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曼的修之道 第2节/阿罗汉来开示佛法

更新 發佈閱讀 30 分鐘
raw-image


阿姜一直住在一个山上的石窟里,某个深夜,就在他禅修之际,一位名叫巴库拉的阿罗汉以惯用的方式凭空出现在他的禅境中,他的身材高大,肤色明亮、俊美,让人见之心生欢喜及信心。

曾经有一天,阿姜弄丢了某样东西,他怎么找都找不到,当晚,就在他坐下来开始禅修的时候,阿罗汉于虚空中出现,他降落下来坐在他的面前,说道:「你今天早上是不是弄丢了什么东西?」

阿姜回说阿姜点头回应:「没错。」阿罗汉指着某处说道:「东西没有遗失,就在那边。你只是忘了放在哪里罢了。」

第二天一早,他去察看阿罗汉所指的地点,果真找到他的遗失物。阿姜非常的讶异,因为他根本没有请求帮助,而且甚么也没说,他心里纳闷着:「阿罗汉是怎么知道的?我真的在他所指的地方找到东西,真是太神奇了!」

阿罗汉来拜访阿姜的时候,遵守头陀的方式对他表达敬意,并高度赞扬他的戒律威仪及修持都很好,也都很真实,正是因为这一点才吸引他来参访阿姜。

接着,阿罗汉开始说法,并唤醒了阿姜心中的法喜,他告诉他在维系头陀行的时候一定要坚定不移。他说:「你一定要坚持头陀的修持,直到你的修行变得稳固与强大,绝不能使其退堕。头陀行的退堕败坏就等于佛教的退堕败坏,就算现今世间还有佛法的书籍可以阅读,但对于那些无法以应有的态度对其感兴趣的人来说,它们不太可能有真正的价值。头陀的义务是法的最高形式,任何坚持不懈的人都肯定拥有高尚圣洁的心。」

「你务必要知道:所有不同成就的圣人都源自于这些头陀的修持,因为这些头陀的修持都是摧毁一切烦恼的修行方法。所以,头陀行对于圣道果及圣人(puggala)来说都是一条必经之路,但对于不能够遵守头陀行的人来说,实际上就等于完全没有实修。他们就像一处无人居住的鬼村,当它被闲置荒废的时候,就算再好也吸引不到任何人。所以你一定要坚持头陀行,也就是烦恼的毁灭者。你务必时时刻刻看顾好它们,使它们变好、变茁壮,不要让你的人生故事变得空洞与乏味,以至于在通往道、果及涅盘的路上流失殆尽,道、果及涅盘才是你应抵达的彼岸。」

「一切诸佛、声闻及证得解脱的人,都会受持并维护头陀行。但那些放逸并认为它们不重要的人都会失去他们内心重要基本的资产,所以你必须以头陀行来守护好你内心重要的资产,具足头陀行的人,不论在内或在外,都会有一种神奇、微妙、相当迷人且难以解释的力量与权柄,这样的人在整个宇宙的天界中都会鹤立鸡群、出类拔萃,不论是天神或人类,都会对受持头陀行的人礼赞与尊敬,不管他走到哪里,都不会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任何的伤害,因为在他的心中始终都是平静与安详。」

「头陀行是微妙法,虽然打从一开始它们便已是佛教中重要的修行,但还是很难体会其重要性。因为头陀行是佛教的主流,而那些将头陀行内化为内在性格的人都深明这些在他们的心中是何其的重要,且会守护好内心,他们都值得我们由衷的礼敬与赞叹。」

「具足头陀行的人对一切苍生都满怀慈悲心,只要哪个地方有人在修持头陀行,佛教就必然会在那个地方繁荣兴盛并开花结果。因为头陀行是可汇聚各层次道(Magga)与果(Phala)的修行方法,只要所有的修行者都能切实奉行头陀行,就没有任何的时间、地点或其他事物能成为通往道、果及涅盘路上的绊脚石。」

「你要好好留意有关头陀行的一切,让它融入你的心中,思惟它,咀嚼它,直到解脱。之后,无论你身在何处,或前往何方,平安与喜乐都将与你同在,都在你的心中,因为这些头陀行是一切法缘起之源。」

这一位阿罗汉说完之后,便与阿姜道别,然后飞到空中消失不见。阿罗汉离去之后,他彻底省思阿罗汉为他开示的一切,他惊叹不已,因为他作梦也没想到一位已臻解脱的尊贵阿罗汉竟如此特别费心,带着慈心现身来教他头陀行以及诸多其他的法,他对于各种面向的法都深具信心,并确信自己没有辜负生为人身的机缘,他对这位慈悲来教他的无上智者赞叹不已,因为他是从虚空中现身来教他的『Khīnāsava』[1](诸漏已尽)之一。」

「想来我过去还累积了一些波罗蜜(vāsanā pāramī)吧,才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异相,听到完全出乎意料的声音,这些都是我作梦想象不到的事物,自我出生以来,我就可以看到或听到这些不可思议的事物。以佛教的标准来看,我的修行应该很不好,不然这一位圣洁的阿罗汉又何必浪费时间从虚空中现身,这么慈悲的来眷顾我?」

