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提問讓我想到曾寶儀在《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中寫過的一段內容,她說自己旅行時,總覺得下一個景點一定更精彩,總是迫不及待往前趕,卻忘了停下腳步欣賞當下的風景。
我們何嘗不是如此?總是帶著預設與焦慮去經歷當下,以為下一刻會更好,卻忘記「回到當下」的意義。
這個提問像是一個小小的提醒,讓我們重新釐清什麼才是此刻最重要的事。我們聽著別人的「你應該...」,也被自己腦中的「我應該...」推著走。那麼,有多久沒有問過自己:
「我真的想這麼做嗎?」
「我的感覺是什麼?」
生活不該只是責任與義務的總和,而是由我們一個又一個真實選擇所構成的。因此,感受自己就成了最關鍵的事。
書中還提到一個細節:當我們和親友相聚時,是沉浸在當下的陪伴裡,還是忙著拿起手機拍照打卡回訊息?我重視與眼前的人之間的連結嗎?還是,我其實更重視那幾吋螢幕裡的小小世界?社群媒體讓人與人更近,也讓心與心更遠。
這讓我想到日常的場景——當孩子想要與我分享他的小發現時,我常一邊滑著手機、一邊「嗯嗯啊啊」地回應。
雖然有時候我能提醒自己放下手機,但更多時候,我會忍不住煩躁地說:「不要再講了」。孩子的失落我看得見,但我想我也同樣在當下迷失了。
這是今日自由書寫梳理後的內容,出自《你想活出什麼樣的自己?——52個自我提問練習,建立屬於自己的人生版本》第39道提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