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上8-9成的產品所缺少的「靈魂」,就像在讀一本可能枯燥乏味,又或是詞藻華麗的小說,但終歸內容空洞。
最近在思考,不管是過去做過的產品,還是市場上的產品,缺少的「靈魂」到底是什麼?
也發現,現在台灣品牌及產品的現狀,有一個共通的問題:行銷的說詞大於實際的行動,顯得這些言語輕飄飄的,顧客仍然買單,是因為功能與痛點對應,整體而言,產品還停留在非常淺層,抵達不了顧客的內心。產品若用功能來堆砌,又會導致成本高,價格卻提升不上來的窘境,簡單來講,就是顧客覺得好用,但沒到那個價值。
所以,所謂的價值又是什麼?

我想說說 Nike,前幾年有幸聽到亞洲區的創新總監演講,品牌撼動人心的眾多創新事蹟,其中是來自一封E-mail。先天腦性麻痺患者 Matthew Walzer 在寄給 Nike 的信中提到:「16 歲的我,可以自己穿上全身上下的衣服、褲子,但我的父母還是需要幫我綁鞋帶。身為一個努力讓自己能夠完全自主的青少年,這令我感到非常沮喪,有時更讓我難堪。」
多虧 Matthew,FlyEase 系列應運而生,這系列的鞋子有別一般運動鞋,取消了鞋帶設計,而是以能更快穿脫的拉鍊或是鬆緊帶代替,這是 Nike 收到 Matthew 信件後,用實際行動給予的回饋。故事沒有漂亮的言語,但又清楚說明了什麼是Nike靈魂、什麼又是Nike價值-

-截自Nike官網。
不論 Nike 的股價怎麼起伏,前幾年策略方向如何訂定錯誤,Nike 在我心中一直站著一席之地,提醒著我:不要讓言語大過於行為。
產品工作者的行為準則:化繁為簡的能力
在 Matthew 故事中,Nike 選擇回應 Matthew 關鍵原因,是品牌提供給整個企業一套共同的行為準則-哪些事情要做、哪些事情不做。
但我想聊的範疇沒這麼大,我想縮小再縮小,小到只限於個人-產品工作者的行為準則。
在試著思考這個命題的時候,我想到的例子,是類似水野學的「經典論」。打造日本知名吉祥物熊本熊的水野學,也跟幾位夥伴打造自己的品牌-THE,以極致簡約的設計,去蕪存菁呈現最必要的功能。
產品功能的化繁為簡,是近期體會最深刻的準則之一。產品應具備普世性,所以發力在對的位置,是很重要的能力。能不能基於顧客的需求,來判定功能的必要與非必要,最終還是會回歸到傾聽他人聲音、感同他人所感,最終發掘出真正的需求。
我很喜歡產品,產品基於需求,也基於我們對人的理解與連結。我很期待看到市場上更多充滿活力、創新的產品,貼近、豐富我們的日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