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繞的靈魂: 讀《火車怪客》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儘管我熱愛1999年電影《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 以及2024年重拍的《雷普利》(Ripley )(Andrew Scott!!💓),《因為愛你》(Carol) 也同樣喜愛,但在此之前我卻未曾真正讀過 Patricia Highsmith 的原作。

今年正是 Highsmith 逝世三十周年,《火車怪客》與雷普利系列陸續重新出版,我終於趁這個契機來讀這本書!


荒誕的起點

在閱讀《火車怪客》的過程中,我隱約在主角蓋伊身上感受到一種奇異的、難以言喻的荒謬感,而這成為吸引我的起點。1946年Highsmith讀了卡繆的《異鄉人》(L'Étranger),隔年便開始創作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火車怪客》。荒誕主義思想在這部作品中隱約可見,冷漠、無法脫身的無奈與荒誕之間不乏相通之處。

蓋伊雖然拒絕了布魯諾交換殺人的邀約,劇本卻仍然失控。

我當時崩潰了。布魯諾用信件、恐嚇、失眠讓我崩潰。他也要逼瘋我了。聽著,我相信任何人都會崩潰。我可以讓你崩潰。基於同樣的狀況,我可以讓你精神崩潰,逼你去殺人。也許不會跟布魯諾採取同樣手法,但完全可行。

蓋伊被布魯諾與他所創造的事件推著走,他的理性、身份與社會地位最終仍抵不過事件本身的滑稽,跌跌撞撞地走向那個早已寫好的結局。

「量子糾纏」的雙重性

本書的譯後感用了「量子糾纏」的比喻,我覺得十分貼切。

蓋伊曾說:「萬事萬物的對立面總是緊隨其後。」這句話就是他與布魯諾關係的註腳,兩人如同鏡子一般存在,一正一反,一靜一動,一理智一瘋癲。

蓋伊從床上跳起,準備迎戰。「你是誰?」他看清那是布魯諾。
「你。」布魯諾最後會這麼說。

蓋伊表面上代表秩序與理性,是建築師、知識分子、社會中產階級的象徵,而布魯諾則是混亂、慾望與反社會的化身。然而隨著劇情的推進,兩人不再是互不相干的對立面,蓋伊不再是絕對的善,而布魯諾也不是絕對的惡,兩人的關係如量子糾纏般緊密、彼此牽引。這讓我一時之間想起電影《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蓋伊的某些黑暗欲望透過布魯諾之手得以實現,而布魯諾的瘋狂也離不開蓋伊的存在。

厭女:布魯諾的創傷與仇恨

不難看出,布魯諾這個角色中充滿著濃厚的厭女情緒。

布魯諾對女性的厭惡,來自對父親情婦與母親關係的深層創傷。他無法理解母親的沉默與偽裝,也無法消化父親的不忠,最終將一切情感轉化為對女性的蔑視與敵意。當他得知蓋伊前妻的行為時,他的語言充滿了輕蔑與仇恨:「這三年來,她到處招蜂引蝶,終於有人上鉤了?」「『那種女人會吸引男人。』布魯諾喃喃說道。『就跟垃圾會吸引蒼蠅一樣。』」

我時常在想 Highsmith 為什麼要創造一個如此厭女的角色?

這份厭女情緒究竟是對母親的厭惡,還是對當時社會的一種反擊?

Andrew Wilson 認為,與其說她是一位厭女者,不如說她更像是一位厭世者。思考 Highsmith 擁有如此觀點的過程,我時常會聯想到桑塔格,兩人對社會與人性的冷冽觀察似乎有某種共鳴。

男性情誼與潛在的同性情愫

同性情誼是 Highsmith 作品中常見的主題,尤其在早期作品裡男性曖昧情愫特別頻繁。《火車怪客》中的蓋伊與布魯諾正符合 Joan Schenkar 所描述的 Highsmith 典型情境:「兩個男人在心理上被彼此纏擾般的迷戀所束縛,這種迷戀總是包含著令人不安的、隱含的同性戀幻想。」

布魯諾對蓋伊的態度多次流露出愛慕,而蓋伊對布魯諾的感情是複雜的,既反感、恐懼,但又深深被吸引。

蓋伊與布魯諾之間的羈絆現在比兄弟之情還要深。沒有多少對兄弟之間的情誼能超越他對蓋伊的喜愛。

《火車怪客》中蓋伊與布魯諾之間的情愫,是隱約且模糊不清的,既像兄弟,又像戀人,更像靈魂伴侶。他們之所以吸引著彼此,是因為兩人的特質,是靈魂層面引發的。

精準的心理驚悚

《火車怪客》最令人讚嘆之處在於Highsmith對人物心理的描寫深刻細膩,尤其是在恐懼、不安、罪惡與慾望之間的遊走。布魯諾不堪的童年以及對父母親的情感糾結,成了他瘋癲與厭女個性的根源。蓋伊看似理性端正,但內心同樣充滿黑暗,「他只要接受一部分的自己就好,用不著他的整個自我,......他只要打壓其他部分,活出他現在的自我即可。」