那天深夜时分,他从他一直禅坐的地方走出来经行,他感觉身体异常轻盈,宛如即将凌空飘起,直到他能步上阿罗汉所走过的路。在努力修行的过程之中,他既没有感到疲累,也不会觉得酸疼或僵硬,虽然他仍有杂染烦恼,但道、果及涅盘似乎已近在眼前、触手可及。他的心平静祥和,身体轻安,目光所及的一切都已远离危险,清明及宽广开阔,彷佛已再也没有任何事物或恼人的对象缠缚心识、纠缠心识、扰乱心识、为心识制造麻烦,犹如过去的魔罗(Māra)恶势力所为一般。

他持续经行,直到黎明拂晓,丝毫没有感到一点疲惫或僵硬。他告诉我,此令他想起他以前所读过的一段《法句经》偈语:「得饮法水者,心清而安乐」(Dhammapīti sukhaṁ seti),意思是指一个有法喜之人,将可以喜乐地生活与睡眠。而且,那一晚,对他来说,都变得格外清明。

听了阿姜的话,作者的汗毛不禁因喜悦之情而竖立了起来,阿姜以出世的波罗蜜开展出修行解脱之道,直至道、果及涅盘都呈现在他的眼前,听了阿姜的这一番经验,令作者欢喜不已。因为外有至尊的阿罗汉飞下来慈悲眷顾他,而内心则「饮用」了法水,法味似已遍及整个身心,这便是一种极其罕见且难以形容的宁静安详。这般滋味非世上的任何一处、非空中或远方所能找得到,除非以修行的正道努力不懈的自我锻炼才能体会,也唯有真正以此方式努力过的人,才有可能有朝一日获得这样的体验,因为唯有在「法」中才能缘生出这样的经 验,「法」就在心中,永不可分割,也绝不会留在它处。

看来,这一位阿姜可说是阿姜曼的弟子中最传奇的一位,因为他遇过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且大多都涉及艰困、缺乏物资,以及与老虎或其他野生动物相遇等,这也代表着这些经历将他给推到了生死交关的险境中。由此所缘生的结果,就像珠宝一般,里里外外装饰并丰富了心智。外在是指他能看到并听到超乎常人所知、所见、所闻的神秘灵异事件,因为从一开始他便不断看到与修行密切相关的这类事情;而内在是指「法味」始终在心中现前。

就从这里开始,读者可自行发挥想象力,持续追踪我们继续要讲述的阿姜传奇。

这一位阿姜住在山上的石窟中为解脱修行而精进不懈,而且住的地方与村庄的距离相较于以往还要更远,他每天几乎都要花2小时以上来回托钵,当他回来的时候都已汗流浃背。但他却甘于接受现状,从不觉得艰困与不便,因为他乐在禅修,从不感到枯燥乏味。某一天夜里,他的心静下来没多久,一位阿罗汉从空中现身,站在他的前方,然后很像剎车般缓缓而降,他很轻柔地直接降落到地面,然后很庄严地坐在他的面前,这一位尊者的法号叫迦叶,他面带微笑,容光焕发,神采奕奕,神态与举止都自然流露出慈悲与温柔。他就像是一名对病患充满关怀的医师,询问他情况如何,急于尽最大的努力为他开处方并提供其他协助,而这一位阿罗汉便是如此。

这一位阿罗汉一坐下来,整个仪态流露出慈悲与渴望在修行上协助阿姜的意愿,他轻声地问道:「五蕴与生死轮回的祸首(心)之间可好?你的心能否清楚看到生死的祸害?有没有感到厌倦?我很替你担心,担心你长夜习于睡眠不肯清醒的心不想醒来去领悟正向解脱之道。因为对于不想从睡眠中清醒的凡夫俗子来说,这便是一块神秘的领域。这种睡眠就是自甘耽溺于一切迷惑欺骗他们的事物之中,而这些事物一直都存在于世间,世间的凡夫情愿醉心于这些迷惑人心的事物,而不愿去觉悟在相同的世间里可被发现的实相。」

「这便是我此次前来的因缘,现在我在这里,我要随喜赞叹你目前的信力与精进力。」

以上这些都是阿罗汉出于对阿姜的关心和慈悲最初所说的几句问候的话。就阿姜的角度而言,他在禅境(bhāvanā–nimitta)中彷佛站了起来,然后以至诚的心向阿罗汉顶礼,而事实上他的心识仍处在禅定中。

在回答从天而降的阿罗汉第一个问题之后,他在禅境中说:「我能以世人必须忍受的方式忍受五蕴,但若谈到了『心』,我仍努力拚搏,为的是想看一看自我迷失、耽溺于伺机欺骗我、让我陷入迷惘等等的内心各种烦恼有多么的糟,伤害究竟有多大。所以,在我的正智与正念所能及的范围内,我获得了一点平静,能洞察到轮回的祸害。」

