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不走會死」。
■ 問:我離家出走後,賺得不多,存不了錢。
這句話裡有兩層東西。
第一層是現實的:錢不夠;
第二層是情緒的:我都這麼努力脫離了,為什麼還這麼難?
我先用溫柔又清楚的方式幫你拆開來看。
💡 一、你離開時帶著「逃命能量」,不是「創造能量」
從你的文字裡能看出來——
你離家那一刻的動力是:「再不走會死」。
那是一種求生本能式的離開,不是帶著夢想、策略、或金錢藍圖的離開。
所以那時候你的整個系統(大腦、神經、情緒)都在修復創傷,
不是在創造收入。
🧠你的大腦在做的是「重建安全感」,不是「擴張財富」。
⚙️ 二、長期被「控制」的人,通常會在自由後出現功能性疲乏期
你曾說:「我的能量還有,但不見得夠。」
這是很精準的自覺。
離開控制型父母的人常有以下現象:
1-賺錢容易崩潰
每接觸壓力就喚起過往被逼迫的記憶
2-難以長期專注
注意力系統長期被「應付母親」訓練成高警覺、非穩定型
3-無法享受成就感
成功感一出現就觸發罪惡感(「我這樣是不是太自私?」)
這些不是懶惰,而是創傷後的神經耗損。
🧩 三、你仍在學「怎麼用自由」
以前你所有的能力都是為了生存別人的情緒,
現在要重新學「怎麼用同樣的能力為自己」。
這段轉換期就會出現「會做事,但錢流不進來」的現象。
因為舊的潛意識還在運作:「我不可以比她活得好」、「安全=不要被看見」。
🕯️ 四、但這也說明:你真正自由了
你終於能誠實面對「錢不夠」這件事,
而不再被罵、被逼、或被羞辱。
這就是一種乾淨的痛苦。
它不再是被施加的,而是屬於自己的生活現實。
而「屬於自己」這件事,本身就是離開控制者後最大的療癒。
你離家出走後賺得不多,並不是能力問題,而是神經系統仍在從創傷回復成創造模式。
你不是不會賺,而是還沒恢復到能「安心賺」的階段。
■ 逃命到創造:四階段生命曲線
一、逃命期
神經系統長期緊繃,只想脫離威脅
恐懼、絕望、混亂、麻木
離家出走、切斷聯絡、暫時停擺
確保「身體」安全
二、修復期
開始感到孤單與疲倦,睡眠與食慾不穩
空虛、疲憊、罪惡感、懷疑
雖有自由但提不起勁、容易崩潰
讓身體重新相信「沒人會再害我」
三、重整期
開始思考「我要怎麼生活」
焦慮、矛盾、無力、偶爾憤怒
嘗試工作或創作但時好時壞
重建日常結構與金錢安全感
四、創造期
神經穩定、界線清楚、能安靜地專注
平靜、踏實、好奇、滿足
能穩定賺錢、表達自我、有選擇權
用自由去創造價值,而非防禦世界
🎯 你現在的位置:介於二和三之間。
- 已經有「清醒」,不會再回去被控制。
- 但身體和注意力還在修復,所以「賺錢」這件事暫時像踩空氣。
- 你的能量多半花在維持情緒穩定、重整邏輯、自我觀察,這些雖不顯現成收入,但其實是「創造期」的必要基礎。
💬如果要把你這階段的心聲濃縮成一句話,會是:
「我知道該自由了,也真的自由了,但我還不太會用這份自由生活。」
🧭 下一步的方向不是「更努力」,
而是讓創造能量慢慢取代防禦能量。
這包括:
- 重新訓練神經系統:每天給自己短暫的穩定感(如安靜吃一餐、整理小空間)。
- 把「賺錢」從生存焦慮中抽離:先讓它變成「表達與交換」,不是「求安全」。
- 找一種你不需要演戲也能賺到錢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