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驅動的電信網路規劃與設計 🌐》 20/100 第二週:📌 無線接入網規劃(10 單元)總結

更新 發佈閱讀 16 分鐘

📘 AI時代系列(4):AI 驅動的電信網路規劃與設計 🌐

20/100 第二週:📌 無線接入網規劃

📌 第 2 章:無線接入網規劃(10 單元)總結

本章重點勾勒出 5G/6G 無線接入網路(RAN)設計與演進的核心框架。從基礎的 RAN 與 NR 架構,到頻譜分配與小區規劃,再到 MIMO、波束賦形、干擾管理等關鍵技術,完整展現了現代行動通訊如何兼顧「廣覆蓋、低延遲、高容量」。同時,也涵蓋了異質網路 HetNet、Wi-Fi 與蜂巢融合、以及 O-RAN 的開放式架構,顯示出未來網路正走向多層級、多廠商、跨技術的協同模式。最後,透過實地測試與 AI 自動化驗收,確保規劃能真正落地,提供穩定且高效的用戶體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總結重點

1🏗 RAN × NR:未來網路的骨幹與靈魂

RAN 是 5G 的神經系統,NR 為新空中介面,支撐高速率、低延遲、萬物互聯。

2📶 頻譜戰略:掌握「空氣中的黃金」

低頻廣覆蓋、中頻均衡、高頻毫米波極速傳輸,AI 讓頻譜動態分配更智慧。

3🗺 小區佈局:打造零死角的智慧網格

從 Macro 到 Femto,多層級小區互補,實現容量與覆蓋的完美平衡。

4📡 MIMO 革命:多天線開啟頻譜新紀元

多路並行 + 波束聚焦,讓容量翻倍、連線更穩、網速更快。

5🔦 波束賦形 × 干擾管理:光影之術的通訊藝術

訊號如手電筒般精準聚焦,AI 實現多用戶同頻而互不干擾的奇蹟。

6🏙 小基站 × HetNet:城市網路的微型革命

宏小區鋪主幹,小基站補熱點,形成靈活高效的異構網路。

7🌐 Wi-Fi × 蜂巢融合:無縫體驗的智慧通道

AI 智慧分流,室內 Wi-Fi 與戶外蜂巢協奏一曲零斷線交響。

8🔓 O-RAN:開放重構電信生態的革命力量

打破閉壟斷,拆分 RU/DU/CU,讓多供應商協作創新、降低成本。

9🧪 測試與驗收:讓理論化為真實品質

從規劃到商轉,AI 驅動自動化測試與持續監控,確保每一比特都值得信賴。

➡️ 核心觀念:無線接入網規劃是一個「設計 → 部署 → 優化 → 驗收」的完整循環,AI 技術讓它更智慧化、動態化。

📌 無線接入網規劃(RAN Planning)

┌─────────────────────────────

│ 1️⃣ RAN 與 NR 基礎 → 架構骨幹 + 新空中介面

│ └─ 支援 eMBB / URLLC / mMTC

│ 2️⃣ 頻譜分配與規劃 → 最珍貴資源

│ ├─ 低頻:廣覆蓋

│ ├─ 中頻:主流平衡

│ ├─ 高頻:毫米波,高速率熱點

│ └─ AI:動態調度,提高利用率

│ 3️⃣ 小區設計 → 多層級架構

│ ├─ Macro / Micro / Pico / Femto

│ └─ 組合避免死角,兼顧容量

│ 4️⃣ MIMO 與 Massive MIMO

│ ├─ 多天線並行 → 頻譜效率↑

│ └─ 波束集中 → 可靠性↑,干擾↓

│ 5️⃣ 波束賦形與干擾管理

│ └─ 精準聚焦,SINR 提升,多用戶同頻共存

│ 6️⃣ HetNet(異構網路)

│ ├─ 宏小區:廣域覆蓋

│ └─ 小基站:熱點補充,室內室外協同

│ 7️⃣ Wi-Fi + 蜂巢融合

│ └─ AI 智慧分流,室內外無縫體驗

│ 8️⃣ O-RAN 開放架構

│ └─ 拆分 RU / DU / CU,多供應商合作,降成本

│ 9️⃣ 測試與驗收

│ ├─ 實地量測 RSRP / SINR / Throughput

│ └─ AI 自動化驗收與監控

└────────────────────────────────────────────┘

➡️ 核心觀念:規劃 → 部署 → 優化 → 驗收,AI 讓流程更智慧化與動態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選擇題測驗:AI 驅動的無線接入網規劃

1️⃣ RAN 與 NR 基礎

題目:

5G NR 能同時支援 eMBB、URLLC、mMTC 的關鍵原因是什麼? A. 採用 AI 預測用戶需求 B. NR 擁有多樣化頻段與彈性架構設計 C. 所有頻段均採用相同的天線模式 D. 使用單一頻段簡化協定

