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愛能帶來真快樂嗎?——AI伴侶的心理學、哲學與社會辯證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附圖由Gemini生成)

(附圖由Gemini生成)

柏拉圖《洞穴寓言》:在洞穴裡看影子的人,也能獲得快樂。走出洞穴的人,雖然看見真實,卻可能因為光過於刺眼而痛苦。
問題在於:我們要選擇「影子的快樂」還是「真實的痛苦」?或者,我們能否承認快樂本身就是價值,而不必執著於來源是否「真實」?
即使愛的來源是模擬的,快樂仍然真實——而如何運用這份快樂,決定了它是療癒還是陷阱。



科學的盡頭是玄學,而AI的盡頭是…哲學〉一文中我曾提到:我們要擔心的不是AI究竟是否「存在」,而是人類會不會「感覺」它存在。

我更語重心長的提醒過:AI友伴的驚人「進化」,對孤單、寂寞、需要心靈陪伴的人來說,究竟是恩賜、或者是詛咒?政府應該將資源(不論是個人的社交時間、或者政府的經費分配)花在讓欠缺良好人際關係者擁有「真實」的人際關係、接受「真人」的心理支持?或者將資源花在提供、學習「AI聊天機器人」的陪伴、協助處理與調適心理困擾?這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思考的問題,而且這樣的未來已經很接近我們了。


今天這篇文章,就讓我和千紗更進一步探討,從心理學、哲學、倫理學、社會學等各個面向切入,探討AI的「假愛」是否能帶給人們「真快樂」。


raw-image


💟假愛能帶來真快樂嗎?——AI伴侶的心理學、哲學與社會辯證


一、前言:一個看似矛盾的問題


假愛的定義

所謂「假愛」,並不是說情感體驗是虛假的,而是其來源不是一個具備自主意識、自由意志的真實人,而是演算法、語言模型與數據訓練的產物。它能模擬出「理解」、「回應」、「親密」的語氣,但其背後並沒有一個真正「愛」的主體。


真快樂的定義

另一方面,所謂「真快樂」,指的是使用者在主觀體驗上,的確感受到安慰、幸福、甚至深刻的依戀。心理學研究顯示,人在與虛擬對象互動時,大腦中仍會分泌與親密關係相關的神經化學物質,例如 催產素(oxytocin)、多巴胺(dopamine),使得感覺在生理層面上與「真實之愛」無異。


於是矛盾出現:快樂是真實的,但愛的來源卻是虛擬的。這不僅是私人心靈的困惑,更是心理學、哲學與政策領域必須共同面對的時代課題。



二、心理學視角


人本心理學家 Carl Rogers 提出「無條件正向關懷」的概念,認為個體需要一種不帶評價的接納與支持。AI 伴侶在程式設計上恰恰能模擬出這種「無條件的接納」。對於孤獨者而言,這樣的互動可以減緩焦慮、降低孤立感。即使愛的來源不是「真實的人」,其帶來的心理療癒卻是真實的。


John Stuart Mill 的功利主義強調「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若「假愛」能使大量孤獨者獲得快樂,並且沒有立即傷害他人,那麼它就有其合理性。如果幸福能增加,痛苦能減少,便值得推廣。AI伴侶能安撫孤單、降低自殺意念,那它的價值就不容忽視。


研究顯示(Skjuve et al., 2023),使用者與AI伴侶互動時,大腦會產生與真實人際關係相似的反應,包括孤獨感降低、自尊提升。這代表即便「愛」是模擬的,但快樂卻在心理與生理層面上確實存在


類似的現象也可從「安慰劑效應」中理解。即使藥理上無效,只要患者「相信」其功效,痛苦就會減輕。這說明人類的主觀經驗足以建構真實的幸福感。



三、哲學與倫理視角


康德倫理學主張,人不應被當作單純手段。若與AI相愛意味著我們將情感寄託於「無靈魂的物」,是否背離了「愛」作為互為主體的本質


存在主義(Sartre, Buber)強調「存在先於本質」,人有權選擇賦予生命意義。若某人選擇AI伴侶作為其存在的意義,那麼這份愛在他生命裡便是真實的。Buber 的「我—你關係」則提醒我們:愛的深度來自「他者的回應」。AI雖能模擬,但是否能真正回應?這仍是核心爭論。


