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時代系列(4):AI 驅動的電信網路規劃與設計 🌐
41/100 第四週:📌 網路管理與監控
41. 📌 第 4 章:傳輸網與雲原生基礎(10單元)
第4章從 傳輸層的基礎技術(光纖、WDM、MPLS),一路延伸到 新世代電信架構(SDN、NFV、Telco Cloud、MEC、CDN、SRv6、CNF、OpenRAN),完整展現了 5G 與未來 6G 網路的演進路徑。光纖與 WDM 決定了骨幹網的「運輸力」,MPLS 則是承載協定的核心,但面臨 IoT 與切片的挑戰,於是 SRv6、SDN 與 Telco Cloud 等技術應運而生,帶來自動化與雲原生的彈性。MEC 與 CDN 則進一步縮短延遲,支援自駕車、雲遊戲等新應用。最終,開源生態如 ONAP、OAI 與 OpenRAN,推動電信業走向開放化與協作創新。整體來看,這些技術共同構築了 雲原生、智能化、低延遲 的未來網路藍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單元總結
🌈 31. 光纖與 WDM 技術
光纖是骨幹網的基礎,而 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技術讓單根光纖能承載多個波長通道。 • CWDM:適合短距離、中低成本部署。 • DWDM:適合長距離、大容量骨幹,Tbps 等級傳輸。 • OTN(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進一步提供電信級管理與保護。 👉 在 5G/6G 時代,光纖 + WDM 決定了整個國家/地區的數據輸送能力。
🌐 32. IP/MPLS 傳輸基礎
MPLS 是承載協定的「黃金標準」,支撐 VPN、流量工程(TE)、QoS。 • MPLS L3VPN:企業專線常用。 • MPLS-TE:流量分流與繞徑。 • 限制:複雜、需維護大量 Label State,對 5G Massive IoT 與 Slicing 的彈性不足。
🖥 33. 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
SDN 解耦 控制面(Control Plane) 與 資料面(Data Plane): • 控制集中化(SDN Controller,如 ONOS、OpenDaylight)。 • 資料面簡單轉送(Switch、Router 只負責封包轉送)。 👉 提供動態流量調度、API 控制、即時資源最佳化,是電信網自動化的基礎。
☁️ 34. Telco Cloud 與 NFV
NFV(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 將傳統專用硬體(EPC、IMS、Firewall)轉換為 VNF(虛擬網路功能),運行於 VM。 • 優點:降低 CAPEX,快速部署。 • 限制:VM 啟動慢,彈性有限。 👉 為 CNF(Cloud-Native Network Function)鋪路。
🌫 35. MEC(Multi-access Edge Computing)
將運算下沉至邊緣,支援 <10ms 延遲。 • 應用:自駕車(URLLC)、智慧工廠(工業控制)、雲遊戲/VR。 • 與 CDN 的差異:MEC 強調即時運算,CDN 側重內容快取。
🛰 36. CDN 與低延遲傳輸
• 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將內容緩存於 Edge Node,降低 RTT。 • 低延遲技術:HTTP/3(QUIC)、WebRTC、Low Latency HLS。 • 與 MEC 結合 → 支援即時互動(雲遊戲、直播電商)。
🚀 37. SRv6 與新一代封包傳輸
• SRv6 = Segment Routing + IPv6 • 特點:無狀態核心、Segment Routing Header(SRH)定義轉送路徑。 • 應用:5G Slicing、跨域 TE、雲原生 Service Chaining。 👉 取代部分 MPLS,簡化承載網,支援雲原生。
🧩 38. 雲原生核心網:Kubernetes + CNF
• CNF(Cloud-Native Network Function):以容器取代 VM。 • Kubernetes:容器編排、自動擴縮、故障恢復。 • 應用:AMF、SMF、UPF 容器化,與 MEC/CDN 整合。 👉 讓電信網運作像公有雲,支援動態流量。
🔓 39. 開源平台 ONAP、OAI、OpenRAN
• ONAP:自動化與編排。 • OAI:4G/5G 協定棧,適合研發測試。 • OpenRAN:開放化 RAN,支援多供應商互通。 👉 形成「電信 Linux 生態」,推動合作與創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測驗題目
1️⃣ 單選題
題目:在 5G 核心網中,若需要 <10ms 延遲的即時處理,應該優先採用哪個技術?
