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時代系列(4):AI 驅動的電信網路規劃與設計 🌐
29/100 第三週:📌核心網與數據承載
29. 核心網安全與加密機制 🔐 —— 保護信令與用戶隱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單元導讀
隨著 5G 網路承載 語音、資料、IoT、自駕車 等關鍵服務,核心網的安全性與加密機制變得至關重要。
• 信令安全:避免假訊息、DoS 攻擊破壞網路。
• 用戶隱私:保護身分資訊與位置不被竊取。
• 數據安全:確保傳輸資料加密、防止竊聽與竄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核心網安全的威脅來源
1. 假訊號攻擊(Signaling Storm):惡意裝置大量發送 Attach / Session Request。
2. 中間人攻擊(MITM):攔截並竄改通訊內容。
3. 位置追蹤:透過未加密的 IMSI(永久識別碼)追蹤用戶。
4. DoS/DDoS:攻擊 EPC/5GC 伺服器,使網路癱瘓。
5. 協定漏洞:Diameter / SIP / GTP 協定未加密可能被利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加密與安全機制
1. 身分保護
o 4G:IMSI 明文傳送,存在風險。
o 5G:採用 SUCI(Subscription Concealed Identifier),以公開金鑰加密隱藏用戶身份。
2. 信令安全
o 使用 IPSec / TLS 為 Diameter、SIP、SBA 介面加密。
o 防止攔截與竄改。
3. 數據加密
o 空中介面(Air Interface):使用 AES、SNOW 3G、ZUC 等演算法。
o 核心網(Core Network):用 IPSec/GTP 加密隧道 保護用戶流量。
4. 完整性保護(Integrity Protection)
o 防止訊息被竄改或插入惡意封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ASCII 安全防護示意
[UE] ⇄ (SUCI 加密身份) ⇄ [gNodeB] ⇄ [5GC]
│ │
▼ ▼
信令加密 (TLS/IPSec) 數據加密 (GTP/IPSec)
這張圖展示了 5G 網路中的安全防護層次:UE 首先以 SUCI(加密身份) 向核心網傳送註冊訊息,避免用戶真實身份被竊取;其後在 控制面 (Control Plane) 採用 TLS/IPSec 保護信令交換,確保認證與控制訊息不被竊聽或篡改;在 用戶面 (User Plane),數據則透過 GTP 或 IPSec 加密隧道傳送,保障用戶流量的機密性與完整性。
👉 總結來說,5G 是透過「身份保護 + 信令加密 + 數據加密」三層防線,建立端到端的安全通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應用場景
• 智慧醫療:遠距手術資料需端到端加密,確保病人隱私。
• 自駕車:V2X 通訊需低延遲且防止假訊息注入。
• 企業專網:專屬切片搭配加密通道,確保數據不外洩。
• 跨國漫遊:透過加密隱藏身份,避免被惡意基地台攔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AI 在核心網安全的角色
• 異常流量檢測:AI 偵測信令風暴、GTP Flooding 攻擊。
• 威脅預測:AI 分析歷史流量,預測潛在攻擊模式。
• 動態加密策略:AI 根據應用場景調整加密強度(例如 IoT 使用輕量化演算法)。
• 入侵防禦:AI 與防火牆/IDS/IPS 整合,自動化防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六、問題與思考
1. 為什麼 5G 要引入 SUCI,而不能再用 4G 的 IMSI?
• 4G IMSI 問題:IMSI(國際移動用戶識別碼)是明文傳送的,容易被攔截,導致 用戶身份暴露、位置追蹤與釣魚基站攻擊。
• 5G 改進:引入 SUCI(Subscription Concealed Identifier),透過公開金鑰加密演算法保護用戶身份,只能由營運商解碼。
👉 結論:SUCI 解決了 IMSI 暴露的隱私風險,是 5G 安全升級的關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高頻寬的 eMBB 場景下,加密是否會造成延遲?如何解決?
• 問題:eMBB(增強型行動寬頻)下流量極大,若每個封包都進行軟體加密,會增加 處理延遲與 CPU 負擔。
• 解決方案:
o 使用 硬體加速模組(Crypto Accelerator),專門處理加密運算。
o 採用 高效能加密演算法(例如 AES-NI、5G 標準中的 128-EEA2/EEA3)。
o 分散式 UPF,將用戶面流量下沉至邊緣,減少核心壓力。
👉 結論:透過硬體加速 + 邊緣分流,可兼顧高頻寬與低延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AI 在核心網安全中,如何做到「防禦與效能」的平衡?
• 防禦面:AI 可進行異常流量檢測(如 DDoS、惡意掃描)、動態調整加密強度,強化安全。
• 效能面:AI 可根據流量型態決定「哪些業務需要最高強度加密」,避免對所有流量一視同仁,造成不必要的開銷。
• 智慧調度:AI 可以在高峰期分流流量,優先保障 URLLC 或金融交易這類高安全需求的服務。
👉 結論:AI 透過「智能分級」讓核心網在安全與效能之間取得平衡,既能防禦攻擊,又不犧牲用戶體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七、小結與啟示
• 核心網安全:涵蓋身份、信令與數據的多層防護。
• 4G → 5G 差異:5G 導入 SUCI、端到端加密與 SBA 安全。
• AI 加持:智慧化威脅偵測與動態加密策略,提升防護效率。
• 就像銀行的保全系統,5G 核心網必須同時守護「身份(帳號)、交易(信令)、金庫(數據)」三層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