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門之三法忍

更新 發佈閱讀 12 分鐘

淨土門之三法忍 (象山慶25.10.12)


大乘經中有二忍(生忍/法忍、世間忍/出世忍、安受苦忍/觀察法忍),三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及四忍、六忍、十忍……的提法[1]。

 

(一)《無量壽經》三法忍

淨土經亦有證悟法理而安心的「三法忍」,《無量壽經》第34(聞名得忍)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第48(得三法忍)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于諸佛法,不能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隋.淨影慧遠《無量壽經義疏》卷下:

慧心安法,名之為忍。忍隨深淺,差別為三,次列三名:尋聲悟解,知聲如響,名音響忍,三地已還;捨詮趣實,名柔順忍,四五六地;證實離相,名無生忍,七地已上。

1.音響忍,聽聞教法,而得心安(尋聲而悟解)--十信位。

2.柔順忍,隨順真理,思而得悟(伏惑而不生)--三賢位[2]。

3.無生法忍,證悟實相,於法安住(離相而頓契)--七地以上[3]

唐.玄一《無量壽經記》卷上,以三忍配三慧[4]:

1.聞慧,近從音教而有音響忍。

2.思慧,隨分調心而有柔順忍。

3.修慧,觀證無生之理而有無生忍。

日.(望西樓)了惠無量壽經鈔》五:

1.音響忍,由音響而悟解真理者。2.柔順忍,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者。3.無生法忍,證無生之實性而離諸相者,是悟道之至極也。       

又引述新羅僧義寂之解釋:

1.音響忍,聞真實之法不驚不怖不畏、信解受持、愛樂順入、修習安住,為音響忍。

2.隨順忍,隨順寂靜觀一切法,平等正念而不違逆諸法,以隨順深入一切諸法,以清淨之直心分別諸法,修平等觀而深入具足。

3.無生法忍,不見有法之生,不見有法之滅;若不生則不滅,不滅則無盡,無盡則離垢,離垢則無壞,無壞則不動,不動則寂滅。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九

前「聞名得忍」願(34)則唯說無生法忍,故「圓融忍」義猶未分明,故有此願也。《梵響》云:「聞一切法即空不空不可思議,不驚怖畏,信解受持,受樂順入,修習安住,而如音響,無有所住,此音響忍也。隨順寂靜觀一切法,平等正念不違諸法,隨順深入一切諸法,清淨直心分別諸法,修平等觀,深入具足,此柔順忍也。不見有法生,不見有法滅,若不生則不滅,若不滅則無盡,第三無生法忍。又音響忍,聞諸法實相,信受猶在散心,若得禪定,即時得柔順忍,未斷法愛故,或生著心,是若常修習此柔順忍增長故,斷法愛得無生忍,此依《大論》。

以上是未生極樂之「他方眾生,聞我(彌陀)名字」所得之忍,故有修證階位之差異。善導《觀經疏.序分義》云:

阿彌陀佛國清淨光明忽現眼前,何勝踴躍。因此喜故,得無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欲令夫人等悕心此益,勇猛專精,心想見時,方應悟忍。此多是十信中忍,非解行已上忍也。

此處融合了三忍的名義(一忍三名),並降低其得忍之層級,外凡(十信)夫於佛力加被而見極樂淨光之時,得無生忍。

    日. 證空「領解觀門為無生忍,乃信本願所得之利益,故名信忍」;親鸞「得他力信之一念」,「慶喜一念相應後,與韋提等獲三忍」;良忠十信中忍,歡喜而大悟,故名喜忍、悟忍。」試述其義,韋提希夫人由念(彌陀)佛而心生歡喜、悟解真理、住於正信。所得之忍,以專想而見淨土之莊嚴,或信受而得本願之利益,就其心情而細分為三,外凡所得之忍,故能普攝一切(三根)眾生[5]。 

(二)往生人之光明與智忍

    《無量壽經》云:

彼佛國中,諸聲聞眾,身光一尋;菩薩光明照百由旬。……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智慧成滿,深入諸法,究暢要妙,神通無礙,諸根明利。其鈍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計無生法忍。

關於往生之後所證「光明」與「智忍」是否平等一味的問題,分論如下:

問:極樂國中為何還有光明與根器的差別?