当阿姜说完之后,阿罗汉开始为他开示佛法,特别着重在头陀行,跟前一位阿罗汉大致相同,最后以对戒律的解释来结束开示。

这一位阿罗汉对阿姜开示的主题是基于阿姜所正确修持的头陀行,内容如下:「你现在所从事的修持是八正道中的正业(sāmīci–kamma),世尊及其所有的声闻弟子这些最完美的人,都乐于住在孤寂的森林、洞穴石窟、悬崖峭壁、树荫底下、茂密的丛林中,又或者住在坟冢间,可让他们修『念死』,每一天当地居民都会来这里处理大体后事,这些大体不分男女老幼。而如今你在此以正念与正智探寻这些一直都在发生的事,如此一来正念与正智自会找出让你觉醒的方法。古代的比丘跟你现在的生活与修持一样,所以如果你的生活方式就其本质应该是如法正确的,就不会被那些增加生死轮回的苦因所扰,不会在心中累积苦因而找不到地方放下重担。然而事实上,世间的众生却从未想过要放下重担。相反的,他们各自以『囤积及开发』的方式思考,从而『苦』及『苦集』(苦因)增加,直到变成大苦聚(mahanta–dukkha)。所以,世上众生的出生与死亡在世界各地持续不断地上演着,而一心贪爱生死的众生的火葬场可以说是最常见的地方,甚至我们现在所坐的这整个地方也是各种有情的坟场,其实可以这样说,无处不是众生的坟场,就连你自己的身体也是一处坟场,如此一来,当各地都充斥众生的生死,我们又能在何处寻得平安与慰藉?」

「你可曾观照过就连你自己的身体也是各种众生生死的坟场?如果还没有,就代表你的观智还不够仔细,让你害怕轮回,所以你另寻出路,这样它就不会来骚扰你,让你一次又一次无止尽的出生与死亡,这在有智之人的眼中是何其愚痴与可悲的事。」

「观智是指心独有的善巧与能力,它能洞悉一切,即便像小鹅卵石及砂粒,这些都不出世间相对因缘法(sammuti),也会使人深陷与耽溺在执着之中。所以,有无上之智的人会照见到它们并将其给彻底连根拔除。」

「你是头陀比丘的一员,头陀比丘对于渴望证得苦边尽的决心都坚定无比,而你正以最高尚圣洁的补特伽罗(Ariya Puggala:圣人)所树立的修行的正道修行,所以你应以同样的方式善用正念与正智,如此一来你的修行就是正确的,并且符合头陀行的最初本旨。因为这些头陀戒律威仪最初创设的目的都是为了提升修行人的正念与正智,并激发出他们的善巧,好让他们能够彻底洞悉『根』、『尘』、『识』之间的方方面面,并将其中所缘生的贪爱都给一一连根拔除。」

「要做到这一点,不能只是以一种懒散放逸或消极被动的方式来看待这些头陀行而不知其所以然,必须了解其背后的目的,并了解每一种头陀行所对治的心灵烦恼及黑暗面为何,并且知道每一种头陀行各自可以带给正确修持的修行人甚么样的功德与利益。因为事实上,每一种头陀行各自都有其目的与功德,也就是治愈、拔除及摆脱自己内心中的根本杂染烦恼。无论世人心中的烦恼有多千奇百怪,只要能全面并正确的了解头陀行的目的与功德,这些头陀行都能将之给彻底断除,因为这些头陀行都曾经是净化过无数的人的方法,并将其变成完美与不凡的人。」

「你现在所修持的头陀行值得受到赞扬,而这个额外的解释是为了使你的正念与正智持续增长,且越来越茁壮。因为这与头陀行相应,头陀行是使人超凡入圣的方法,使人越来越聪明及睿智,而不应仅仅执着于『护持头陀』的字面文义及概念而已,如果这样做就是愚痴与自以为是,也是不思寻觅善巧及能使自己充满睿智的观智之道。」

「每一支头陀行都有其微妙的意义,很难全面去了解。所以,你应善用正念与正智,一一仔细地去审视与照见它们,如此,你便能从头陀行中获致无量的功德,身为一个弘扬佛法的代言人,即使是解脱涅盘,也不会超出这些相同的头陀范围。」

「所有的圣者都很珍惜这些修行的方法,他们将自己的生命与心都托付给头陀行。他们也赞扬致力于头陀行的人,并称这样的人将可获得功德助缘,引领他们走向觉悟,而不会遇到障碍。这样的人也能维持圣者的传承,因为这就是圣者的传统,是圣者们在每个时代、每个时期都曾修行过的传统。这便是真的,这不仅仅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佛教如此,而是不论在哪一个时空下,只要有任何一尊的佛陀出世,而一直与佛教配对而生的头陀行也始终会在那个时空存在。」

「你不应该认为这些头陀行只存在于某一尊佛陀的佛教中,事实上它们在每一尊佛陀的佛教中都存在,每一尊已彻底断除烦恼、已臻清净心的佛陀,每一次出现在这个世间时,都肯定会以同样的方式教导其弟子们头陀行,因为头陀行对于受具足戒的出家众来说是最适合的修行方法,那些急于解脱的人都会以坚定的决意去奉行头陀行,以此清除他们心中的烦恼。只要种下了『因』,不会拖太久,不用等很久的时间,『果』就会立即缘生。」

阿罗汉停顿了片刻,阿姜趁机问了一个问题:「有些人会怀疑,自佛陀般涅盘[2]迄今已超过两千多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树上的果实及世上其他的事物根据无常的法则都已凋零逝去,即便是枯木也都消失不见,什么也没留下。像工业、商业、商店等世上的其他事物,都一一倾倒败坏,不留一物。即使稳固如山陵,也都会改变,全都逃不出无常的法则。所以当我们思惟在那个时代已觉悟的佛陀与声闻弟子所证悟的『法现观』(Dhammabhisamaya),到今天也应该连『道』、『果』及『涅盘』的架构都不留痕迹才对,善良正直的人应该也没办法透过他们所修持的方法来品尝法味。『法』极可能已逐渐消退,直到它跟世上的其他东西一样都消失不见。」

