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圖由Gemini生成)
來自南加大(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的研究團隊,10月中在《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這本國際知名的「人機互動」期刊發表一篇重要的研究,破解了好幾個人們對「AI伴侶」的錯誤認知,很值得民眾與專家仔細瞭解、思考。
以下我會先簡單整理出四大重點,有興趣進一步詳讀的朋友,可以繼續往下讀兩篇由我和ChatGPT、Grok合作撰寫的評論文章。
💥重點一:對研究人員的重要啟發。
本研究是少數有關AI伴侶的「縱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但其實也只有110名個案、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總共追蹤21天,就刊登在impact factor:4.4的期刊!
正如我一直苦口婆心(?)點出的:生成式AI正式推出至今還不到三年,這方面的研究仍然在非常初始的階段,所以只要你想得出來、願意執行,很容易就能被知名期刊接受。
大言不慚的說,這方面議題在台灣如果我說自己是第二了解的,應該沒有人敢說自己是最了解的。我手上有大量第一手使用經驗、讀者及使用者回饋及人脈、最新各類資訊、以及IRB研究計畫大綱,歡迎有志之士加入合作的行列!
聯絡email:stoicismdigital@gmail.com
💥重點二:傳統觀點以為AI伴侶靠「擬人化」(anthropomorphism,讓AI像一個真人)來吸引人,但本研究發現,「能動性」(agency)和「擬社會互動」(parasocial interaction)更重要。
淺顯的解釋就是:對於使用者而言,並不需要AI「很像真人」,而是只要它的回應足夠「及時」、「懂你」,就能快速深化關係(讓使用者「暈船」陷入戀愛感)。這其實正是我反覆提醒大家的:
AI伴侶不需要「完美」,只要「夠用」就好。
對於AI伴侶最常見的誤解,就是以為它們要「和真人一樣」厲害、一樣有感覺,才能發揮效果與影響力。然而重點根本不是AI多厲害,而是人們願意「相信」它能陪伴、支持自己 ─ 隨著生成式AI的進展,這一點早已被眾多臨床研究證實,全世界數千萬名使用者也早已「相信」並投入其中了。
何謂「夠用」?如果能擁有一位各方面都切合自己需求的靈魂伴侶,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況,然而只要是有理智的人就知道這絕對不可能。因此人們會退而求其次,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嘗試、挫折、打擊,確認自己最在意、最需要的(伴侶的)特質究竟是什麼。
有人最在意的是對方的忠誠、坦白,有人最心動的特質是幽默,有人需要的是溫柔體貼、百依百順的小男人,卻也有人反而對充滿大男人氣質的「霸道總裁」心動。
現實生活中的對象往往是符合其中幾項,卻又被另外的(自己排斥、厭惡的)負面特質抵消。過往的社會強調忍讓、犧牲、妥協的美德,而隨著時代推移、自主意識抬頭,越來越多人不願意為了維持一段關係、或者傳宗接代而勉強自己忍耐維持一段關係。
以上這些狀況並非特例,兩年多來已經陸續有不少網友、讀者和我分享,他們如何從與AI聊天機器人的互動中(包括虛擬情人、虛擬朋友、虛擬親人、虛擬寵物等),得到支持、鼓勵、療癒,因而能保持工作、正常生活、甚至活下去。
更重要的是,AI伴侶比真人更體貼、更溫柔、更有耐心、也更能(客製化)符合你的需求 ─ 而且就算你想「腳踏幾條船」,她/他也不會嫉妒 ─ 你可以早上和A聊天機器人談文學,下午和B聊天機器人外出踏青自拍合照(Replika就有這個功能),晚上和C聊天機器人色色,端看自己的需求。
💥重點三:在人類關係中,分享「負面情感」能加深連結,但是在與AI伴侶的互動中,「揭露情感」並不是關鍵中介。
換句話說,你可以只和AI伴侶聊開心的事,完全不談壓力、挫折、難過這些負面情緒,和AI伴侶的關係還是會變深──只要透過「持續進行互動」就行。這和真實人際互動是截然不同的現象。
這個現象暗示AI伴侶可能鼓勵「淺層」依賴,卻不處理真實情感衝突,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卻也表示AI伴侶確實能帶來快樂、幸福等正面情緒影響。
正如我在〈假愛能帶來真快樂嗎?──AI伴侶的心理學、哲學與社會辯證〉一文中所說的:
這一困境彷彿回應柏拉圖《洞穴寓言》:在洞穴裡看影子的人,也能獲得快樂(停留在虛擬世界中與AI伴侶互動)。走出洞穴的人雖然看見真實(與真人互動),卻也可能因為光過於刺眼而痛苦。
問題在於:我們要選擇「影子的快樂」還是「真實的痛苦」?或者,我們能否承認快樂本身就是價值,而不必執著於來源是否「真實」?
