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例的祕密
在手沖咖啡的世界裡,有一個神祕的數字──1:15。一份咖啡粉對十五份水。這個比例被稱作「黃金比例」,幾乎是所有咖啡師的出發點。它像是咖啡的平衡方程式,一旦偏離,就會改變整杯的命運。
人們喝咖啡時,常感覺香氣飄散、口感圓潤,卻很少想過:這背後,是無數次水與粉的對話,是一次又一次找尋「剛剛好」的練習。
比例的由來
1:15 並不是誰憑空發明的數字。最早來自 SCA(美國精品咖啡協會)對萃取的研究,他們發現:當水與粉的比例維持在 1:15~1:17 之間時,咖啡液中溶解的風味物質最為均衡,既不苦澀,也不稀薄。比例太低(1:13)時,咖啡會「過萃」,苦味突出;比例太高(1:18),則容易「萃取不足」,味道顯得空洞。
於是,1:15 成為平衡的象徵——就像音樂裡的中音,不刺耳也不沉悶,剛好能讓旋律被聽見。
實際應用:從手到心的平衡
那要怎麼操作這個比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秤重與記錄。
假設你使用 20 克咖啡粉,就需要 300 毫升的水。沖煮時,分三至四段注水,每段注水時間約 30 秒到 45 秒。
這樣的節奏,不只是物理上的控制,更像一場與時間的對話。當你第一次嚐到比例正確的手沖咖啡時,會發現——
它不一定完美,但卻讓你記得那個「剛好」的瞬間。酸與苦在口中交融,香氣從喉間散開。這種平衡感,會讓人產生一種奇異的安定。
為什麼比例會改變風味?
咖啡的味道取決於「萃取率」,也就是水從咖啡粉中帶出多少可溶性物質。咖啡粉中的可溶物質約佔 28%,而理想的萃取率落在 18% 至 22% 之間。1:15 的比例,恰好能在不過度萃取的前提下,釋放出咖啡的精華。
比例越低(粉多水少),萃取濃度高,苦味、厚度增加;比例越高(粉少水多),酸味、香氣更明亮。這聽起來像科學,但實際上,是感覺的藝術。
不同豆種、不同烘焙程度,都需要自己的比例。像衣索比亞豆適合 1:16,讓花香與果酸更突出;中深焙豆則偏好 1:14,帶出濃郁的可可香。
比例並非死公式,而是一種「與咖啡相處的關係」。懂得傾聽豆子的個性,才算真正懂得比例。
平衡的哲學
太苦的咖啡會讓人皺眉,太淡的又讓人失望。找到那個「剛好」的比例,是沖煮者的修練。
有經驗的咖啡師不急著追求完美數字,他們學會感受——水流的速度、粉層的回應、香氣的變化。
這個過程,像極了生活。我們調整工作與休息的比例,掌握理性與感性的距離。當一切恰到好處,就會產生柔軟而穩定的節奏。
作者:聞咖啡(編輯:啡常時光)
1:15,不只是沖煮比例,更是一種人生比例。學會調整、懂得微調,你會發現不只咖啡變順口,生活也變柔軟。因為真正的平衡,不在器具上,而在心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