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塞爾柱突厥人為什麼能經常突破拜占庭東線的防線?其中一個眾矢之的,是君士坦丁九世.莫諾馬霍斯皇帝(1042-1055統治)。例如他的中文維基百科頁面這樣寫:
「1048年帝國與塞爾柱人在亞美尼亞發生衝突,但不久即締結和約。在簽訂條約之後,君士坦丁九世愚蠢地解散了在亞美尼亞的駐軍以節約國家開支,此舉對後來帝國亞洲領土的喪失有深遠影響。」這樣的「君士坦丁九世忽視軍事開支導致邊防朽壞」,是個流傳近千年的意見,連拜占庭的知識份子自己事後回顧,也常常把責任推到他頭上。不過在現代的拜占庭研究中,早有許多反駁意見。
拜占庭的武功雖然在馬其頓王朝的英主巴西爾二世底下來到極盛,但可能也留下眾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包含軍隊過度膨脹、疆域過度伸展等。「君士坦丁九世解散駐軍」,實際上很可能只是他帝國官僚制度改革的一部份。
進一步說,君士坦丁九世解散亞美尼亞駐軍,本身並不能直接推論他「不重視邊防」。拜占庭軍區制是種半民兵制色彩的制度,他們在十、十一世紀表現欠佳乃是常態。因而讓本該應召的軍區人民改以「稅金」免除義務,帝國政府再拿這筆經費去訓練職業軍隊,那也早行之有年。
所以,君士坦丁九世所謂「解散駐軍」,蠻有可能也只是把那筆錢拿去擴大職業軍隊了。君士坦丁九世餘下的時間中,東線不只沒出什麼大事,反而在1054年擊退了蘇丹圖爾赫勒的攻勢,側面說明「解散駐軍」不可能是防線毀壞的原因。
不過在拜占庭於1071年後大敗虧輸,許多人痛苦之下,回首往事,總得找幾個人來當作解釋天地巨變的代罪羔羊。君士坦丁九世看來做過最多文官改革啊?那就把鍋甩給他吧。
&
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Emperor Constantine IX.jpg"
資料來源:
Michael Angold, "The Byzantine Empire, 1025-1204: A Political History", London: Longman, 1997, pp. 61-63.
Anthony Kadellis, "Streams of Gold, Rivers of Bloo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