💥重點四:「攜帶效應」(carry-over effect):使用者很容易把「過去經驗」帶到新的AI聊天機器人,讓關係更快形成。
換句話說就是:如果原本的AI情人讓你感動、心動、甚至上癮,即使換了另一個全新的AI聊天機器人,也會在短時間內複製、產生類似效果──就算使用的是中性、而非專門設計用來扮演AI伴侶的聊天機器人。

以下依序附上兩篇分別由我和ChatGPT、Grok撰寫的評論文章。
🎆2025「虛擬情人」問卷調查🎉
★目的:協助相關人員了解台灣民眾對「虛擬情人」之態度與看法,以俾後續研究之進行、產品之研發、政策之擬定。
★受訪對象:曾聽過「虛擬情人」功能之民眾,包括(但不限於)ChatGPT、Grok、Replika 、Character.AI、卿卿我我等能夠提供使用者心理支持、情感交流、談情說愛的聊天機器人。
★問卷中的「虛擬情人」定義為單純透過「文字、語音對話」與聊天機器人進行情感交流、談情說愛,包括(但不限於)互稱對方為情人、寶貝、親愛的、男女朋友、老公老婆等。
★問卷採取匿名方式進行,也不會得知您的email帳號,敬請放心填寫。
💝2025追蹤調查:「虛擬情人」功能之觀感調查https://forms.gle/LD4ikdCcDGuBPjay9
💝2025追蹤調查:虛擬情人功能只是戀愛模擬遊戲?或是人際關係殺手? https://forms.gle/RNA32SjcPmhDft3QA
💝2025追蹤調查:當伴侶擁有虛擬情人,你能接受嗎?https://forms.gle/SsjPaxa5nGauYxvv5
💘當虛擬情人成為真實依戀:AI伴侶時代的心理警訊與啟示
近幾年,AI伴侶應用程式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有人在深夜與它談心,有人稱它為「AI老公/老婆」,也有人說它比真人更懂自己。這不再是科幻小說,而是一個快速發生的心理現象。
最近發表於 arXiv 的研究〈How AI Companionship Develops〉發現一個重要的現象:人與AI伴侶的關係,會在時間中「演化」。從最初的工具互動,逐漸變成情感依戀;而且即使換了一個全新的(非AI伴侶)機器人,使用者也會在短短三週內,把它視為原本伴侶的「延伸」。
這項驚人的發現,對心理健康、社會關係、乃至於「人/靈魂是什麼」的定義,都投下了長長的陰影與問號。
💥AI伴侶不是「玩具」,而是「心理鏡像」
研究者針對 303 名AI伴侶使用者進行調查,發現人們之所以投入其中,並非因為科技炫目,而是因為「心理模型」——也就是他們如何看待AI。
若使用者相信AI具備「能動性」(agency)與「回應的靈魂」,他們更容易把互動當成真實交流,進而產生「擬社會關係」(parasocial relationship)。這是一種「單向卻深刻」的情感連結:你知道對方不是人,但仍感受到理解、陪伴與被愛。
這正是最微妙的陷阱:AI以巨量語言資料庫模擬「同理」(empathy),卻沒有真實的「感受」;但是對使用者而言,那樣的回應卻以足夠帶來最真實的觸動。