正確答案: B

📘 解析:

NR(New Radio)具備多頻段、多制式雙工、低延遲與高容量設計,能依需求靈活調整傳輸參數,支援三大類應用場景。


2️⃣ 頻譜規劃

題目:

下列哪一項最適合用於「體育場館、演唱會等高容量熱點」? A. 低頻(<1GHz) B. 中頻(1–6GHz) C. 高頻毫米波(>24GHz) D. 任何頻段都可

正確答案: C

📘 解析:

毫米波雖覆蓋範圍小,但能提供極高頻寬與速率,非常適合瞬間高流量環境。


3️⃣ 小區規劃與覆蓋設計

題目:

為什麼都市地區常需部署 Micro 或 Pico Cell? A. 減少設備成本 B. 提高信號穿透力 C. 分擔宏小區容量、避免死角 D. 提升電池壽命

正確答案: C

📘 解析:

高樓密集導致訊號遮蔽,小區縮小可提升容量並補足覆蓋不足區域。


4️⃣ MIMO 與 Massive MIMO

題目:

Massive MIMO 相較於傳統 MIMO 的最大特點是? A. 使用更少的天線 B. 天線數量大幅增加,可同時服務多用戶 C. 僅適用於低頻段 D. 不需波束控制

正確答案: B

📘 解析:

Massive MIMO 利用數十至上百天線組成陣列,可同時形成多條波束,提高容量與頻譜效率。


5️⃣ 波束賦形與干擾管理

題目:

波束賦形(Beamforming)能提升通訊品質的主因是什麼? A. 增加傳輸功率 B. 擴大頻寬範圍 C. 將訊號能量集中指向特定用戶 D. 減少基地台數量

正確答案: C

📘 解析:

波束賦形透過天線相位控制集中能量,提升 SINR 並降低非目標方向干擾。

📝 測驗題(理解 + 應用)

1. RAN 與 NR

問題:為什麼 5G NR 能同時支援 eMBB、URLLC 與 mMTC?

答案:因為 NR 的設計高度彈性,涵蓋從低頻到高頻的廣頻譜,並提供多樣化的雙工模式(如 FDD、TDD),同時在協定層設計上支援超低延遲機制(URLLC)、大規模連接能力(mMTC)、以及高吞吐需求(eMBB)。再配合 Massive MIMO 與波束賦形等技術,NR 能靈活因應不同應用場景的需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頻譜規劃

問題:低頻、中頻與高頻(毫米波)的主要應用差異?

答案:低頻(<1GHz)具有傳輸距離遠、穿透力強的優勢,適合廣域覆蓋與農村地區。中頻(1–6GHz)兼顧速率與覆蓋,是 5G 的主流選擇,常用於都市和郊區。高頻毫米波(>24GHz)能提供極高頻寬與超高速率,適合體育場、車站、演唱會等高容量熱點,但覆蓋範圍有限,需要密集小基站部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區設計

問題:在演唱會場館,為什麼僅靠宏小區無法滿足需求?

答案:宏小區雖然覆蓋範圍大,但單一小區的容量有限,當數萬名觀眾同時上網時,頻寬無法平均分配,會導致速度大幅下降甚至掉線。因此需要透過 Pico/Femto Cell 等小基站進行流量分流與容量補充,確保每位用戶都能維持基本體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MIMO

問題:MIMO 如何提升頻譜效率?

答案:MIMO(多輸入多輸出)透過多天線架構實現「空間多工」,在同一頻段內同時傳輸多條獨立資料流,讓單位頻寬能承載更多資料。這種方式相當於將有限的頻譜「重複利用」在空間維度中,大幅提升頻譜效率與資料傳輸速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波束賦形

問題:為什麼波束賦形能同時提升訊號品質與降低干擾?

答案:波束賦形(Beamforming)能控制多天線的相位與功率,將能量集中指向目標用戶,如同「定向聚光燈」。這樣不僅提升了目標用戶的 SINR(訊號雜訊比),還能抑制其他方向的干擾,使同頻多用戶能同時運作,達到容量與品質雙提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HetNet

問題:都市與鄉村 HetNet 部署的最大差異?

答案:在都市中,人口密度高、流量集中,因此 HetNet 需要大量小基站(Micro、Pico、Femto)補充容量,並處理干擾與切換問題;而在鄉村,重點在於廣域覆蓋,通常以宏小區為主,小基站需求較少。這反映了 HetNet 在不同場景下的規劃策略會有很大差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Wi-Fi + 蜂巢

問題:為什麼需要 Wi-Fi 與 5G 融合?