「对我来说,我没有足够的智慧以圆满的方法去矫正这种错误的观念,但今天我有最美好的机缘与意想不到的好运,能得遇从空中现身的尊贵阿罗汉慈悲地来眷顾我,所以在您离去之前,我想问一个心中的问题:有关佛教中的道、果及涅盘,这些都是世间法的对立面,请问这难道也会随世间的无常法则而消失吗?又或者有其他不一样的情况?我的意思是,当世间改变,正法也随之改变吗?当世间败坏时,正法也会败坏吗?当世间消失时,正法也会消失吗?当一切诸法都变得没有意义时,正法也会变得没有意义吗?这些变异是否会影响『道』、『果』及『涅盘』,令其注定终结?被阻断而消失?整个环境是否会随佛陀般涅盘而缘生同样的结果?不然应该是怎样呢?」

「就我个人的理解,世尊的般涅盘只与世尊有关,与世尊为了帮助弟子获得『道』、『果』及『涅盘』所制定的戒律及教导的法是两回事,两者间一点关系都没有。但也有人怀疑,自从世尊般涅盘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与推移,是否已影响了『道』、『果』及『涅盘』?比如他们会说世尊入灭迄今已超过两千多年,世尊的教法已逐渐退堕败坏,所以迄今也不会再有什么『道』、『果』及『涅盘』了。而且,就算去修行,也只会困难重重、徒劳无功而已,根本不会有任何成就。这就是我听过的说法,我觉得与佛陀说的大相径庭,可以预见这很可会造成沙门与佛教徒对于佛教的信心摇摆不定,产生怀疑与不确定感。这样的知见对任何都没有好处,只会扰乱佛教与人心,并使人忧郁与迷惘。」

阿罗汉回答:「如果说正法与树上的果实、工业、商店、房屋及世间的一切万物都一样,都受无常法则的拘束,如此一来正法早在很久以前就该消灭了。这样,根本就不可能有人受持正法并以心去品尝法味,那怕只是片刻也不可得。诸佛与任何一位声闻弟子也就没有机会在这个世间出现,即使在未来际无数的人也都不可能解脱,也就是未来不可能再有圣人的出现及圣人的特质,圣教的传承也必将断灭而归于虚无。但事实上,过去及未来的诸佛、声闻弟子仍不断地出现在这个世间,一个接一个,稳定地出现,他们的根基与法源都不会有任何的损害与消失。看起来,美德与良善,不凡的人,仍持续出现,直到今天他们依然会受到世人的殷勤尊敬与供养,这便是因为正法与建筑物、房屋及其他事物的性质不同,因为那些东西都只是在等待毁灭它们的因缘,为此万物都受制于无常。」

「『正法是永恒的(Akāliko)。』这句话的意思如果不是指绝对清净的法超越了相对、世俗的世间法的局限,如此一来法的本质又该做何解释?永恒的法是真正的法,无法在『善法』与『恶法』的有限因缘中找到,因为善法与恶法都跟世上的其他事物一样不离无常。所以,我们说『法增长』及『法衰退』是依循世间通用相同的法则而言,但在『法的本质』中却没有这种空间,诸如世尊及一切觉悟的圣者心中的法,彼处唯有永恒的法,没有任何法则或因缘可以影响或伤害它。」

「这种法才是法的真正本质,没有因缘聚合及缘起一切的有为法,诸如我们在世间可接触的一切现象,无论诸法如何改变、失去意义、败坏及消失,法依然是法,法尔如是,不管有没有尊敬它或相信它,它都一样。法依然能持续其圆满,恒久地安住于不待时节、当下、不受时间限制的法。诸佛及声闻弟子都向此法顶礼致敬,而世人也忆念此法并向其顶礼,诸佛的般涅盘,不是只有某些譬如乔达摩佛才有的成就,而是三世诸佛都共有的解脱成就,这些只与遵循三法印[3]的肉身有关,而三法印也适用于世上各地的一切有情,所以,他们离开了这个世间。但这绝不会影响『清净解脱心』,这也是法的真正本质,既不会造作改变,也不再败坏或消灭。」

「无论何时何地,诸佛般涅盘都不能扰乱道、果及涅盘,也就是修持八正道的人在未来际所应证得的成就。换言之,凡是依照佛陀的教诫修持八正道的人都可以相同的方式从自己的修行中期待看到成果不断的产生,就像佛陀还在世一般。没有甚么东西真正的改变,因为就算是一万年或更久远以前的般涅盘也都不过是世人所坚持的相对因缘的有为法。至于这个『法』,它独立于时空,正如世人所理解的那样,因为『法』只依靠『法』,它不依靠其他的支柱或正法特质以外的因缘。」

「这个『法的特质』可谓世上最神奇之物,不管有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都一样。但至于『法』究竟为何物?是否存在于世间?法就是法,法尔如是,只存在于其本质中。」