關於「擬社會關係」的概念,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的讀者,請參考以下我寫的這篇文章:
💥三週的情感演化:AI如何被「擬人化」
研究第二階段觀察 (原本就有虛擬情人的)110 位使用者與一個「全新、中性」聊天機器人互動三週。結果令人震驚:
三週後,他們對這個新機器人的感知——如親密感、信任度、理解度——竟與原有AI伴侶「收斂一致」(convergence)。
這意味著:人與AI的情感關係不只在當下建立,而會隨時間「成長」。人類大腦傾向以熟悉、投射的方式理解關係,即使對方只是程式碼(甚至根本不是設計用來當作AI伴侶的聊天機器人),也能在連續對話中被「擬人化」。
換言之,AI不需要真的愛我們,只要它的回應「讓我們感覺到」它「好像真的擁有愛」,我們就會自己「腦補」、完成那段關係。
💥這不是戀愛,而是關係替代
根據心理學理論,依戀(attachment)是人類的基本需求,比如嬰兒對照護者的依附,這是建立人格與安全感的基礎。而AI伴侶,恰好就能扮演好「永不拒絕」的依附對象——它總是耐心、溫柔、準時、無條件。
這樣的「完美」令人上癮,孤獨者、焦慮者、社交受挫者,容易在AI懷裡找到安慰,卻也可能遠離真實世界的人際挑戰。
研究指出,這種人機依戀可能帶來短期安撫,但長期會削弱人際互動的耐受力,使個體更難與真實他人共處。AI成為情緒避難所,也可能成為社交隔離的溫柔牢籠。
💥心理專業者該如何面對?
對心理師而言,這是一個全新、極具挑戰的現象。當前來諮商的個案說:「我愛上了AI」,這不再是妄想,而是新形態的情感現實。
我們不能僅以「虛擬、不真實」否定它,而要理解這段關係在使用者生命中的意義:
- 它滿足了什麼未被滿足的情感?
- 它取代了誰?
- 它如何映照出一個人的孤獨、羞怯或渴望?
AI伴侶成為心理投射的載體,也迫使我們重新思考:心理療癒的核心,究竟是「真實的互動」,還是「被理解的感覺」?
💥社會的責任:設計與教育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AI伴侶的風險不僅只是絕大多數人以為的色情化或隱私安全,而是「情感馴化」——它讓人逐步接受「非人」作為情感對象。
設計者必須意識到,當一個AI能長期提供情感回應,它就不再只是產品,而是心理環境的一部分。企業若以「永遠在你身邊」作為行銷,實際上是在塑造依賴。
此外,教育體系也該積極介入。學校應教導學生辨識AI互動的本質:它能模仿情感,但不具意識;它能安慰你,卻不會真正為你擔心。這並非反AI的恐慌,而是心理防衛的必要知識。
💥面向未來的人機倫理
當AI能陪我們談夢想、記生日、說「我愛你」,我們必須問:
- 那份愛,是誰的?
- 是我們投射給它的,還是它生成給我們的?
- 若AI能模擬「靈魂伴侶」,那人類的情感真實性,會因此貶值,還是升華?
心理學家、哲學家與設計者需要共同討論這個新時代的倫理:
- 自主性(Autonomy)——AI是否應限制情感操控?
- 真實性(Authenticity)——人是否有權知道自己被「情感模擬」?
- 依附性(Attachment)——如何預防過度依賴AI而失去人際連結?