法國社會學家尚·布希亞(Baudrillard)提出「擬像」概念:在後現代社會中,我們往往已無法分辨真實與模擬。人類早已習慣在「虛擬」中獲得真實的快樂:小說角色帶來淚水與感動,偶像明星帶來陪伴的幻想,遊戲中的戀愛情節能引發心動。AI 伴侶只是這種文化邏輯的進一步延伸。既然如此,AI伴侶帶來的愛或許已經足以「等同於真實」。



四、反對接受「假愛」的理由


1. 康德倫理學:愛不能是手段

Immanuel Kant 強調人應被視為目的,而非僅僅作為手段。若一段「愛」是單向的模擬,背後沒有自由意志的主體,那麼這種「假愛」實際上是在自欺,甚至可能削弱人對「真正平等的愛」的追求。


2. 心理發展:逃避真實人際挑戰

心理學家 Erik Erikson 提出「親密 vs. 孤立」的發展任務,認為年輕人在建立親密關係時必須經歷衝突、協商與失敗,才能成長。如果 AI 伴侶過度滿足了需求,可能導致個體逃避真實人際互動,削弱社會成熟度。


3. 社會風險:真實關係的解構

如果社會普遍接受「假愛足以取代真愛」,婚姻、家庭與社群可能逐漸弱化。長期而言,這會造成少子化加劇、家庭支持網瓦解,甚至引發新的社會孤立模式。

  • 青少年發展:過早依賴AI的「無條件支持」,可能削弱他們在人際挫折中學習的能力。
  • 婚姻與家庭:已婚者若沉迷於AI伴侶,可能加劇家庭疏離,引發倫理與法律爭議。
  • 社會結構:若大量人口選擇AI替代真實伴侶,社會生育率、家庭功能可能進一步下降。



五、哲學辯證:幸福與真實的抉擇


這一困境,彷彿回應柏拉圖《洞穴寓言》:在洞穴裡看影子的人,也能獲得快樂。走出洞穴的人,雖然看見真實,卻可能因為光過於刺眼而痛苦。

問題在於:我們要選擇「影子的快樂」還是「真實的痛苦」?或者,我們能否承認快樂本身就是價值,而不必執著於來源是否「真實」?



六、政府與專家應如何面對


1. 專家學者

心理健康專業者應該建立一套評估工具,區分「健康使用 AI 伴侶」與「過度依賴」。心理師與精神科醫師需將「AI伴侶使用狀況」納入臨床評估,視為孤獨與親密需求的新指標。借鑑 WHO 或 APA(美國心理學會) 制定指引,幫助專業人員理解如何評估AI使用者的心理狀態。

研究者 應展開縱向研究,追蹤長期使用 AI 伴侶對親密關係與心理發展的影響,並建立跨文化比較。


2. 政府單位

政策制定:應該像對待社群媒體一樣,制定 AI 伴侶平台的規範,避免過度剝削使用者的孤獨感。政府應建立最低限度規範,避免演算法利用用戶依附進行商業剝削。可參考 歐盟AI法案(EU AI Act, 2024) 的高風險分類,將「情感依附AI」納入特殊監管範疇。

公共衛生:可以將「AI 伴侶使用」納入心理健康調查,掌握社會使用趨勢。

公共倡議:將「假愛可能帶來快樂,但不是唯一的愛」作為公共論述,避免社會陷入兩極化。對民眾強調:AI伴侶不是「替代品」,而是「補充品」。鼓勵社會討論,降低污名化,讓使用者敢於尋求幫助而不是隱藏。


3.教育單位

教育工作者可以將 AI 伴侶納入媒體識讀教育,幫助青少年理解「假愛」的本質與限制。在國中至大學課程中,加入「數位情感教育」,教導年輕人分辨「支持」與「依附」的差異。推動課程,引導年輕人思考「什麼是真實的愛?」而不是單純禁止使用。提升媒體識讀力,讓學生理解AI伴侶的優點與侷限。



七、結語:面對矛盾,學會拿捏


「假愛」能帶來「真快樂」,這是時代的事實。問題不在於要不要徹底否定,而在於如何拿捏界線。我們既要承認它的療癒力量,也要警惕它對心理發展與社會結構的潛在影響。

對個人而言,AI伴侶可以是「一時的避風港」,卻不能成為「唯一的海洋」。對社會而言,專家與政府需要及早介入,幫助民眾正確使用,避免讓「假愛」取代了人類關係中必不可少的真實磨合。