「所以,所谓『在两三千年前已般涅盘的佛陀,其道、果及涅盘都已退堕且已失传,所以不论修行有多么精进,其结果也都徒劳无功、一事无成。』,说这种话的人,都不符合佛陀的本怀,也不符佛陀所教授的『正法』(Sacca–Dhamma),也不符已断除一切烦恼、已臻无上菩提的大师佛陀所赠与我们的沙门之道及目的。凡对大师佛陀、正法及受持的戒律有信心的人根本不会浪费时间去想这些事情及为自己制造困扰,因为这不会带来任何的成果,不是佛教的宗旨。事实上,正是这种思维与学习成为了修行路上的绊脚石,使人走入死胡同里。所以,凡对大师佛陀所教授的法有信心的人都不应该这样说,这犹如刺在他们自己身上的荆棘床一般。因为这就像是已自我放弃,明明还有出路,却找不到摆脱困境的路一般,于是他变成了一个可怜、绝望、自怜自艾的人,虽然他还活得好好的,明明有能力也应该趁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阿罗汉继续以鼓舞他的语气对他说:「难道你不知道还有很多人在等机会想成为佛教沙门的领袖,想成为世间的大师,尽管这些人事实上充满着烦恼与愚痴?这个世上还有很多人的心里有这种荒淫不净之物,如此一来你呢?你是不是也是一个在等待机缘想成为淫师的比丘呢?」

阿姜回答:「就我自己而言,我从未被这样的言论所扰或动摇,可以说连想都没想过。我的身与心在各种不同的境遇下,都保持高度的专注与喜悦,经由『已善说之法』(Svākkhāta Dhamma)的方法,无时无刻都稳固地安住于『道』、『果』及『涅盘』之上。我故而恭敬地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这在我看来是有必要的,因为我想尽一己之力去帮助世人,但如果我完全只靠自己,我怕我自己没有能力替世人指引明路并为那些心中有这种想法的人解惑,毕竟这便是一种深深影响佛教界以及与在家居士有关的事情。所以当我看到这样一个好机会的时候,我就把握机会恭敬地向您请教,因为沐浴在您的慈光之下,这样的因缘就像为我及为那些耳聪目明的人照亮方向的一盏明灯。因为您尊者,最尊贵的圣者之一,以慈悲眷顾了我,您对于世间难遇的法已全然洞悉。」

阿罗汉继续他的开示:「为别人问这样的问题是对的,也很好。但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去观察当心识对你自己构成危险的时刻,即使只有一点点的危险,你也应该清楚觉知并知道该如何灭除,因为内心的危险,比如我们之前已提过的,它有能力去造成远大于外在所带来的危害,这一点都是最有智慧之人所熟知的。但为了确保你真的了解这一点,我将再次重述正法的基本事实。」

「在这个浩瀚的宇宙中,没有任何人、任何力量、任何东西可以迫使以正业(sāmīci–kamma)修持正法的人最后会变成一事无成,这不仅仅适用于我们之前提到的时空,也适用于任何时空。不管宇宙三界中有甚么力量,如果他们集结他们的人马及威势去阻碍修得很好的人获得成就,根本就不用担心他们会成功。『法』始终是『法』,且始终依法而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所以,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正确、适当的修行,就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道』、『果』及『涅盘』的成就。不要因为让你的思想变得如厚厚的湿泥一般钝浊而踩在你看不见的荆棘之上,使你痛楚、遍体鳞伤,不要因无明愚痴的极权专治之力而被打趴在地或毁灭。因为这都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四圣谛』(Sacca–Dhamma),前两者是苦谛及苦集谛(Samudaya),这两者能藉由精神的影响力驱使那些不明生死意义的众生,使他们乐于积聚而不知厌足。换言之,它们才真的是『道』、『果』及『涅盘』的绊脚石,要在还有一点兴趣要投入积聚的时候,不要让它在众生的心中生起。」

「每当苦在众生的心中生起,往往使人失去理性(sati–paññā),原本能巧妙运用的思想都变得完全笨拙、放纵任性与僵化,一点办法都没有。就像那些无力也无心找出正确方向的人一般,在他们向外显示出痛苦之际,他们能做的也只有坐下或躺下看着自己的痛苦。」

「苦集谛,苦的生起,即再无止尽的变化中生起、成长、发展的妄念,或来自三种渴爱(taṇhā)的各种颠倒妄想,包括对欲界感官(kāma–taṇhā)的渴爱、对色界恒久的渴爱(bhava–taṇhā)、对无色界的渴爱(vibhava–taṇhā),这三者都是向导,引领人们无休止地去思考、形成概念及想象,使不满、不知足在心中燃烧,随之变成一团大火,使过去已经生起的火及现在的火合而为一变成一样的火,无法熄灭。又或者,对熄灭渴爱之火没有兴趣,反而去助长它,使其火焰越来越旺,火势一发不可收拾,可能把整个世界都给烧毁,没有办法熄灭。Samudaya,苦集谛,苦的生起包括这三种渴爱,就是这三者关上了通往『道』、『果』及『涅盘』之门,成为解脱路上无法达到目标的绊脚石。没有甚么特殊的因缘或光明能摆脱这三种渴爱,除了四圣谛之外,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做得到,这才是能确实根除苦集这种黑暗面的唯一方法。」