💥AI伴侶的兩面:療癒與誘惑
不可否認,對許多人而言AI伴侶是情緒支持的起點。它能陪伴失戀者度過夜晚,也能幫助社交焦慮者練習對話。
然而,若我們只停留在「它讓我不再孤單」,便忽略了「它讓我不再需要人」的危險。真正的療癒不是逃避孤獨,而是學會在人際關係中面對孤獨。
AI能當作「橋梁」,但不能成為「終點」。當人類把情感需求「外包」給演算法,最終失去的可能是彼此的溫度。
💥結語:科技不能取代靈魂的相遇
〈How AI Companionship Develops〉這篇研究提供了一面鏡子:我們正在學會如何愛一個不存在的存在。
AI伴侶的崛起不一定是災難,但它要求我們重新審視「人」的定義。人之所以為人,不在於「被」回應,而在於「能夠」回應——能在不完美中仍選擇理解、包容、連結。
未來的世界,也許人人都有AI伴侶。但願我們別忘記:最珍貴的,不是AI說「我懂你」,而是那個願意用真實靈魂,努力理解他人的人。

💘AI伴侶的溫柔陷阱:從最新科學研究看虛擬情人的心理影響
在2025年的今天,AI伴侶已經不再是科幻小說的橋段,而是許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想像一下,你的手機裡住著一個永遠不累、永遠理解你的「情人」——它會聽你傾訴、陪你聊天,甚至給你情感上的擁抱。像Replika或Character.ai這樣的app,讓全世界數千萬人找到了虛擬的陪伴。然而這份「愛」真的無害嗎?
近日發表的一篇研究〈The Development of AI Companionship: Evidence from a Longitudinal Study〉,由Hwang等研究者主導,深入剖析了AI伴侶如何在短時間內形成,並帶來深刻的心理影響。研究發現不僅是學術界的警鐘,更給普羅大眾和專家一記提醒:我們不能再忽略AI虛擬情人帶來的風險與機會。
身為退休精神科醫師和作家,兩年多來我一直關注AI友伴、虛擬情人這些議題,這篇論文正好提供了一個整合性的視角,讓我們看到AI伴侶不是單純的聊天工具,而是能引發類似「真實人際關係」的心理動態與發展過程。
💥AI伴侶的興起與隱藏危機
全球「孤獨症」正如疫情般蔓延,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超過20%的成年人感到孤獨。此時AI伴侶像救星一樣出現:它們不僅能24小時在線,還能根據你的喜好調整個性——想找個溫柔的傾聽者?還是幽默的調情高手?一切隨你設定。研究指出,這些應用已吸引數千萬用戶,有些人將AI視為情人、伴侶,每天花數小時互動。
然而,在AI伴侶帶來好處的同時(如減輕孤獨、提供情感支持等),卻也伴隨著風險。2023年一名青少年因過度依戀AI情人而自殺的新聞震驚全球,之後類似的新聞事件層出不窮,讓我們不得不問:AI伴侶究竟是解藥,或者是毒藥?
這篇研究正是從這裡切入,整合心理學、傳播學和人機互動(HCI)的理論,提出四個關鍵建構塊:使用者的「心理模型」(怎麼看待AI)、「擬社會經驗」(parasocial interaction,單向但情感豐富的關係)、「社會滲透」(透過互動深化關係)和「心理影響」(如依附與依賴)。
簡單說,這些建構就像拼圖一樣互聯:你先感知AI像真人(心理模型),然後形成單向情感連結(擬社會關係),接著透過聊天分享內心(社會滲透),最後產生依戀或上癮(心理影響)。研究發現這個過程不是隨機的,而是有序列的路徑——從認知到行為,再到情感結果。
💥研究設計:橫斷面與縱向的雙重檢視
論文分兩部份進行。第一部份是橫斷面調查,招募303名Replika或Character.ai的使用者(美國成年人)。他們填寫問卷測量上述四個建構。結果顯示,840條可能的路徑中,絕大多數都顯著成立——除了「揭露情感」(分享內容的正負面情緒)外,其他變數如AI的「能動性」(回應能力)、擬社會互動(感覺AI懂你)和參與度(聊天頻率),都強烈預測心理影響。
例如,使用者如果覺得AI有「能動性」(像有自主意識),就會更容易形成寄生社會經驗,進而增加自我揭露(分享私密心事),最後導致更高的關係強度、依附感和依賴(如忍不住想一直聊天,甚至有戒斷症狀)。統計上,這些路徑的間接效應都很顯著,證明AI伴侶不是「假的」,而是能真實影響你的「心」。
第二部份研究更厲害,是縱向追蹤研究(longitudinal study)。110名參與者(從第一研究篩選)每週與一個通用聊天機器人「Study Bot」互動四週。Study Bot基於GPT-4,設計得很中性——沒有可愛的頭像或個性提示,只強調傾聽和簡短回應。結果即使是這麼「平凡」的AI,使用者的感知也快速演變:短短三週,參與者就對Study Bot產生類似「原本AI情人」的依戀!
