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blic Hand homepage
本篇以市場結構與制度面為主軸,從數據切入說明為何近十年間國中師資出現明顯下滑而國小相對穩定,並同時指出這些趨勢如何回應少子化、裁班與分科教學等深層問題,便於讀者理解現象背後的結構性原因與可能的政策或職涯回應路徑。
核心數字回顧
從 104 學年至 113 學年觀察,國小師資總量由 104,192 人上升到 105,533 人,呈現小幅成長但整體維持穩定;相對地,國中師資從 50,584 人下滑到 43,551 人,減幅達到 14%,這樣的落差不是單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種長短期因素交織的結果,必須將少子化的時間差、學校裁班機制與分科教學的職位結構一併放入分析框架,才能完整理解「為何同樣在義務教育體系內會出現不同的師資走勢」。少子化的時間差與結構效應
少子化對各教育階段的衝擊並非同步發生,國中階段往往因為生育率與入學端的滯後效應,在某個時間窗內會顯得格外敏感,當先前世代出生人口下降之後,經過入學、升學等流動過程便會在中學層級首先反映為需求急速下滑,這種時間差使得中學師資的供需不平衡比國小更早、也更劇烈地浮現出來,從而造成裁班、調整教師配置與宣告停招等連鎖反應。
更多專題文章內容,請點選連結繼續閱讀 中小學市場:國小 vs 國中 教職差異(數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