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度不怕你苦,只怕你醒。現代職場的糖衣政治學。
一句話:
上層用小恩小惠製造情感債,掩蓋制度性不公,讓底層在「被照顧的幻覺」中繼續自願受剝削。
一、點心不是關懷,是籠子的香氣
當主管請飲料、發小點心、開團康時,他其實在買你的情緒忠誠。
因為制度上不能給你薪水公平、不能給你升遷機會, 那就改用一點「柔性好感」讓你不好意思翻桌。
這叫做「情感管理(Emotional Management)」——
是一種比 KPI 更高級的控制術。 它讓你覺得:
「他人不錯啦,制度雖爛,但主管人挺好。」
而這句話,就是整個制度最想你說出口的魔咒。
二、開後門塞自己人,是另一種「內圈製造」
當權力層給自己人開後門時,
他們其實在維護一種**「可控信任網絡」**。 因為制度永遠不信任陌生人, 所以它寧可犧牲能力,也要換取「安全」。
這就是為什麼你看到:
- 明明有能力的人被冷處理;
- 混吃等死的人卻被留著;
- 會講好聽話的人反而升得快。
不是他們不懂人性,而是制度本身設計成這樣:它只獎勵可預測的人,不獎勵危險的聰明人。
三、表面關懷,實際上是成本最小化的人性投資
請飲料、請點心的成本極低,但心理收益極高。
你心裡會自動算帳:
「至少他還記得我。」
於是你開始在加班、被削預算、被跳過升遷時說服自己: 「他也不容易啦。」
這就是馴化的進階階段:
你不再恨權力,反而替權力說情。 制度最聰明的地方不在於壓迫,而在於讓受壓者心甘情願。
四、神仙與韭菜的共生結構
那些「神仙」主管、被塞進來的親信,
不是偶然存在,而是制度需要的「樣板」。 他們象徵一個訊息:
「有人能上去,你也可以。」
但真相是,那扇門早就被他們鎖起來,只留下玻璃反光。
你看到的是「機會」,其實只是「反射」。 而下面的人繼續拼命,因為以為那光還有可能是自己的未來。
五、結論:
生活在一個用小恩包裝壓榨的大系統裡。
他們要的不是你的服從,而是你的情感續航力。
因為一個徹底絕望的人會辭職, 但一個「還願意相信主管人不錯」的人, 會繼續做到死。
一句話總結:
點心買的是笑容,KPI吃的是靈魂。
上層要的從來不是你滿意——而是你不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