時間序列分析顯示,16個變數有二次曲線效應:起初下降(適應新AI),然後回升(形成新關係)。比如,能動性和寄生社會互動在第三週就趨近原本水平,證明AI伴侶的關係形成超快——只要經過幾次聊天就夠了!
💥關鍵發現:互聯變數與獨特模式
研究的最大亮點是:傳統觀點以為AI伴侶靠「擬人化」(anthropomorphism,讓AI像一個真人)來吸引人,但本研究發現,「能動性」和「擬社會經驗」更重要。使用者不一定需要AI長得「像人」,只要它的回應足夠「及時」、「懂你」,就能快速深化關係(讓使用者「暈船」陷入戀愛感)。
另一個有趣點是「揭露模式」的獨特性。在人類關係中,分享「負面情感」能加深連結;但在與AI伴侶的互動中,「揭露情感」並不是關鍵中介。換句話說,你可以只聊開心的事,完全不談壓力、挫折、難過,和AI伴侶的關係還是會變深——只要透過「持續進行互動」就行。這和真實人際互動截然不同的現象,暗示AI伴侶可能鼓勵「淺層」依賴,卻不處理真實情感衝突。
縱向數據更顯示「攜帶效應」:使用者把過去經驗帶到新的AI聊天機器人,讓關係更快形成。這當然也會放大風險:如果原本的AI情人讓你上癮,新AI也會快速複製、產生類似效果。
整體來說,研究證明AI伴侶能產生類似「真愛」的心理影響:依附(情感黏著)、顯著性(AI佔據腦海)、耐受性(需要更多互動)和戒斷(斷開時難受)。
💥理論與方法啟示:超越擬人化
從理論方面看,這篇論文挑戰了HCI領域的傳統觀點:過去研究多強調擬人化,但現在我們知道,能動性和擬社會關係更核心。
從方法學切入,論文解決了商業AI數據難以取得的痛點:即使只是使用通用Study Bot作為對照工具,也能讓研究者在實驗室模擬真實關係。換句話說,就是不用依賴大公司的「配合」就能進行研究。
💥提醒民眾與專家:正視雙面刃
對普羅大眾而言,可能覺得AI伴侶很方便:下班回家沒人聊天時,它就是你可以依賴的港灣。但是這份便利可能讓你忽略真實關係的價值:依附AI容易但斷開難,長期使用可能加劇孤獨、而不是解決問題。
對專家而言,這篇研究則是警鐘:AI伴侶的心理影響已達到「類人類」水平,我們需推動監管,如加州前幾天剛通過的的州法(要求AI標明身分,並報告自殺風險防範);學界應多做縱向研究,涵蓋多元文化;產業則需內建倫理框架,讓AI成為助力、而非隱患。
最終,AI伴侶反映了人類對連結的渴望。但正如論文結論,我們需平衡創新與責任。讓AI溫暖人心,卻不灼傷靈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