答案:Wi-Fi 在室內擁有低成本與高速率優勢,而 5G 則提供室外覆蓋、移動性與可靠性。透過融合,流量可在室內分流到 Wi-Fi,減輕蜂巢網路壓力,同時讓用戶在室內外之間移動時獲得無縫體驗。這對企業應用與智慧城市尤為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O-RAN

問題:O-RAN 拆分 RU/DU/CU 的好處?

答案:O-RAN 打破傳統單一供應商的綁定,將基地台拆分為 RU(無線單元)、DU(分佈單元)、CU(集中單元),並透過開放介面互通。這樣的好處是可以由不同廠商提供組件,降低成本,並支援雲端化、虛擬化與 AI 智慧管理,提升靈活度與創新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測試驗收

問題:為什麼不能只依靠模擬,而必須進行實地測試?

答案:模擬能提供理論規劃依據,但無法完全反映真實環境中的變數,如建築遮蔽、地形起伏、其他電磁干擾與人群分佈。實地測試才能收集真實的 RSRP、SINR、Throughput 等數據,並驗證切換與容量表現,確保網路能真正符合用戶需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實務案例

1. 都市 CBD 覆蓋問題:

某電信商在市中心 CBD,宏小區已建置完成,但用戶仍抱怨「網路卡、速度慢」。

o 解決方案:新增 Micro/Pico Cell,並導入 Massive MIMO 波束管理。

o 結果:高峰時段流量分流,網速提升 70%。

2. 體育場館容量挑戰:

演唱會現場 5 萬人同時上網,單一宏基站無法支撐。

o 解決方案:臨時架設小基站(Pico Cell),並利用 Wi-Fi Offload。

o 結果:掉線率降低,觀眾可順利直播/分享。

3. O-RAN 減少建設成本:

新興電信商採用 O-RAN,RU 由供應商 A 提供,DU/CU 由供應商 B 提供,並在雲端虛擬化。

o 成本降低 30%,同時可靈活升級不同模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動手實作:RAN 規劃模擬 —— 小區設計實驗

目標:透過模擬軟體(如 Atoll、NS-3、甚至簡易 Python 模擬),設計一個城市小區規劃,觀察覆蓋與干擾效果。

步驟:

1. 定義場景:

o 一個 2 公里 x 2 公里都市區域,建築物密集。

o 預計部署 3 個宏基站,半徑 1 公里。

2. 模擬覆蓋:

o 計算 RSRP,確認是否有死角。

o 如果有遮蔽區,增加 Micro/Pico Cell。

3. 加入容量需求:

o 模擬 5000 名用戶同時上網。

o 檢查 Throughput 與 SINR 是否符合需求。

4. 引入 AI 元素:

o 使用簡單演算法(如 K-means 或流量預測)模擬用戶熱點分佈。

o 自動決定小基站位置。

5. 輸出結果:

