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認為日本的品牌與產品,在世界上獨樹一格,帶有特別的氣質,也一直想探究其原因。接下來的故事,帶給我新的啟發。

由花森安治親自設計的《生活手帖》第 99 期廣告/世田谷美術館收藏
日本有位天才總編輯,他經手的刊物《生活手帖》,從不堪登廣告,以一己之力,幾度讓銷量突破 100 萬,內容不僅貼合戰後女性的生活,也帶進全新、前衛的觀點。這位天才總編輯的名字叫花森安治。
由花森安治與大橋鎮子共同創辦的《生活手帖》,雖是一本月刊「雜誌」,卻獲得各個領域的高度評價,包含藝術與文學,同時銷量成績證明,雜誌內容貼近日常、也貼近人心。兼具美學與普世性,我非常佩服。
天才總編輯,也是位「手藝人」
花森先生是位編輯,同時他也自認是位「手藝人」。
花森安治寫下:「人的手,能建構起周遭的生活、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以及對於審美的意識。」
《生活手帖》提倡動手做的實踐精神,比如刊登上的食譜,是透過反覆測試,再寫成淺顯易懂的步驟,廚房小白看著,也能做得出來。實用且參照性十足的內容,是《生活手帖》如此貼近人心的原因之一。
花森先生有很強烈的個人風格,但又能從個體視角,用手,貼合當下的生活,塑造了當代的整體性。這是有別於可複製、規格化的商業模式,在我眼裡卻極具魅力、迷人。
也解答,在心底存放很久的問題:產品有飽和的一天嗎?甚麼是產品的現在,和未來?
先前寫過,洞察人心是好產品的底色。了解使用者,不是照著他對產品的許願清單,照單全收,更多時候是觀察、理解動機,而抽絲剝繭的過程,生活的全貌會漸漸清晰。
產品應極具生活性,而生活性則極具當代感。我認為產品是思想與實踐的結合。
所以,好消息是,產品絕對不會有飽和的一天。現在與未來不斷變化,總會有貼合當代的新機會。不管是從理想、還是商業(資本能不斷地造風與跟風)的角度,都能得到這個結論。
而很顯然,花森先生的《生活手帖》,左看右看都不是一個「商業化」的極佳方案,就像世界上沒有第二位花森安治,也沒有第二個吉卜力。
看過宮崎駿的某一段採訪,他說,吉卜力有一天終會消亡,他已經預見了。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宮崎先生帶著笑容,態度從容。
或許因為他們即便存在就極為閃耀,早已超越生存與死亡,成為某種光與能量,用作品幫我們清理心中的礫石,讓心保有柔軟之地。
或許我們終其一生,都只是個平凡人,但我們能選擇汲取這些光,為我們認定的價值盡心盡力,在平凡中創造不凡。
品牌如何創造生命力?
最後想稍微聊聊對於品牌的認知,就目前的體悟是,品牌的成敗,繫於創辦人的-
『格局+信念』。
我看過迷失在手法,而忘了初衷的品牌;也看過堅持了信念,卻迷失在掌聲中的品牌。像是場修行,也跟人生一樣,在複雜狀態取得平衡,是格局;能持續孕育有生命力的創造,則來自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