在蓋伊身上,我看到他對自我認同的掙扎,他試圖用柏拉圖的理想與職業成就壓抑內心那個蠢蠢欲動的自己。當蓋伊在夜裡驚醒,看見布魯諾如幽靈般站在房間角落時,我不禁會想: 布魯諾到底是真實存在,還是蓋伊罪惡與恐懼的投射?這種模糊與不安是心理驚悚的精隨,Highsmith 精準地捕捉這種心境,使小說籠罩在詭異而陰暗的氛圍之中。


最終,我必須讚嘆 Highsmith 的文筆之精妙。她描寫人性之殘酷時,用的是最鋒利的筆刀,將被害者變成一個「又小又硬的物體」,而在刻畫心境時,她的筆尖成為黑洞,吸收所有光亮,讓人不寒而慄。


✨ 歡迎按讚、留言與我討論關於此書或此書相關的概念與想法!

✨ 歡迎來逛逛我的 Instagram 閱讀人森 @justreadwithme_ ,今年也開了原文書閱讀帳號 Polly | Bookstagram @pollyreadings,歡迎書友們一起同樂!

✨ 我的GoodReads帳號在這邊: pollyreadings,歡迎書友加好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閱讀人森,樂讀人生
1會員
17內容數
Books | Music | Movies 人生繁忙看自己喜歡的書即可。 2020年辦Instagram 閱讀帳號「閱讀人森」,目前佛系經營中。2024年新開原文書閱讀帳號「pollyreadings」,享受原文文字帶來的直接衝擊。
2025/07/07
這絕對是我讀過「最有味道」的一本書。 英國作家Ian McGuire所撰寫的這部《北海鯨夢》,以十九世紀的捕鯨船作為背景,透過一場前往北海的旅程,深刻刻劃了人性之惡與文明的虛假外殼。這是一部冷酷至極的作品,但正因如此,它提供了對人性、暴力、道德與資本主義的凝視,非常好看。
Thumbnail
2025/07/07
這絕對是我讀過「最有味道」的一本書。 英國作家Ian McGuire所撰寫的這部《北海鯨夢》,以十九世紀的捕鯨船作為背景,透過一場前往北海的旅程,深刻刻劃了人性之惡與文明的虛假外殼。這是一部冷酷至極的作品,但正因如此,它提供了對人性、暴力、道德與資本主義的凝視,非常好看。
Thumbnail
2025/06/26
《隱谷路:一部解開思覺失調遺傳祕辛,深入百年精神醫學核心爭議的家庭調查史》寫的不僅只是蓋爾文一家「奇幻」故事,更多的是透露出社會如何定義所謂的「不正常」與「瘋狂」,以及如何「解決」這些「不正常與瘋狂」。
Thumbnail
2025/06/26
《隱谷路:一部解開思覺失調遺傳祕辛,深入百年精神醫學核心爭議的家庭調查史》寫的不僅只是蓋爾文一家「奇幻」故事,更多的是透露出社會如何定義所謂的「不正常」與「瘋狂」,以及如何「解決」這些「不正常與瘋狂」。
Thumbnail
2025/06/04
我對桑塔格的初認識來自於她那些冷峻的批判性作品─《旁觀他人之痛苦》、《論攝影》、《疾病的隱喻》,這些作品描寫她對戰爭、藝術、疾病以及被觀看的評論,她的文句總銳利得像把刀,冷酷、清醒又充滿挑釁,但同時又美得令人難以抗拒。這讓我對她產生了好奇,便開始了一系列認識桑塔格的旅程。
Thumbnail
2025/06/04
我對桑塔格的初認識來自於她那些冷峻的批判性作品─《旁觀他人之痛苦》、《論攝影》、《疾病的隱喻》,這些作品描寫她對戰爭、藝術、疾病以及被觀看的評論,她的文句總銳利得像把刀,冷酷、清醒又充滿挑釁,但同時又美得令人難以抗拒。這讓我對她產生了好奇,便開始了一系列認識桑塔格的旅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近年來有三位暢銷作家,他們的小說襲捲全世界,早一點的是「哈利波特」,讀者老少通吃,最大功勞是讓小學生也勇於嘗試看六七百頁厚厚密密麻麻的純文字書,建立閱讀的信心,另外一位是「暮光之城」,打動了處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堅定嚮往永恆愛情的幻想;另外一位就是我最近才看完作者的最新創作「起源」,丹布朗以「達文西