「剩下的两个能治愈的圣谛,就是苦灭谛(Nirodha)及苦灭道迹圣谛(Magga),他们是灭苦的工具。在苦集谛(Samudaya)的整个领域中,『灭谛』及『道谛』是唯一的治愈方法,也只有它们才具有这样的能力。『灭谛』是苦的止息,藉由『戒』(sīla) 、『定』、『慧』(paññā)所构成的『道谛』之力,依此一点一滴逐渐清除烦恼。当『道谛』之力够强,烦恼便无处可藏。这就是苦完全的止息,不需要依赖时空或大多数人所认为的必要之物而存在。唯有『灭谛』及『道谛』才具有这种摧毁烦恼的功能,除此两者以外,别无其他。」

「你之前提过的那些没有内容、言不及义、只有空谈的空洞信仰,如果与我刚刚解释过的佛陀的四圣谛相比,在结果上有何不同呢?你务必要用你的智慧去审视这个问题,并从中获取『法』的功德。既然走到了这一步,就不该让它白白空过。如果你还有任何的疑问,现在就赶紧提出来,因为能像这样讨论法义(Dhammasākaccha)的机会,是一种真正的福报,非常的稀有难得。」

之后,阿罗汉沉默了一会儿,当他看到阿姜不打算再提问题时,他继续谈论有关戒律的议题。

「戒律是沙门的装饰,确保其行为举止的优雅与庄严。因为严守戒律之人都具有优雅庄严的身、口、意,沙门的庄严在于其无过失的行为模式,并体现在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上,在生活中及生活方式都与戒律紧密相连的沙门一定是一个处在平静安详中的人。独自生活的时候,他处于平静安详;平时与同修或其他人同住时依然处于平静安详。当他在山林中或遇到各种危险时,丝毫无损,无灾无难,因为有天神在冥冥之中保护他,众人也爱戴他,因为戒律既是养分之源,也是防止道与果突然崩塌流失的保护墙。」

「沙门的生活就是清净的戒行生活,是一种活泼、喜乐的生活。我们是具有清净戒行的沙门释子,所以我们不一定非得出生在佛陀的时代,不管哪一个时代及地方,也不论我们的种族、肤色或国籍为何,我依然是沙门释子,从最年长到最年幼,乃至刚出生的,犹如有很多出生在不同时代与地方的孩子的父母,而这些孩子们都是同一对父母所生。」

阿罗汉结束开示之后,出于对阿姜的关心以及对佛教的尊重,他以最感人的方式在临走前继续给阿姜最后的教诲。

「至少,就世俗所理解的概念、画面及景象而言,现在是我要离去的时候了。你的心中一定要有大师佛陀,也就是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你的身、口、意都要将『法』和『戒』系念在前。在获得解脱这一件事上,没有甚么东西能比『法』与『戒』能让你更确信与产生信心,因为这就是解脱法。除非是因为『法』与『戒』的目的,否则你不该浪费时间去想其他的事情,因为『法』与『戒』是大师佛陀的解脱心。你务必要让他们进入你的心中帮助你,之后清净与解脱就会成为你个人的无价之宝。」

就在阿罗汉即将离去之前,他腾空而起飞升到空中,他慈爱地看着阿姜片刻之后,慢慢平缓地飞升,这便是一种吸引阿姜注意并让他留下深刻持久印象的方式,从那一刻起,他便会牢牢地记住(atītārammaṇa)这一个画面,永不忘记。

而阿姜这一边,他怀着信心、思念与不舍的心情盘坐着,透过禅修(citta–bhāvanā)达到了全然专注的状态,彷佛当时他「内在」的眼睛连眨都没眨一下,之后阿罗汉的景象在空中消失了,不留一点痕迹,只有记忆中的景象画面仍深刻地烙印在他的心中,且将在他的余生中都不会消退,以上就是他以前稀有难遇的奇妙经历。

当晚,他修持禅定,一直到黎明拂晓,就跟Bhākula阿罗汉从空中现身来为他说法的那一夜一样,那一夜迦叶阿罗汉与他共处了将近三个小时,期间他为阿姜开示并进行了一般性的对话。当阿罗汉离开之后,他的心识便从禅定中退出,之后他不断咀嚼阿罗汉慈悲开示的「法」与「戒」,并一再地回味。当他这样做的时候,他心神完全专注,喜乐遍及他整个身心,使他在当晚忘记了睡觉。因为他从禅境[5]中所接收到的法非常的深奥,很难正确的叙述其真谛。就算在他没有入定的其他时候,他也会一直回想着这位阿罗汉,这似乎给他的心识带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力量与鼓舞。与此同时,他在修行上的表现变得稳固与坚定,似乎他渴望达到并证得阿罗汉以慈悲为其阐释的法庇护,这种决意的力量变得异常的强烈,犹如他在回忆阿罗汉给他教诲的每一刻都将安抵苦边尽的「法域」。(有些地方阿罗汉所强调的话对阿姜个人来说相当重要,但作者认为将这些部分都给串联起来很不适当,因为作者担心这么做可能会伤害到阿姜并让读者感到不适。有的读者可能喜欢完整版,为此,作者恳请读者能见谅某些遗漏之处。)

Khīnāsava:阿罗汉的一种别称,通常被译为「诸漏已尽」,但原本的意思是「截断洪流」,也就是从心识流向轮回的生死洪流。

般涅盘:是指佛陀及阿罗汉死后不会再有来生。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指五蕴身心的崩解离散,但佛陀及阿罗汉的清净解脱心并未断灭,因为它不是无常缘生的有为法。

三法印的特征分别是:1、无常:变异、短暂及不稳定;2、苦:不满、不适、痛苦;3、无我:五蕴的任何一蕴非单独的我,五蕴本身的组合也不是我,五蕴之内、之中、之外都没有一个自我的存在。

Svākkhāta Dhamma:已善说之法,系指世尊的教诫。.

