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關門,就是上帝不憐憫嗎?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耶穌曾說:「凡不接待你們,不聽你們話的人,你們離開那家,或是那城的時候,要跺掉你們腳上的塵土。」(太10:14)

這句話常被解讀為咒詛,彷彿不接待福音的地方就該被上帝丟棄。但或許,那更像是一種釋放——釋放被拒絕的門徒,也釋放那個拒絕的城。

教會關門,不一定是上帝不憐憫。許多時候,它只是上帝邀請人面對現實的一種方式。就像一段走不下去的關係,終結的不一定是愛,而是讓愛有新的形態。


當信徒看見教會關門,往往會產生罪惡感或羞恥感:是不是我們信得不夠好?奉獻太少?禱告太少?

這種自責,反映出我們內心深處對「成功神學」的內化——把上帝的祝福與教會的規模畫上等號。

然而,耶穌在福音書中從未要求門徒「維持聚會人數」,祂只要求他們「跟隨祂」。

有時,信仰的誠實表現在離開,而非堅持。當上帝要我們「離開那城」,或許是在保護我們不被自己的執著所吞噬。


或許教會的關門,也揭露了集體的失衡。也許是牧者與會眾的權力關係出現扭曲,也許是社群失去傾聽彼此的能力。

當制度變得比人重要、名聲比靈性重要,教會便慢慢成為「無人之地」。關門,反而是上帝讓群體重新學習「如何作人」的一種方式。因為所謂「教會」,從來不是牆內的建築,而是關係的重建。


然而,關門的故事不只是自己的故事。它也使我們重新看見「他者」:那些被教會拒絕、被排除、被羞辱的人。

當教會消失時,曾被它拒絕的人也可能釋懷——不再需要被那扇門的陰影框限。

上帝的憐憫或許就在這裡:當我們覺得「教會不在了」,祂卻讓「信仰」以另一種形式在他者身上繼續發生。也許祂正在那些「非教會的人」之中,重新建造祂的身體。


在更深的神學層面,這種「消逝」本身提醒我們:上帝國不是穩定的制度,而是一個持續發生的事件。

後現代神學提醒我們,不要將上帝的作為封閉在一種形式裡。當教會結束,不代表上帝撤手,而是祂在鬆開我們的手,好讓我們學習信靠祂新的創造。

有時,上帝的憐憫是溫柔的醫治;有時,則是拆毀與遷移。祂讓教會的門關上,不是為了報復,而是為了讓我們聽見另一個問題:「若這扇門關了,你還願意尋找我嗎?」

或許,這才是信仰真正的試煉——當形式不再存在,我們是否仍相信上帝的同在?