Thumbnail
近年來有三位暢銷作家,他們的小說襲捲全世界,早一點的是「哈利波特」,讀者老少通吃,最大功勞是讓小學生也勇於嘗試看六七百頁厚厚密密麻麻的純文字書,建立閱讀的信心,另外一位是「暮光之城」,打動了處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堅定嚮往永恆愛情的幻想;另外一位就是我最近才看完作者的最新創作「起源」,丹布朗以「達文西
Thumbnail
榭爾絲筆下那堆到頂點的懸疑感仍然在紙上穿梭,再者就是作為偵探角色登場的彼得.溫西爵爺,聰明神秘又多金的英國紳士,有誰不愛呢?
Thumbnail
榭爾絲筆下那堆到頂點的懸疑感仍然在紙上穿梭,再者就是作為偵探角色登場的彼得.溫西爵爺,聰明神秘又多金的英國紳士,有誰不愛呢?
Thumbnail
Disturbing,線上Cambridge Dictionary解作making you feel worried or upset,讀這本小說的感受確實非常不愉悅,因為全書都是第一人稱,完完全全代入主角——即犯人——雷普利的視角,也就是說,全書只有雷普利的經歷和感受。
Thumbnail
Disturbing,線上Cambridge Dictionary解作making you feel worried or upset,讀這本小說的感受確實非常不愉悅,因為全書都是第一人稱,完完全全代入主角——即犯人——雷普利的視角,也就是說,全書只有雷普利的經歷和感受。
Thumbnail
這些故事有著滿載爆發力的跌宕情節、高度原創性的設定、主要人物都透著一份迷人但難以穿透的曖昧性,海史密斯這個名字多年以來,也就連結著這些作品的膾炙人口。書「太好看」了,那麼環環相扣又緊湊,那麼無一絲鬆懈的連續性,以致於讓人們忽略了在這些書頁後頭,竟是一個在某種意義上不相像、拼湊不起來的崎嶇靈魂。
Thumbnail
這些故事有著滿載爆發力的跌宕情節、高度原創性的設定、主要人物都透著一份迷人但難以穿透的曖昧性,海史密斯這個名字多年以來,也就連結著這些作品的膾炙人口。書「太好看」了,那麼環環相扣又緊湊,那麼無一絲鬆懈的連續性,以致於讓人們忽略了在這些書頁後頭,竟是一個在某種意義上不相像、拼湊不起來的崎嶇靈魂。
Thumbnail
從《哈利波特》第一集問世後,我就立刻被圈粉,而且是書及電影都看。書呢,劇情一清二楚,原汁原味,可利用閒暇時間慢慢看;電影呢,濃縮成兩小時左右的精華,還略為改編,劇情走向跟書上相近,電影聲光效果加乘,雖然仍是哈利波特,但添加一些額外元素,有時太過複雜,不太連戲,反而效果大打折扣,個人覺得,精彩程度遠不
Thumbnail
從《哈利波特》第一集問世後,我就立刻被圈粉,而且是書及電影都看。書呢,劇情一清二楚,原汁原味,可利用閒暇時間慢慢看;電影呢,濃縮成兩小時左右的精華,還略為改編,劇情走向跟書上相近,電影聲光效果加乘,雖然仍是哈利波特,但添加一些額外元素,有時太過複雜,不太連戲,反而效果大打折扣,個人覺得,精彩程度遠不
Thumbnail
我自己的感覺,若說到美國作家,首先會想到海明威,然後就會想到史蒂芬金。畢竟《老人與海》幾乎是所有人都聽過的,而金的電影應該也是陪伴著我們長大的吧?
Thumbnail
我自己的感覺,若說到美國作家,首先會想到海明威,然後就會想到史蒂芬金。畢竟《老人與海》幾乎是所有人都聽過的,而金的電影應該也是陪伴著我們長大的吧?
Thumbnail
透過四個氛圍迥異的故事,深刻描繪出存在於我們日常中的各種「恐懼」:未知、記憶、慾望、邪惡。不論誘惑或腐敗,絕美或醜惡,在史蒂芬金筆下,就好像鮮血般流淌而出的故事,都是永存不變的「人性」。
Thumbnail
透過四個氛圍迥異的故事,深刻描繪出存在於我們日常中的各種「恐懼」:未知、記憶、慾望、邪惡。不論誘惑或腐敗,絕美或醜惡,在史蒂芬金筆下,就好像鮮血般流淌而出的故事,都是永存不變的「人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