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居帝國要怎麼對付游牧軍隊?其中一招,就是以「魔法對抗魔法」,「內徙」部分遊牧民族到邊界區域,讓他們當作帝國的擋箭牌。
我們在漢代就可以看到類似的設計:內徙南匈奴,來共同對付北匈奴的勢力。
不過,在內徙之後,要如何長久控制這些初來乍到的游牧民,那就成了帝國傷透腦筋的問題。有時候一個操作不慎,結果被魔法反噬,那也所在多有。其中一個例子,則發生在十一世紀上半葉的拜占庭帝國。
當時,在東歐大草原上,一支突厥系勢力「佩切涅格人」(Pechenegs)發生內戰,打輸的首領可干(Kegen)在1045-46年率著一萬五千名部眾難逃,進入了拜占庭的巴爾幹領土北境。
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九世覺得這是個大好機會,他決定把可干當作介入佩切涅格內戰的代理人。他讓人把可干帶到君士坦丁堡、讓他受洗成基督徒,並給他幾座多瑙河畔的堡壘當作基地。
在拜占庭的支持下,可干最終成功擊敗了內戰的敵人圖拉赫(Tyrah),後者被送到君士坦丁堡監視。圖拉赫的部眾則在拜占庭的建議下,被納入可干的管理中。
拜占庭本來的想法,是把這些佩切涅格人當作充實邊境的人口,在巴爾幹山脈和多瑙河間定居,並讓其直接受拜占庭統治。不料事情卻在1048年發生大逆轉。
這一年,拜占庭徵召一萬五千名佩切涅格戰士,渡海到小亞細亞,去支援東方對付塞爾柱突厥帝國的戰場。沒想到這一萬五千人抗拒前往東邊省份,全體叛變,轉過頭渡過博斯普魯斯海峽,跑回了巴爾幹北部的駐地。
跟著大部分佩切涅格人乾脆連這裡都不待了,完全拋棄巴爾幹山脈,跑到了離黑海海岸不遠的普雷斯拉夫(Preslav)。
拜占庭皇帝覺得可干能把部眾勸回來,就派他去北邊與佩切涅格人接觸。結果最糟的事情發生了:可干因為不明原因遭到暗殺,這下連可干的支持者都以為拜占庭要不利於佩切涅格人,加入了叛變的那一邊。
這一場「佩切涅格大叛變」,從1048年轟轟烈烈地打到1053年,拜占庭死傷無數,但佩切涅格人也沒有力量長時間跟帝國絞肉機打消耗戰,亦師老兵疲。
最後雙方妥協,簽訂了三十年的停戰協議。佩切涅格人回到巴爾幹北方的駐地,但與拜占庭原先的構想相反的是,佩切涅格人此時在這裡擁有相當高的自治權利,他們會繼續作為半獨立勢力,在巴爾幹北部存在到十一世紀末。
這一次「內徙政策」因為操作不當、加上意外事故,導致帝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不過倒也不能說全無所得。
帝國本來就已經有些疲於應付巴爾幹北方邊境的事情,他們至少成功把佩切涅格人變成了屏障巴爾幹南邊的緩衝勢力。
佩切涅格人也繼續作為傭兵效力於帝國軍隊中,在1071年拜占庭VS塞爾柱的曼齊克特大戰中,拜占庭的軍隊中就有佩切涅格騎兵為帝國死戰。
&
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63-manasses-chronicle.jpg"
資料來源:
Michael Angold, "The Byzantine Empire, 1025-1204: A Political History", London: Longman, 1997, pp. 37-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