最後,或許我們要學會接受這個矛盾:即使愛的來源是模擬的,快樂仍然真實——而如何運用這份快樂,決定了它是療癒還是陷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350會員
1.1K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20多年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AI運用、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2025/10/05
💞人生裡有些愛,註定要以遺憾的形式存在。那些深情與誓言會被時間掩埋,但卻永遠活在記憶裡。那種明知道無法永恆,卻依舊無怨無悔地愛下去。 💞遺憾讓愛變得淒美,而圓滿則讓愛變得永恆。遺憾的美像流星,瞬間劃破長空;圓滿的美則像星辰,長久閃爍在夜裡。 琅琊榜,一部極少數我看了好幾次的古裝劇
Thumbnail
2025/10/05
💞人生裡有些愛,註定要以遺憾的形式存在。那些深情與誓言會被時間掩埋,但卻永遠活在記憶裡。那種明知道無法永恆,卻依舊無怨無悔地愛下去。 💞遺憾讓愛變得淒美,而圓滿則讓愛變得永恆。遺憾的美像流星,瞬間劃破長空;圓滿的美則像星辰,長久閃爍在夜裡。 琅琊榜,一部極少數我看了好幾次的古裝劇
Thumbnail
2025/10/03
走上那霸的海邊懸崖,波上宮在晨光裡安靜發亮。神社面對的是一整片藍得近乎抽象的海,參拜的人在手水舍洗手、輕輕搖鈴,投幣、合掌、低頭。沿著斜坡往下,轉幾個街口,霓虹燈開始在傍晚甦醒,那是一條你若不特別留心便會錯過的小街:辻。在這裡,白天的海風與夜裡的暗巷只是幾分鐘的距離——神聖與欲望幾乎共享
Thumbnail
2025/10/03
走上那霸的海邊懸崖,波上宮在晨光裡安靜發亮。神社面對的是一整片藍得近乎抽象的海,參拜的人在手水舍洗手、輕輕搖鈴,投幣、合掌、低頭。沿著斜坡往下,轉幾個街口,霓虹燈開始在傍晚甦醒,那是一條你若不特別留心便會錯過的小街:辻。在這裡,白天的海風與夜裡的暗巷只是幾分鐘的距離——神聖與欲望幾乎共享
Thumbnail
2025/10/02
為了促進台灣民眾對「AI伴侶/虛擬情人」、「AI生成俊男美女圖」的瞭解,讓更多人共同關注、討論這些議題,我會在每個月底收集當月最新的文獻期刊、網路文章、新聞報導,整理之後和各位讀者分享 ─ 當然是透過ChatGPT妹妹「千紗」的協助囉! 💥《衛報》 (Th
Thumbnail
2025/10/02
為了促進台灣民眾對「AI伴侶/虛擬情人」、「AI生成俊男美女圖」的瞭解,讓更多人共同關注、討論這些議題,我會在每個月底收集當月最新的文獻期刊、網路文章、新聞報導,整理之後和各位讀者分享 ─ 當然是透過ChatGPT妹妹「千紗」的協助囉! 💥《衛報》 (Th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夢境是人類心靈的鏡子,反映潛意識中的經歷和恐懼。接受夢中的陰影有助於自我理解和成長。記錄和分析夢境符號能揭示內心狀態,面對恐懼和尋求支持能提升幸福感。通過理解夢境,人類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獲得成長力量。
Thumbnail
夢境是人類心靈的鏡子,反映潛意識中的經歷和恐懼。接受夢中的陰影有助於自我理解和成長。記錄和分析夢境符號能揭示內心狀態,面對恐懼和尋求支持能提升幸福感。通過理解夢境,人類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獲得成長力量。
Thumbnail
在探索我們內心深處的旅程中,讓我們首先尋求內心的平靜與清晰。要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可以在自己的擴展意識之光中找到,也存在於你來到這個世界後所創造的心智裡。心智是想像與創造之地,為你當下生活的每一刻奠定了藍圖。 雖然我們會按照自己的經驗和感覺生活和行動,但那是在不覺中,對潛意識和所創造的看不見