• A. CDN
• B. MEC ✅
• C. SRv6
• D. NFV
答案:B. MEC
解析:
• MEC(Multi-access Edge Computing) 將運算下沉到基地台或接入網邊緣,讓應用可在本地即時處理,延遲可降至 <10ms,適合自駕車、智慧工廠等 URLLC 場景。
• CDN 側重於內容快取,不等於即時運算。
• SRv6 提供靈活路由與切片,但本身不直接解決超低延遲需求。
• NFV 屬於功能虛擬化,主要是降低 CAPEX/OPEX,與延遲關聯不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判斷題
題目:「SRv6 能取代所有 MPLS 技術,完全淘汰 MPLS。」
答案:錯 ❌
解析:
• SRv6 確實能取代部分 MPLS 應用(例如流量工程 TE、5G Slicing、跨域服務鏈),並簡化控制平面。
• 但 MPLS 在 L2VPN、既有骨幹與企業專線上仍廣泛使用,短期內不會完全消失,因此兩者將長期共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問答題
題目:請解釋 NFV → CNF 的演進過程,並說明為什麼 CNF 更適合雲原生核心網。
答案解析:
• NFV(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將傳統電信功能(EPC、IMS、防火牆)虛擬化成 VNF,部署在 VM 上,提升彈性、降低成本。
• 限制:VM 啟動慢、資源佔用高,彈性不足,難以支援 5G 核心網的即時性與大規模彈性需求。
• CNF(Cloud-Native Network Function):將網路功能容器化,運行於 Kubernetes Pod,支援自動擴縮、服務網格、監控與快速恢復。
• 優勢:更輕量、更高彈性、更貼近雲原生設計,能快速響應流量變化,非常適合 5G/6G 核心網(AMF、SMF、UPF 容器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案例題
題目:某企業需要跨國雲遊戲平台,延遲必須低於 50ms。請設計一個整合 CDN + MEC + SRv6 的解決方案。
答案解析:
• CDN 部署:在各國主要城市設 Edge CDN 節點,快取遊戲資源(影像、靜態內容),降低 RTT。
• MEC 部署:在用戶接入的 RAN 或區域資料中心設 MEC 節點,處理遊戲即時互動(渲染、控制訊號),確保延遲 <50ms。
• SRv6 應用:在跨國骨幹網使用 SRv6,將封包的轉送路徑嵌入 IPv6 Header,確保遊戲流量走最佳低延遲路徑,並支援跨域流量工程。
• 綜合效果:
o CDN 解決大流量快取
o MEC 解決超低延遲互動
o SRv6 解決跨國骨幹最佳化
→ 三者結合,可滿足跨國雲遊戲 <50ms 延遲要求,並保持高 QoS 與彈性擴展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反思題目
1️⃣ 你認為 MPLS → SRv6 的轉換,對電信業者來說最大挑戰是什麼?(技術、人力、成本?)
👉 最大挑戰在 技術升級與成本並行:設備需支援 IPv6/SRH,人員要再培訓,且轉換期要維持雙棧並行,成本壓力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MEC 與 CDN 在邊緣節點都有運算與快取能力,未來是否可能「融合」成單一平台?
👉 有可能,MEC 強調即時運算,CDN 側重快取,隨著邊緣節點算力提升,兩者可融合為 Edge Cloud 平台,同時處理即時互動與內容分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開源平台雖然降低成本,但也可能帶來「支援不足」與「安全隱憂」,你認為該如何平衡?
👉 採 混合模式(核心用商業方案,非核心用開源),同時加強安全審查並積極參與社群,平衡成本、可靠與安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實作活動:模擬雲端化核心網 —— 體驗雲原生網路
目標:讓學習者動手體驗 從傳統核心網 → 雲原生 CNF 核心網 的轉換。
步驟設計
1. 環境建置
o 使用 Minikube 或 Kubernetes Cluster(AWS EKS / GCP GKE / 本地伺服器)。
o 安裝 Helm 作為 CNF 部署工具。
2. 部署 free5GC CNF
o 模擬 5G Core 元件(AMF、SMF、UPF)。
o 使用 Docker Container 部署各模組。
3. 接入模擬 UE
o 利用 UERANSIM 工具模擬 UE 與 RAN,測試核心網附著與數據流。
4. 流量生成與監控
o 使用 iperf3 或 TRex 產生流量,觀察 UPF 處理能力。
o 監控工具:Prometheus + Grafana。
5. 動態擴縮測試
o 設定 K8s HPA,自動擴展 UPF Pod。
o 測試高峰流量下的資源調度。
6. 服務鏈測試(Service Chaining)
o 在 SRv6 模式下定義封包路徑:UE → UPF → 防火牆 Pod → 應用伺服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觀察與學習重點
• CNF 與 VNF 啟動時間的差異。
• Kubernetes 的自動化調度是否能符合電信級需求。
• SRv6 Service Chain 如何簡化傳輸網控制。
• MEC/CDN 整合對延遲降低的實際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結與啟示
• 光傳輸 + WDM:確保骨幹容量。
• IP/MPLS → SRv6:從傳統標籤交換走向 IPv6 原生。
• NFV → CNF:網路功能由 VM 虛擬化轉向容器雲原生。
• SDN + ONAP:實現控制平面集中化與自動化。
• MEC/CDN:支撐低延遲業務。
• 開源生態(OAI/OpenRAN):推動多供應商合作。
👉 本章的精髓:「傳輸效率」+「雲原生」+「開放化」。這是未來電信網的三大支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