慶答:光明是智慧的顯現,智慧是斷惑的成果;

1.眾生在其他國土所斷的「惑」有多少,所證的智慧也有深淺;聲聞眾斷惑(見思)少,證悟低,身光近(一尋);菩薩眾斷惑(塵沙)多,證智勝,光明遠(百由旬)

2.聲聞、菩薩(一尋、百由旬),鈍根、利根(二忍、無生忍)乃依其往生之初,自有的光明 (智慧)而言,阿彌陀佛順其原來的根機而為彼說法;之後,由於佛本院功德力的不虛作住持,一切往生者,同見佛、同聞法,畢竟同斷一切惑、同證一切種智(諸法實相);智慧圓滿,相好莊嚴(咸同一類),神通無礙,六根靈明(第41願「具足諸根」),具足甚深無生法忍(第48願「得三法忍」),成不退轉(地上),乃至一生補處(等覺)。安樂國提供了無垢染(至極清淨)的環境,可速斷煩惱、速證極果。

其次,極樂菩薩有兩種「示現」:

一生補處:智門遊戲(隨順佛願)—周遊諸剎,普修供養,多集功德,聞法悟入

自在化現:悲門普入(除其本願)—常遊穢土,現種種身,慈悲為物,弘讚一乘

3.從還相迴向(度眾/功用)而言,隨其本願到各方國土去度化眾生,能自在的化現聲聞或菩薩,其身光可有不同,或現鈍根與利根,所證諸忍亦可不同。 

其次,《無量壽經》又云:

其道場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徧諸佛國,聞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

問:此處用「聞」不用「聽」,有何特別?又三種忍有「層次」的差別?

慶答:聽與聞,在古代可通用,也可分別,如「聽而不聞」,耳根觸聲塵[6]而有反應,是「聽」;進而由意識了別、添加其意義,為「聞」,就是「知義、入心」,佛經開篇之「如是我聞」,有聽其聲 (言)知其義(解),乃至有念心所之記憶(於所習境而不忘失),故能於佛滅後結集大會中複誦[7];如是之「聞」,內容豐富,乃學佛之初步:「由聞知諸法,由聞遮眾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也就是聞-思-修-證,或四預流支 (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安樂集》說/聽方軌云:若得聞經、聞法、聞實相、聞大乘經教、聞彌陀佛名,且能繫念受持,不生誹謗,深生愛樂、歡喜讚仰心歸依,必是宿世曾已發心,供養多佛,今生乃得聞如是三寶,而具足功德,獲不可思議利益,罪滅心淨,便往生不復退。[8]

又問:此處三種忍有「層次」的差別?

        慶答:生彼淨土之後,於彼道場樹「聞聲見形」,所得之甚深(三)法忍,唐.璟興《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卷三:

今即尋樹音聲,從風而有,有而非實,得音響忍;(柔者無乖角,順不違空),悟境無性,不違於有而順空,柔順忍;觀於諸法,絕四句,無生忍。

這三忍之名義,雖隨順世間法相而有不同;而其真實功德,皆是安樂國中自然熏習之成就,往生者在此見樹聞聲而三忍同證,平等一味,非如他界之個人修行所得,故不須論其階位與層次。如《無量壽經義疏》所說:

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滿足願,明了願,堅固願,究竟願

也就是《無量壽經》云:

生彼佛國諸菩薩等,所可講說,常宣正法。隨順智慧,無違無失。於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無染著心。去來進止,情無所繫。隨意自在,無所適莫。無彼無我,無競無訟。於諸眾生,得大慈悲饒益之心。柔潤調伏,無忿恨心。離蓋清淨,無厭怠心。等心、勝心、深心、定心,愛法、樂法、喜法之心。滅諸煩惱,離惡趣心,究竟一切菩薩所行。



[1] 象山慶<柔軟心-柔順忍>

[2] 《維摩經.法供養品》:「聞如是法,得柔順忍。」肇《注》卷10:「什曰:柔謂軟鈍也,於實相法未能深入,軟智軟信,隨順不違,故名柔順忍也。肇曰:心柔智順,堪受實相,未及無生,名柔順忍。」心柔智順,於實相之理不乖角,故云柔順;堪安住於其位地,故云忍。思惟於諸法之實相,隨順於證悟之理,心安住而不動,伏其業惑--十信位。 