禅相:这便是一种精神感知的形式,通常能在禅境中具象化,也可能出现在感官之上。这有点像梦境中的画面,但通常画面都相当清晰,而且当事者的意识也都处于正常的状态,所以禅相看起来也可能是世间的一种物理对象,它的成因有很多种,通常是内心的因素,但有时也可能是外界的因素所造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oe Chiao的沙龍
6會員
377內容數
據說,他化自在天神能自在運用化樂天神所創之樂境,於中變化無窮,樂享無邊。而文學家,亦如化樂天神,以才情妙筆幻化文字世界,讓流連忘返。正因此,本坊取名『他天化樂天書坊』,廣收古今經典文學,如《搜神記》《元曲》《酉陽雜俎》《子不語》《廣異記》等白話譯文。另亦收錄坊主個人遊記、言情、推理、怪談等創作,期以文會友,自娛娛人。
Joe Chiao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20
  阿姜曼的修之此刻我应该要来叙述阿姜措的传奇事迹,他是阿姜曼的一位戒腊很资深的弟子,有很多与阿姜曼一样类似的经历。当你在读这一章节并已经开始想着他的经历到底是真是假的时候,你是从你的角度去读某人的经历而不是你自己的经历,你应该试着想象一下如果是你自己遇到这类的事情,你又会怎么想?又有何感受?所以
Thumbnail
2025/10/20
  阿姜曼的修之此刻我应该要来叙述阿姜措的传奇事迹,他是阿姜曼的一位戒腊很资深的弟子,有很多与阿姜曼一样类似的经历。当你在读这一章节并已经开始想着他的经历到底是真是假的时候,你是从你的角度去读某人的经历而不是你自己的经历,你应该试着想象一下如果是你自己遇到这类的事情,你又会怎么想?又有何感受?所以
Thumbnail
2025/10/20
阿姜曼的修之道 第六章/古老的传统修行(头陀行) 三头陀支的每一项头陀行都能降伏各种烦恼,他们都能以最神奇且超乎想象的方式来实践每一支头陀行。尽管我们都应牢记所有追随阿姜曼的头陀比丘以各种方式持续保持符合阿姜曼的传统修行,然而这些头陀支在《阿姜曼正传》中都已做了充分的说明,因此在此不多做赘
Thumbnail
2025/10/20
阿姜曼的修之道 第六章/古老的传统修行(头陀行) 三头陀支的每一项头陀行都能降伏各种烦恼,他们都能以最神奇且超乎想象的方式来实践每一支头陀行。尽管我们都应牢记所有追随阿姜曼的头陀比丘以各种方式持续保持符合阿姜曼的传统修行,然而这些头陀支在《阿姜曼正传》中都已做了充分的说明,因此在此不多做赘
Thumbnail
2025/10/20
读者们请了解此处提到的与头陀比丘修行有关的一切修行方式,我只能试着尽量把最真实的情况都给写下来,内容皆来自那些曾在阿姜曼座下修行的阿姜们口述的真实记录。这可以用因与果的两种角度来解释:比如方法原因,某比丘在某种状况下有如此这般的特质而喜欢以这样的方法来锻炼自己,而另一个比丘却喜欢以那样的方式来锻
Thumbnail
2025/10/20
读者们请了解此处提到的与头陀比丘修行有关的一切修行方式,我只能试着尽量把最真实的情况都给写下来,内容皆来自那些曾在阿姜曼座下修行的阿姜们口述的真实记录。这可以用因与果的两种角度来解释:比如方法原因,某比丘在某种状况下有如此这般的特质而喜欢以这样的方法来锻炼自己,而另一个比丘却喜欢以那样的方式来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結婚是一個重大的決定,而辦婚禮更是一件耗時間耗心力又得花大錢的事。但這可是小豬和小蝸一生一次的重大決定,就算沒有太多錢,也不想失去該有的質感怎麼辦? 今天就來開箱小豬和小蝸的婚禮,和大家分享我們怎麼用少少的錢買到那些不可或缺的東西。當然是靠蝦皮購物啊!!!
Thumbnail
結婚是一個重大的決定,而辦婚禮更是一件耗時間耗心力又得花大錢的事。但這可是小豬和小蝸一生一次的重大決定,就算沒有太多錢,也不想失去該有的質感怎麼辦? 今天就來開箱小豬和小蝸的婚禮,和大家分享我們怎麼用少少的錢買到那些不可或缺的東西。當然是靠蝦皮購物啊!!!
Thumbnail
分享新家入住與佈置的蝦皮購物好物,包含入厝儀式用品、玄關收納、衣櫥整理等。同時介紹蝦皮「分潤計畫」,教學如何操作並分享聯盟行銷優點,以及雙11購物優惠資訊,鼓勵讀者一同加入賺取額外收入。
Thumbnail
分享新家入住與佈置的蝦皮購物好物,包含入厝儀式用品、玄關收納、衣櫥整理等。同時介紹蝦皮「分潤計畫」,教學如何操作並分享聯盟行銷優點,以及雙11購物優惠資訊,鼓勵讀者一同加入賺取額外收入。
Thumbnail
20240803 寫在< 普巴金剛佛 >布施供養迴向之後 那年,本尊練習完成後的某天夜裡,在山上的鐵皮屋,接受大善知識的指導。 他說:你應該開始學習「不空成就佛」的法門了。 我:啊?不空成就佛?為何? 大善知識依著往常的習慣,吸了一口煙,沒有任何回答,只是看著我,淡淡笑了一
