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一篇文章:【神要撒母耳以獻祭為名去膏新王,是教他說謊嗎?】
這篇文章之所以執著於「上帝有沒有叫撒母耳說謊」,背後其實藏著一個更深層的焦慮,那就是:如果上帝有說謊、或上帝容許說謊,上帝就可能不再是「絕對良善且可信賴」的神。
簡單說,它害怕的是「上帝的可信性」崩解。在某些系統神學或倫理神學的體系中,上帝被設想成「絕對誠實、不容一絲謊言的存在」,如果連一點「掩飾」或「策略性沉默」都存在,就可能讓整個信仰系統失去立足點。
所以這篇文章拚命要證明:「撒母耳沒說謊,他只是隱瞞資訊」、「上帝也沒叫撒母耳說謊,上帝只是給了他一個合理的掩護理由」。這種處理方式,本質上是在保護一套已經設定好的「上帝是什麼樣的神」的信仰系統,而不是直接誠實地面對故事文本本身的複雜性。
可是這有問題嗎?有,而且很大!
當我們把上帝想得太乾淨、太純粹,反而失去聖經敘事的複雜真實感。聖經裡的上帝,特別是希伯來聖經(舊約)中的上帝,其實是既聖潔又政治老練的,既會審判也會計謀。
阿摩司書裡,上帝說:「災禍臨到城中,豈不是耶和華所降的嗎?」(摩3:6)
這些地方都顯示,上帝不是簡單的「絕對道德表格化」的存在,而是有著策略、情緒、甚至看似「危險」面向的神。
這種對「上帝不能說謊」的執著,本身是現代理性主義的遺毒。近代以來,基督教受到啟蒙理性的影響,把上帝逼成一個「邏輯上一致的完美存在」,而不是聖經裡那個活生生、行動複雜、常有令人意外作為的神。這種對邏輯一貫性的追求,讓上帝像數學公式一樣被框住。
但是,「活的神」應該是能夠進行人類所謂「權宜之計」的,因為真實的救贖行動有時確實需要策略(例如耶穌隱藏身分直到時機成熟)。
如果我們一味擔心「上帝會不會撒謊」,反而暴露了對上帝的深層不信任。
如果上帝真是那麼不堪,光是一個策略性的行動就會讓祂整個人格崩潰,那這樣的神本身也太脆弱了吧?
真正信任上帝的人,不是要求上帝必須符合我們對「誠實」的幼稚定義,而是能夠相信即使上帝的作為一時讓人不解,仍是為了更大的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