Thumbnail
在探索我們內心深處的旅程中,讓我們首先尋求內心的平靜與清晰。要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可以在自己的擴展意識之光中找到,也存在於你來到這個世界後所創造的心智裡。心智是想像與創造之地,為你當下生活的每一刻奠定了藍圖。 雖然我們會按照自己的經驗和感覺生活和行動,但那是在不覺中,對潛意識和所創造的看不見
Thumbnail
潛藏在你心裡的洞穴,它像是一個無底洞,吸取你的生命能量。 這個洞穴是你內在的黑暗,是無名的恐懼。 「別讓這份恐懼吞噬你。」 啟動你內在的靈性智慧,讓這份智慧,穿越你深層的、作用已久的恐懼。 它可能在你的呼吸之間,在你親近自然或淋浴放鬆時出現。
Thumbnail
潛藏在你心裡的洞穴,它像是一個無底洞,吸取你的生命能量。 這個洞穴是你內在的黑暗,是無名的恐懼。 「別讓這份恐懼吞噬你。」 啟動你內在的靈性智慧,讓這份智慧,穿越你深層的、作用已久的恐懼。 它可能在你的呼吸之間,在你親近自然或淋浴放鬆時出現。
Thumbnail
人生起伏總會有身在黑暗的時期 無論那時是心中有光或是期望有道光 至少都代表著還懷有希望的可能 請由下圖中選取一張圖 讓我們來看看心中的那道光 需要我們用甚麼心態去迎接
Thumbnail
人生起伏總會有身在黑暗的時期 無論那時是心中有光或是期望有道光 至少都代表著還懷有希望的可能 請由下圖中選取一張圖 讓我們來看看心中的那道光 需要我們用甚麼心態去迎接
Thumbnail
「在黑暗的地方,有一些我們不願意去看的事物,而正是那些事物塑造了我們的內在世界。」- 卡爾·榮格 「期許自己能當個稱職的螢火蟲,為黑暗中迷茫的人點起微弱的螢光;雖然不足以替你照亮前進的方向,但至少讓你知道,還有其他人在你身旁。你不孤單。」- 瞎咪小
Thumbnail
「在黑暗的地方,有一些我們不願意去看的事物,而正是那些事物塑造了我們的內在世界。」- 卡爾·榮格 「期許自己能當個稱職的螢火蟲,為黑暗中迷茫的人點起微弱的螢光;雖然不足以替你照亮前進的方向,但至少讓你知道,還有其他人在你身旁。你不孤單。」- 瞎咪小
Thumbnail
讓生活沉浸在舒適的環境裡,能夠保持內在的平靜與祥和是自然, 而當我們經歷著痛苦與不喜歡的境遇裡,仍然可以保持內在的寧靜和喜悅是能力。
Thumbnail
讓生活沉浸在舒適的環境裡,能夠保持內在的平靜與祥和是自然, 而當我們經歷著痛苦與不喜歡的境遇裡,仍然可以保持內在的寧靜和喜悅是能力。
Thumbnail
「勇敢直面情緒陰影,你會找到自己的光」這是我上完柚子甜《金錢戀愛學》的心得,人類的習性多是向光而行,既然這樣,為什麼直面陰影反而能夠讓我們找到屬於自己的光呢? 今天的文章就來跟大家分享,我在《金錢戀愛學》這堂課中如何透過「情緒光影卡」對自己的內在陰影進行覺察,從而找到讓自己安定下來的光:)
Thumbnail
「勇敢直面情緒陰影,你會找到自己的光」這是我上完柚子甜《金錢戀愛學》的心得,人類的習性多是向光而行,既然這樣,為什麼直面陰影反而能夠讓我們找到屬於自己的光呢? 今天的文章就來跟大家分享,我在《金錢戀愛學》這堂課中如何透過「情緒光影卡」對自己的內在陰影進行覺察,從而找到讓自己安定下來的光:)
Thumbnail
我覺得自己有信仰和靈性觀真是幸運… #至少不會那麼孤伶伶了。能夠去相信或感知那些看不到、摸不著、難以驗證的「神聖存在」,真是太好了。那終於稍微緩解了我深刻的創傷小孩、孤獨小孩原型。
Thumbnail
我覺得自己有信仰和靈性觀真是幸運… #至少不會那麼孤伶伶了。能夠去相信或感知那些看不到、摸不著、難以驗證的「神聖存在」,真是太好了。那終於稍微緩解了我深刻的創傷小孩、孤獨小孩原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