教會關門,的確令人心痛,但那不一定是終點。也許那是上帝的另一種憐憫——讓我們從宗教的框架回到生命的真實,從建築的安全回到關係的脆弱。

門關上了,但門徒仍被差遣。福音沒有被鎖在裡面,而是再次被風帶向遠方。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神學,不確定式
3會員
23內容數
「如果信仰必須確定,那麼信心又從何而來?」 神學不確定式,邀請你一起懷疑、一起相信、一起失敗。
神學,不確定式的其他內容
2025/10/15
我們之所以執著於「上帝有沒有叫撒母耳說謊」,背後其實藏著一個更深層的焦慮,那就是:如果上帝有說謊、或上帝容許說謊,上帝就可能不再是「絕對良善且可信賴」的神。
Thumbnail
2025/10/15
我們之所以執著於「上帝有沒有叫撒母耳說謊」,背後其實藏著一個更深層的焦慮,那就是:如果上帝有說謊、或上帝容許說謊,上帝就可能不再是「絕對良善且可信賴」的神。
Thumbnail
2025/10/14
文章探討教會中常見的「屬靈法則」說法,質疑其本質是否仍是交換條件的包裝。作者認為這種觀念將信仰操作化、標準化,一旦失效便導向個人焦慮與定罪,並指出這與資本主義的邏輯相似,削弱了上帝恩典的自由本質,使信仰流於虛偽。
Thumbnail
2025/10/14
文章探討教會中常見的「屬靈法則」說法,質疑其本質是否仍是交換條件的包裝。作者認為這種觀念將信仰操作化、標準化,一旦失效便導向個人焦慮與定罪,並指出這與資本主義的邏輯相似,削弱了上帝恩典的自由本質,使信仰流於虛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身為新手媽媽,育兒生活讓你無法逛街?別擔心!本文精選多款網購必備母嬰用品,包含寶寶粥、尿布、玩具、童書、衣物和育成椅,並分享實用的省錢購物技巧,讓你輕鬆購得好物,享受聰明網購樂趣。另有蝦皮雙11購物節與分潤計畫介紹,幫助你省荷包,開創斜槓收入。
Thumbnail
身為新手媽媽,育兒生活讓你無法逛街?別擔心!本文精選多款網購必備母嬰用品,包含寶寶粥、尿布、玩具、童書、衣物和育成椅,並分享實用的省錢購物技巧,讓你輕鬆購得好物,享受聰明網購樂趣。另有蝦皮雙11購物節與分潤計畫介紹,幫助你省荷包,開創斜槓收入。
Thumbnail
雖然我很早就覺得怪怪的,也寫過很多文章,但能看見有神學家認真整理出論述來,真的很佩服。 我指的是「順服」這件事。 是這樣的,教會很強調順服,而聖經裡的確也多次提到順服。 但順服到底是什麼意思?順服的對象是誰? 任何基督徒都會告訴你,順服對象是上帝,這沒問題,但其實問題超大,因為順服上帝又是什
Thumbnail
雖然我很早就覺得怪怪的,也寫過很多文章,但能看見有神學家認真整理出論述來,真的很佩服。 我指的是「順服」這件事。 是這樣的,教會很強調順服,而聖經裡的確也多次提到順服。 但順服到底是什麼意思?順服的對象是誰? 任何基督徒都會告訴你,順服對象是上帝,這沒問題,但其實問題超大,因為順服上帝又是什
Thumbnail
感謝上帝感動很多人在青鳥行動中開始認識教會,但如果有人最近開始對教會感到興趣,還是提醒一下,因為那會是文化衝擊,你打算進去一個其實你並不熟悉的文化圈裡面,而且跟台灣傳統文化有段差距的圈子,所以請不要有太多浪漫的想法,更不要一時衝動就說要受洗(雖然有些教會會說這叫聖靈的感動,但我還是提醒一下,聖經裡提
Thumbnail
感謝上帝感動很多人在青鳥行動中開始認識教會,但如果有人最近開始對教會感到興趣,還是提醒一下,因為那會是文化衝擊,你打算進去一個其實你並不熟悉的文化圈裡面,而且跟台灣傳統文化有段差距的圈子,所以請不要有太多浪漫的想法,更不要一時衝動就說要受洗(雖然有些教會會說這叫聖靈的感動,但我還是提醒一下,聖經裡提
Thumbnail
早期教會各有不同神學觀念,這一點現代也一樣,而你要能說服人家信你,以現在來說,其中一種方式就是用漂亮的教會、流行音樂、免費咖啡之類有的沒的。 你說講道理?不,坦白說就是算是初代教會也不是這樣,那是一些教父在意的,民眾有飯吃就好,現在的話大家都有飯吃,所以有些改走享樂主意罷了。 其實這也是羅馬政府
Thumbnail
早期教會各有不同神學觀念,這一點現代也一樣,而你要能說服人家信你,以現在來說,其中一種方式就是用漂亮的教會、流行音樂、免費咖啡之類有的沒的。 你說講道理?不,坦白說就是算是初代教會也不是這樣,那是一些教父在意的,民眾有飯吃就好,現在的話大家都有飯吃,所以有些改走享樂主意罷了。 其實這也是羅馬政府
Thumbnail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Thumbnail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Thumbnail
一個人可以很像基督徒,卻不是基督徒。 上教會不會使你成為基督徒。給奉獻、服事、在台上唱歌彈琴也不會。只要這個人的身分不是神的子民,任何行為都無法替自己爭取到這個身分。 如何成為神的子民(兒女)? 你若口裏認耶穌為主,心裏信上帝叫他從死裏復活,就必得救。—羅馬書‬ ‭10:9‬
Thumbnail
一個人可以很像基督徒,卻不是基督徒。 上教會不會使你成為基督徒。給奉獻、服事、在台上唱歌彈琴也不會。只要這個人的身分不是神的子民,任何行為都無法替自己爭取到這個身分。 如何成為神的子民(兒女)? 你若口裏認耶穌為主,心裏信上帝叫他從死裏復活,就必得救。—羅馬書‬ ‭10:9‬
Thumbnail
本來想聊主禱文的,但偏偏最近看到很多關於使徒信經的文章,或許上帝要我先講講這個。 那就這樣吧! 話說在前頭,使徒信經要討論可以有很多切入點,太過學術的東西我可沒本事,而且網路上其實關於信經的歷史也有推廣文章可以查,要蒐集資料並不困難。 我就跳過去了。 我想討論的比較是現象學的問題。 是這樣
Thumbnail
本來想聊主禱文的,但偏偏最近看到很多關於使徒信經的文章,或許上帝要我先講講這個。 那就這樣吧! 話說在前頭,使徒信經要討論可以有很多切入點,太過學術的東西我可沒本事,而且網路上其實關於信經的歷史也有推廣文章可以查,要蒐集資料並不困難。 我就跳過去了。 我想討論的比較是現象學的問題。 是這樣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的尋找和回歸之路。從童年時對教會的記憶,到後來對信仰的疑問和迷惘,最後透過一位牧師的引導重新認識了基督,找到真正的信仰。文章中深刻訴說了作者的內心轉變和重生,是一篇充滿感動和啟發的見證故事。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的尋找和回歸之路。從童年時對教會的記憶,到後來對信仰的疑問和迷惘,最後透過一位牧師的引導重新認識了基督,找到真正的信仰。文章中深刻訴說了作者的內心轉變和重生,是一篇充滿感動和啟發的見證故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