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努力學著不闖進少女的世界,也會學著相信她自己能守住戀愛的界線。
青春期戀愛的第一次「警報」
那天晚餐後,我家少女接到學長的電話。她一臉興奮又害羞,嘴裡急著說:「媽~妳不要在這邊啦~我要講電話啦~!」
我忍不住拉長聲音回應:「蛤~~~~~」那一刻,我聽見自己內心響起的「登愣」警報。
青春期少女跟異性走近,媽媽的第一道焦慮警報正式啟動。
本能的焦慮和理智的拉鋸
我的腦袋開始冒出問題:他是誰?聊多久了?講什麼?是不是她暗戀的人?還是功課上的討論?
理智告訴我這都很自然,情緒卻像打翻的水,怎麼都收不回。

我偷偷看時間,十多分鐘過去了,她還在講。
「老天鵝呀,少女真的長大了。」
我心裡說:「誰還沒年輕過呀!」、「我也想湊熱鬧了解到底怎麼回事!」
但我知道,最重要的是別讓這份好奇和焦慮變成干涉。
媽媽的正念練習
於是我深呼吸,對自己說:
「停下來,異性相吸很正常的。」
我知道壓抑和焦慮不容易完全消失,但我願意在焦慮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平靜。
我明白,那份不安,其實是她自然成長的訊號。
這份接納,讓我慢慢冷靜,我接納自己的情緒,也尊重少女的反應。
她叫我不要在,就是要練習擁有自己的小世界。
觀察與信任的界線
理清心情後,我提醒自己,這個階段的我,是要觀察而非監視。
該留意的,是她通話時間是否太晚?聊完後情緒是明亮還是低落?她願不願意自然提起學長名字?
這些比查勤更重要。
信任不代表放任,而是相信她有守護自己曖昧界線的能力。
我尊重她的交友發展,給她空間,知道她準備好時會願意跟我分享。
這種信任,是拉近我們距離的關鍵,而不是讓彼此越走越遠。
媽媽的學習
青春期的風景,不只是孩子的修行,也是在考驗媽媽的成長。
她在學怎麼喜歡、怎麼拿捏距離、怎麼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在學怎麼放手、怎麼信任,怎麼不讓焦慮變成控制。
成長從來都不是她一個人的事,而是我們母女一起的課題。
正念陪伴的承諾
我對自己說:「我對她的愛,不需要急著防守。」
不闖入她的對話,只會在她需要的時候靜靜守候。
這份曖昧也許只是青春的風,不一定長久,
但被理解、被尊重的感覺,將成為她未來選擇關係的底色。
同時,我也學會了在陪伴她的同時,不忘愛自己。
家長與青春期孩子的戀愛互動指南
青春期的曖昧與好感,是人成長的自然階段。
父母不需過度焦慮或壓抑,因為戀愛正是一場學習「愛與被愛」的課。
理解曖昧階段
曖昧是探索感情的開始,不一定代表確定交往。
尊重孩子的節奏,不急著逼問或貼標籤;有時孩子自己也在釐清心意。
關心但不緊逼
用朋友的語氣問:「你覺得和他相處怎麼樣?」
比直接追問「你們在一起了嗎?」更能建立信任。避免質疑細節或否定感受。
大人放輕鬆才重要
我知道這點對大部分的家長來說很難,
但戀愛是青春自然成長的過程。
焦慮、壓抑只會讓孩子更封閉。信任與支持才是他們最好的安全感。
分享經驗拉近距離
比起說教,分享自己的經驗更有力量。
「我以前也有那種心動感覺,後來學會了保護自己。」這樣能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與尊重。
建立健康界線
討論尊重彼此感受、不被強迫、不做違心事的重要性。
教孩子勇敢說「不」,建立自我保護意識。
正向溝通4要點
- 傾聽,多鼓勵、少質疑,建立信任感。
- 尊重意見,避免強硬禁令,透過討論找到共識。
- 保持同理,讓孩子保有自主權,家長做輔佐。
- 用「我訊息」表達感受,避免責備。
青春期不只是孩子的修行,也是父母的學習。
她在學怎麼面對喜歡的人; 我在學怎麼在焦慮裡呼吸、在愛裡放手。
當孩子第一次對誰心動,
我們也會再次練習:如何在愛裡,既不退場,也不越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