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翻譯
佛陀告訴須菩提:
「所有的菩薩、大菩薩,應當這樣降伏自己的心念:對於所有一切種類的眾生─ 無論是卵生的、胎生的、濕生的、化生的;無論是有形體的、無形體的;無論是有意識的、無意識的;無論是非有意識非無意識的,我都要讓他們進入無餘涅槃的境界而得到解脫。
像這樣度化了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但實際上並沒有任何眾生被我度化。
為什麼呢?須菩提!如果菩薩心中還存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種執著,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薩。」
內容含意解釋
這個章節叫做「大乘正宗分」,是《金剛經》最核心的教義之一,直接回答了須菩提在第二章提出的「如何降伏其心」的問題:
菩薩摩訶薩:「摩訶薩」是梵文「摩訶薩埵」(Mahasattva)的簡稱,意思是「大菩薩」或「大士」,指修行境界高深的菩薩。
眾生的分類:佛陀列舉了所有眾生的類型,展現菩薩慈悲的廣大無邊:
- 四種生命形式:卵生(如鳥類)、胎生(如哺乳動物)、濕生(如昆蟲)、化生(如天人、地獄眾生)
- 有色、無色:有物質形體的眾生(如人類)和無物質形體的眾生(如某些天界眾生)
- 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指不同意識狀態的眾生,從有清晰意識到幾乎無意識的各種存在形式
這種全面的列舉強調菩薩的慈悲心應該普及一切眾生,沒有任何分別或遺漏。
無餘涅槃:涅槃是解脫煩惱、超越生死輪迴的最高境界。「無餘涅槃」指完全徹底的解脫,沒有任何煩惱的殘餘。菩薩的願望是讓所有眾生都能達到這個究竟解脫的境界。
核心悖論:「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這是《金剛經》最重要的智慧之一。佛陀指出,雖然菩薩要度化無量眾生,但心中不能執著「我度化了眾生」這個念頭。這看似矛盾,實則揭示了大乘佛法的精髓:
- 在事相上(世俗層面),菩薩確實要積極救度眾生
- 在理體上(真理層面),不應執著於「有我在度眾生」、「有眾生被我度」的分別心
如果執著於「我度化了多少眾生」,反而是一種我執,會障礙真正的覺悟。
四相的執著:佛陀明確指出,如果菩薩還執著於四相,就不是真正的菩薩:
- 我相:執著於有一個獨立存在的「我」
- 人相:執著於「我」與「他人」的分別
- 眾生相:執著於有「眾生」需要我去度化的觀念
- 壽者相:執著於生命在時間中延續的概念
這四相代表了不同層次的執著,從最粗重的「我執」到較微細的時間執著。只有破除這些執著,才能真正實踐菩薩道。
降伏其心的方法:這一章實際上回答了「如何降伏其心」─ 不是壓制心念,而是在廣大利他的行動中,同時保持內心的無執著。菩薩要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既要有度眾生的大願和行動,又要保持心靈的清淨自在,不被任何相所束縛。
這個章節為《金剛經》後續的教導奠定了基礎,揭示了大乘佛法的精髓:在積極入世利他的同時,保持出世的超然智慧。這種「無住生心」的境界,正是菩薩修行的核心要義,也是降伏妄念、安住菩提心的根本方法。
原文位置:金剛經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