Thumbnail
20240803 寫在< 普巴金剛佛 >布施供養迴向之後 那年,本尊練習完成後的某天夜裡,在山上的鐵皮屋,接受大善知識的指導。 他說:你應該開始學習「不空成就佛」的法門了。 我:啊?不空成就佛?為何? 大善知識依著往常的習慣,吸了一口煙,沒有任何回答,只是看著我,淡淡笑了一
Thumbnail
阿成急忙插嘴道,「N國,那是佛教國家,那我們要找的是貝葉經囉!」 龍哥點點頭,「貝葉經起源於古印度, 約西元前一世紀末,因為錫蘭僧團中的長老鑑於國內曾發生戰亂,擔心早期流傳下來的教典散失。便由以坤德帝沙長老為首的大寺派,其中五百名阿羅漢長老,於斯里蘭卡中部馬特列地區的阿盧迦寺舉行上座部佛教歷史
Thumbnail
阿成急忙插嘴道,「N國,那是佛教國家,那我們要找的是貝葉經囉!」 龍哥點點頭,「貝葉經起源於古印度, 約西元前一世紀末,因為錫蘭僧團中的長老鑑於國內曾發生戰亂,擔心早期流傳下來的教典散失。便由以坤德帝沙長老為首的大寺派,其中五百名阿羅漢長老,於斯里蘭卡中部馬特列地區的阿盧迦寺舉行上座部佛教歷史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
Thumbnail
在佛教經典ㄑ雜阿含經〉(卷五十)中記錄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這是我阿難聽聞的事(如是我聞): 在那個時間,佛陀正住在舍衞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說法度人。   鄰國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也前來請問佛法。波斯匿王有著臃腫肥胖的身體,經過了旅途勞頓,揮汗如雨,來到佛陀的座前,已經氣喘不已~
Thumbnail
在佛教經典ㄑ雜阿含經〉(卷五十)中記錄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這是我阿難聽聞的事(如是我聞): 在那個時間,佛陀正住在舍衞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說法度人。   鄰國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也前來請問佛法。波斯匿王有著臃腫肥胖的身體,經過了旅途勞頓,揮汗如雨,來到佛陀的座前,已經氣喘不已~
Thumbnail
最近聽說阿難的工作「好像」有些異動,今早上完舍利弗尊者的「佛法概論」,我連忙趕緊到法堂,走到了門口,我往內探了探,生怕一走進去,剛好遇到佛陀──還好,只有阿難在。
Thumbnail
最近聽說阿難的工作「好像」有些異動,今早上完舍利弗尊者的「佛法概論」,我連忙趕緊到法堂,走到了門口,我往內探了探,生怕一走進去,剛好遇到佛陀──還好,只有阿難在。
Thumbnail
在祇園的生活很規律,平常除了上課、打坐、托缽,還要輪組打掃、整理環境,每半年換一次組別,上回我和二十億同組,這學期開始,和周利槃陀伽分到同一組。
Thumbnail
在祇園的生活很規律,平常除了上課、打坐、托缽,還要輪組打掃、整理環境,每半年換一次組別,上回我和二十億同組,這學期開始,和周利槃陀伽分到同一組。
Thumbnail
在整個毗荼期間出現許多聖境,有人看到金色的佛像在微笑,有人看到王教授的腹部現出一尊金身羅漢,還披著僧人的衣服,有的看到佛光,有的則看到日月同輝,還有不學佛的人也看到文字排列的咒語..當時在場的人還突然聽到從遠方傳來的雲高大師唱六字大明咒的聲音,與念佛聲融為一體。毗荼典禮結束後共拾得225顆堅固子。
Thumbnail
在整個毗荼期間出現許多聖境,有人看到金色的佛像在微笑,有人看到王教授的腹部現出一尊金身羅漢,還披著僧人的衣服,有的看到佛光,有的則看到日月同輝,還有不學佛的人也看到文字排列的咒語..當時在場的人還突然聽到從遠方傳來的雲高大師唱六字大明咒的聲音,與念佛聲融為一體。毗荼典禮結束後共拾得225顆堅固子。
Thumbnail
20240124 三摩地王經 - 祖師的提點 上週六,在迴向前行的禪境中,見到了:阿底峽尊者。 我不認識祂,也不明白祂為何要顯示。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rqeanCziRY1fJJjv4Ev33m4
Thumbnail
20240124 三摩地王經 - 祖師的提點 上週六,在迴向前行的禪境中,見到了:阿底峽尊者。 我不認識祂,也不明白祂為何要顯示。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rqeanCziRY1fJJjv4Ev33m4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