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與2020年,我分別創作了幾件原住民晚禮服。
身邊看過的人都說,那些衣服美得無與倫比。 有人鼓勵我:「你應該讓更多人看到它們。」 於是幾天前,我鼓起勇氣,打算和原民會接洽補助, 也把草圖與AI生成的圖像放上原住民服飾工藝的社團, 希望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完成策展的夢。
一開始,一切都很美好,有人留言說:「好美!我願意幫忙!」 我收到了許多溫暖的訊息,也看見自己的努力被肯定。
但沒想到,隨後而來的,是一連串讓人心寒的留言。
「好幽默喔!」 「看到這種改良式禮服就反感,小心祖靈託夢給你。」 「這個來歷不明的人在偷圖樣,自以為懂文化。」
我愣住了,我不懂,我做錯了什麼? 我只是深深被原住民圖紋的美吸引, 只是想讓這份美走上世界舞台。
有人私訊我提醒:「亂用圖紋會引爭議,小心一點。」
我感謝他們的善意,但我也想澄清:我沒有偷圖,也沒有不尊重文化。 我研究了許多喜慶與慶典服飾的元素, 以敬意重新設計、轉化成我心中的晚禮服。
這是一場誤會,也是一場筆戰。
我孤身一人對抗那些冷言冷語, 他們看不見我為這些作品付出的時間與心血, 只看到「一個非原民的人」在觸碰他們的文化,有人甚至匿名,要求我「出來面對」。
我原想忍讓,但他們的言語一次次刺進我心裡。 我才終於明白網路霸凌真的會讓人崩潰。
那種被抹黑、被誤會的感覺, 像是被推進一場無形的審判。
我不是脆弱的人,我嚴肅地回擊他們,只為讓他們知道: 我不是任人踐踏的對象。 創作不是罪,追夢不是錯。
但在憤怒之後,我也學會了一件事:有時,最難的不是被罵,而是繼續相信善意。
這個事件讓我重新思考:
尊重與誤解之間的界線在哪裡? 文化的守護與創作的自由,能不能並存? 或許,答案不在辯論裡,而在理解裡。
我依然相信,美是可以溝通的語言,而誠意,會在時間裡被看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