終於讓你「亂買」的愧疚感,有了原諒自己的理由
Thumbnail
2025/09/17
—揭開購物慾望的科學秘密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 明明沒打算買什麼,但一看到「限時特價」、「最後一天」就忍不住手滑? 或是在網路購物時,看到倒數計時器就開始緊張,深怕錯過好康? 別擔心,這不是你意志力不夠,而是大腦的正常反應! 科學家的實證研究,終於讓你「亂買」的愧疚感,有了原諒自己的理由
Thumbnail
2025/08/12
— 帶你讀《九成顧客全買單的腦神經行銷學》心得 哈佛大學杰拉德·札特曼教授(Gerard Zartman)等多位學者, 都認為潛意識主導人類行為與決策, 札特曼教授特別將此現象稱為「95:5法則」。 也就是說,你的行為與決策,95%是由潛意識決定的。
Thumbnail
2025/08/12
— 帶你讀《九成顧客全買單的腦神經行銷學》心得 哈佛大學杰拉德·札特曼教授(Gerard Zartman)等多位學者, 都認為潛意識主導人類行為與決策, 札特曼教授特別將此現象稱為「95:5法則」。 也就是說,你的行為與決策,95%是由潛意識決定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們因為疫情期間被迫改變而形成的生活習慣和工作模式以及供需消費,其實應該再經過10年才會逐步形成的。 
Thumbnail
我們因為疫情期間被迫改變而形成的生活習慣和工作模式以及供需消費,其實應該再經過10年才會逐步形成的。 
Thumbnail
本文第一段是介紹三位學者在《外交事務》上合寫的文章《全球化安魂曲:為何全世界會懷念歷史上最大的經濟奇蹟》,三位作者認為全球化毫無疑問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但現在卻基於種種原因,出現明顯的逆轉,那麼這對過去從這一波全球化高潮中獲益甚多的國家絕對影響是負面的。第二大段是同樣在《外交事務》上刊出的相反論點
Thumbnail
本文第一段是介紹三位學者在《外交事務》上合寫的文章《全球化安魂曲:為何全世界會懷念歷史上最大的經濟奇蹟》,三位作者認為全球化毫無疑問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但現在卻基於種種原因,出現明顯的逆轉,那麼這對過去從這一波全球化高潮中獲益甚多的國家絕對影響是負面的。第二大段是同樣在《外交事務》上刊出的相反論點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未來社會趨勢的文章,探討了未來社會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以及社會結構和人性的轉變。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未來社會趨勢的文章,探討了未來社會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以及社會結構和人性的轉變。
Thumbnail
資本主意主導了全世界大部分國家,它促使人類文明與科技的進步,人民擁有自己的財富,可以透過工作來獲取相對應的報酬,因為每個人的能力不同而產生了貧富差距,在資本主意的運作下逐漸拉大了差距。 如今差距已經擴大到了20%人擁有其他80%人的資源,80%人由於資源匱乏,即使透過努力工作也無法改變生活,心中累
Thumbnail
資本主意主導了全世界大部分國家,它促使人類文明與科技的進步,人民擁有自己的財富,可以透過工作來獲取相對應的報酬,因為每個人的能力不同而產生了貧富差距,在資本主意的運作下逐漸拉大了差距。 如今差距已經擴大到了20%人擁有其他80%人的資源,80%人由於資源匱乏,即使透過努力工作也無法改變生活,心中累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Thumbnail
本文探討關於人類歷史和文明的躍進發展,包含人類的發展速度、社會體制、政治力量、資本和宗教體系等方面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同時闡述了人類面臨的挑戰和變遷。
Thumbnail
本文探討關於人類歷史和文明的躍進發展,包含人類的發展速度、社會體制、政治力量、資本和宗教體系等方面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同時闡述了人類面臨的挑戰和變遷。
Thumbnail
疫情改變人類生活樣子,重挫經濟,改變了地球樣貌,以及生態的多樣性。疫情下人類活動暫停,生態稍微獲得改善空間。生態被開發不回。變種病毒侵襲,難以逐步控制。政治分裂造成社會連結被破局。全球人口問題與社會矛盾。反思人類生活與價值觀。
Thumbnail
疫情改變人類生活樣子,重挫經濟,改變了地球樣貌,以及生態的多樣性。疫情下人類活動暫停,生態稍微獲得改善空間。生態被開發不回。變種病毒侵襲,難以逐步控制。政治分裂造成社會連結被破局。全球人口問題與社會矛盾。反思人類生活與價值觀。
Thumbnail
這本書談論了全球化時代下,經濟強國對弱國的影響,涉及到貧富差距、全球性剝削等議題,同時引導讀者思考國內外的社會問題。
Thumbnail
這本書談論了全球化時代下,經濟強國對弱國的影響,涉及到貧富差距、全球性剝削等議題,同時引導讀者思考國內外的社會問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