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用語的意義已具有普遍共識,在使用上不會造成汙名化和(或)對兒童造成傷害。
「被害人識別」是指專家進行調查的過程,藉由分析兒童性虐待製品/兒童性剝削製品 (CSAM/CSEM),以辨識性虐待或性剝削被害人。這樣的分析使用了不同方法,尤其是在製品內或周遭(製品內容與技術資訊)找出能暗示可能地點的物品、記號或數據,並使用既有的或其他相關資訊來對這些東西進行評估。此過程的目的是要確認虐待發生的地點以及被害人和犯罪者,以確保兒童可安全離開傷害之處,同時取得犯罪活動的證據。
「被害人識別」是警務工作中以被害人為中心的訓練,應作為兒童剝削偵察的一部分。旨在加強兒童安全的任何策略、計畫或做法都應以「被害人識別」為中心。例如,網路服務提供者在執行阻擋 (blocking) 或移除 (removal) 措施時都應記得,兒童性虐待製品的影像或影片描繪的是受到虐待或剝削的真正兒童,而這些兒童應享有所有能使其脫離傷害的機會。雖然大部分兒童性虐待製品是在警方針對加害人採取行動時發現的(線上及線下皆是),警方也會在網路上或透過社會大眾的通報主動蒐集這些製品。若不是直接通報給執法單位,這些通報通常是由國際網路檢舉熱線聯盟在不同成員國的熱線來處理,被通報的製品會在分析、分類之後轉寄給執法單位做更進一步的分析,並上傳至國際兒童性剝削資料庫。
在某一國發現的製品可能含有位在另一國兒童的資訊或線索,因此,國際兒童性剝削資料庫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能考慮到新的虐待製品有可能涉及尚未被辨識的被害人,並將之加入不明被害人的製品系列。由於兒童性虐待製品很少只是一張影像或一部影片,通常是在許多不同的虐待過程中被記錄下來,因此,會將所有製品根據不同被害人分類成不同系列。
兒童性虐待製品可分類為:
- 「已識別 (Identified)」──被害人已被識別且被移出傷害環境的系列或製品;
- 「未識別 (Unidentified)」──仍在網路上流傳但尚未被識別的系列;
- 「未散布 (Not Distributed)」──不知道製品是否有在線上或線下被分享的系列。
結論:
在兒童性剝削與性虐待的情境中,尤其是關於兒童性虐待製品/兒童性剝削製品,「被害人識別」是個越來越重要的用語,應被理解為一種以被害人為中心的方法,對於保護兒童並使其脫離傷害環境非常重要。
關於【菲菲小學堂】專題
菲菲小學堂是台灣展翅協會推出的系列專題,將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與大家分享《保護兒童免於性剝削與性虐待之專有名詞使用準則》,每一篇文章會介紹一個大眾常使用或容易混淆專有名詞用語,透過推廣與澄清相關專有名詞,讓兒少工作者與社會大眾能夠更了解兒少性剝削與性虐待議題,唯有在各界共同合作之下,終止兒少性剝削與性虐待的目標才得以實現。
兒童性剝削與性虐待是對兒童的嚴重性暴力,然而在倡議、推動終結對兒童性暴力的工作中,我們觀察到在描述兒童性剝削與性虐待時,錯誤的用語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像是加深對被害人的傷害、影響政策的規劃,甚至是削弱保護兒童免於性剝削與性虐待的目標。因此,了解並使用正確的用語是非常重要的喔!
🌱 捐款支持台灣展翅協會🌱
每個孩子都應該受到保護,需要你我一起守護
邀請您以實際行動支持展翅
讓我們更有力量,穩定且持續地投入兒少服務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