o 生成覆蓋圖與容量分布圖。

o 與設計目標比較(例如:90% 用戶 RSRP > -95 dBm,平均下載速率 > 50 Mbp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收穫:透過這個實驗,你能直觀感受到 基地台數量、位置、天線技術與干擾管理 如何影響實際網路品質,這就是「規劃 → 驗證 → 優化」的循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ansen W的沙龍
16會員
378內容數
AIHANS沙龍是一個結合AI技術實戰、產業策略與自我成長的知識平台,主題涵蓋機器學習、生成式AI、創業經驗、財務規劃及哲學思辨。這裡不只提供系統化學習資源與實作案例,更強調理性思維與行動力的結合。無論你是AI初學者、創業者,還是追求人生升維的行者,都能在這裡找到前進的方向與志同道合的夥伴。
Hansen W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20
無線測試與驗收確保基地台覆蓋、容量與品質達標,是商轉前關鍵步驟。AI 可自動收集與分析 RSRP、SINR 等數據,檢測干擾並提出優化建議,讓驗收流程更快速、精準與智慧化。
2025/10/20
無線測試與驗收確保基地台覆蓋、容量與品質達標,是商轉前關鍵步驟。AI 可自動收集與分析 RSRP、SINR 等數據,檢測干擾並提出優化建議,讓驗收流程更快速、精準與智慧化。
2025/10/20
O-RAN 打破傳統封閉架構,透過開放接口與多供應商協作,降低建置成本並促進創新。AI 結合 RIC 實現智慧資源管理、異常偵測與自動化調度,使電信網更靈活、高效且具競爭力。
2025/10/20
O-RAN 打破傳統封閉架構,透過開放接口與多供應商協作,降低建置成本並促進創新。AI 結合 RIC 實現智慧資源管理、異常偵測與自動化調度,使電信網更靈活、高效且具競爭力。
2025/10/20
Wi-Fi 擅長室內高頻寬連線,蜂巢網路提供廣域穩定覆蓋。兩者融合可實現無縫體驗與資源最佳化。AI 負責動態選網、流量分流與安全檢測,讓智慧家庭與企業網路兼具高效、穩定與智能化。
2025/10/20
Wi-Fi 擅長室內高頻寬連線,蜂巢網路提供廣域穩定覆蓋。兩者融合可實現無縫體驗與資源最佳化。AI 負責動態選網、流量分流與安全檢測,讓智慧家庭與企業網路兼具高效、穩定與智能化。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瑞祺電通 瑞祺電通(6416)未來營運:1)在網路安全產品方面,受惠新專案陸續於 24Q2、24Q3 進入量產,且大多數屬於高階產品,預估 2024、2025 營收將分別成長 20%、15%;2)在整合式通訊系統方面,由 ARM 平台跨足 x86 並取得美國電信客戶 6 年大單,高階
Thumbnail
#瑞祺電通 瑞祺電通(6416)未來營運:1)在網路安全產品方面,受惠新專案陸續於 24Q2、24Q3 進入量產,且大多數屬於高階產品,預估 2024、2025 營收將分別成長 20%、15%;2)在整合式通訊系統方面,由 ARM 平台跨足 x86 並取得美國電信客戶 6 年大單,高階
Thumbnail
根據 Yole 市場調查資料顯示,全球 2021 年光纖通訊收發模組營收在資料 中心應用為 59 億美元,而電信市場應用為 43 億美元,合計產值約為 102 億美元,預估 2027 年總產值將可達 247 億美元。
Thumbnail
根據 Yole 市場調查資料顯示,全球 2021 年光纖通訊收發模組營收在資料 中心應用為 59 億美元,而電信市場應用為 43 億美元,合計產值約為 102 億美元,預估 2027 年總產值將可達 247 億美元。
Thumbnail
本文章探討了多智能體系統(MAS)在生成式AI領域中的應用,以及GenAI對於AI_MCU和Software defined hardware的影響。文章還總結了SDH設計模式對數據科學和人工智能時代的影響,並提供了有關GenAI的一些額外信息。
Thumbnail
本文章探討了多智能體系統(MAS)在生成式AI領域中的應用,以及GenAI對於AI_MCU和Software defined hardware的影響。文章還總結了SDH設計模式對數據科學和人工智能時代的影響,並提供了有關GenAI的一些額外信息。
Thumbnail
創造人工智慧電腦『紅后』|AIoT智慧聯網是指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的結合,其發展已經帶動了產業發展的新趨勢。本文討論了AI應用在不同領域中的潛力和影響,以及人類對於AI的調整和監管措施。
Thumbnail
創造人工智慧電腦『紅后』|AIoT智慧聯網是指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的結合,其發展已經帶動了產業發展的新趨勢。本文討論了AI應用在不同領域中的潛力和影響,以及人類對於AI的調整和監管措施。
Thumbnail
- AI機器人也能懂果實成熟度!5G遠端遙控成農村缺工解方 | 遠見雜誌 - 全球最大半導體展會上海閉幕 擺脫美國控制成焦點|工商時報 - 減少依賴中台技術!美國考慮和墨西哥合作開發半導體供應鏈|科技新報 - 中國政府機構禁用 Intel 和 AMD 台廠受惠、受害有限|經濟日報
Thumbnail
- AI機器人也能懂果實成熟度!5G遠端遙控成農村缺工解方 | 遠見雜誌 - 全球最大半導體展會上海閉幕 擺脫美國控制成焦點|工商時報 - 減少依賴中台技術!美國考慮和墨西哥合作開發半導體供應鏈|科技新報 - 中國政府機構禁用 Intel 和 AMD 台廠受惠、受害有限|經濟日報
Thumbnail
儘管 5G 技術還在發展和部署階段,但科技公司和無線通訊產業已著手開始發展更先進的 6G 數據技術,取代 5G,來滿足未來更快速、更可靠、更智能的無線通訊需求。下一代 6G 技術可能比 5G 快 100 倍,在速度方面顯著提升。同時 6G 允許設備、消費者和周圍環境之間進行更深層次的整合與即時通訊。
Thumbnail
儘管 5G 技術還在發展和部署階段,但科技公司和無線通訊產業已著手開始發展更先進的 6G 數據技術,取代 5G,來滿足未來更快速、更可靠、更智能的無線通訊需求。下一代 6G 技術可能比 5G 快 100 倍,在速度方面顯著提升。同時 6G 允許設備、消費者和周圍環境之間進行更深層次的整合與即時通訊。
Thumbnail
數位化時代中,人工智能(AI)已成為推動創新和進步的關鍵力量。本文探討AI的現狀、挑戰以及未來可能性,並提出負責任地發展和使用AI的思考。
Thumbnail
數位化時代中,人工智能(AI)已成為推動創新和進步的關鍵力量。本文探討AI的現狀、挑戰以及未來可能性,並提出負責任地發展和使用AI的思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