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一次風暴都要出手擋,而是學會在情緒裡穩穩呼吸、靜靜陪伴。
坐在風暴的中心,我學著不衝出去

最近,我像是被一場風暴包圍著。
這不是我自己的雷雨,而是我青春期女兒的人際風暴—從同儕衝突中掀起,一圈圈撩動著我內心那些熟悉的焦慮、不安與自我懷疑。
我反覆問自己:- 是不是我教得不夠好?
- 要不要出手幫她解決?
- 如果我不處理,她會不會被孤立?
但我也知道,那些「想替她出頭」的衝動背後,其實藏著一層更深的恐懼:
怕她被傷害,也怕她什麼都沒學會。
正念不是要我無堅不摧,而是陪自己看見情緒
身為一個練習正念的媽媽,我以為「覺察」會讓我更穩定。
但這幾天,我發現情緒風暴一來,什麼深呼吸、什麼練習,全都像是暫時失效。
我在腦海裡上演無數場對峙:
打電話給導師?在家長群組發言?或乾脆衝去找對方家長?
但身體比我更誠實,胸口的悶痛提醒我:
我不是在幫她,我是在重演自己過去「被誤解卻無力辯駁」的經驗。
這一次,我沒急著當個能幹的大人,而是有意識刻意的選擇在風裡靜靜坐著,對著翻騰的自己說:「我看見你了。」
不是每一次跌倒都需要馬上被扶起來
我開始看清楚,什麼是「真正的放手」—不是不管,而是不搶。
這一場友情風暴中,她因為情緒暴衝、言語太直,與朋友在畢業前決裂。
我真的很想出面幫她說話,修補她努力維繫的關係。
但我知道,如果我出手,她就無法真正意識到:
「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不一樣的後果。」
這不是冷血,而是一種刻意為之的信任—相信她會從痛裡,成長出新的理解,相信我自己也有能力忍住不當拯救者。
我選擇成為一面鏡子—我刻意的忍著,不評斷、不操控,我站在我的位置,
穩穩地照見她現在的樣子,然後不評價的告訴她我的看見。
這次,我選擇陪她站在風裡,不遮、不擋,但一直都在
給風暴中的少女,也給還在學著放手的我:
有一天妳會記得,現在的妳可能氣憤、難過、覺得沒人懂妳;
而我也會記得,那時的我,好想衝過去幫妳撐住全世界,但我忍住了。
不是因為我不愛妳,而是因為我知道,
有些成長,是誰都不能替的。
妳正在學著,如何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而我,也在學著不讓我的焦慮,搶走妳的學習。
最後,想對同樣在風暴裡的你說:
如果你也正在經歷類似的青春期風暴,
如果你也曾在夜深人靜時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我想告訴你,你並不孤單。
我們都還在學著,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如何不急著出手,而是選擇穩穩地陪伴。
歡迎你留言分享:
你曾在哪一刻,放下了「非得解決一切」的焦慮?
你是否也正在學著放手,學著陪伴?
也邀請你把這篇文章分享給需要的朋友或家人。
讓我們一起,在風暴中學會穩穩地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