[3]《三藏法數》:別教菩薩,於十住位中,修習空觀,信一切法皆悉空寂,能於空法,忍可忍證,故名信忍。信,隨順不疑也。謂初地、二地、三地菩薩,得無漏信,故名信忍。印順法師《學佛三要》順信與淨信(般若道)三階段:一、「信可」,或「信忍」。對佛法,從深刻理解而起淨信。到此,信心成就;純淨信心,明達勝解相應,這是信解位。二、「信求」:以信可的真信,發為精進修學。在確立信解而進求過程中,愈接近目標,信心愈增勝。這是解行位。三、「證信」,或「證淨」。經實踐而證實。過去淨信,或從聽聞(教量),或從推理(比量)。這時「悟不由他」,「不依文字」,是證位,現量通達。在大乘中,是初地「淨勝意樂」;在聲聞,是初果得「四證淨」或「四不壞信」。

[4] 迦才《淨土論》上亦云:無生忍有四:1.緣教,得無生忍,一切凡夫及十信位人,讀大乘經論作無生解,聞慧;2.緣觀,十解已上,十向作三無生觀,解萬法無生,思慧;3.證理,初地已上,由證遍法界二空真如,修、思;4.約位,八地已上,由得真俗雙行無功用,修慧云云。 

[5] 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講記》/第34「皆得法忍總持願」:《觀經》中,韋提希夫人得釋迦彌陀兩土世尊加持,見到住立空中發出熾盛光明的西方三聖,心生歡喜,豁然大悟,得無生法忍。善導大師將此無生法忍釋為喜忍(信心歡喜,得往生益),亦名悟忍(悟解彌陀大悲威神力),亦名信忍(信可一念感通,即得往生)。這是薄地信外凡夫之無生忍,不是聖賢位。然一切聖凡,聞信阿彌陀佛名號功德,畢竟能悟(證)無生法忍,得無量陀羅尼門,總一切法,持無量義,蒙佛願力,帶業往生,華開見佛,疾證菩提。……信忍,她深信只須發願持名,定得往生。悟忍,她覺知阿彌陀佛救度眾生悲願力早已成就,只須接納,決定能去。喜忍,她由此信知而生大歡喜。這就是淨土門核心,以佛知見為我們知見。 

[6] 眼見色,可分「顯色、形色、表色」;耳聞聲(塵/境),或可類推。1.顯聲:不同品質高低單獨音節,意識可對單音添加概念,如某種樂器的聲音。2.形聲:許多單音節組成曲調,耳識只聽到連串的聲音,意識可加上曲調的概念。3.表聲:意識經由形聲的組合,添加主觀內涵的詮釋,比如悲壯、淒婉等。佛教修行有所謂「捨識用根」,另作別論。

[7] 《觀經四帖疏》:「我聞」者,欲阿難是佛侍,常隨佛後,多聞廣識,身臨座下,能聽能持,教旨親承,表無傳說之錯,故曰「我聞」也。

[8] 其完整文句如下:「於惡世中,聞是大乘經典,不生誹謗,……深生愛樂。」「今日坐下聞經,曾已發心,供養多佛也。」「聞經生信,皆獲不可思議利益。」「經供養一恆河沙諸佛,經發心,然後聞大乘經教,非直不謗,復加愛樂。」「 此十念,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 聞佛經,一反念善,罪消盡。」「人雖有無量生死罪濁,聞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淨,便往生。」「有跋陀和菩薩,於此國土,聞有阿彌陀佛,數數繫念,因是念,見阿彌陀佛。」「《大經讚》(讚彌陀偈)云聞阿彌陀德號 歡喜讚仰心歸依 下至一念得大利 則為具足功德寶 設滿大千世界火 應直過聞佛名 聞阿彌陀不復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3會員
336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2025/09/24
欣樂淨土與遊諸佛國(象山慶25.9.21)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3594091 問1.《無量壽經》卷下,往生極樂之後的果報,其中「遊諸佛國,聞法供養」,是讓一生補處的菩薩,好再更好?往生之後已同佛所受,再做以上的事情,用意是甚麼?是如同「釋迦牟尼佛為眼盲的
2025/09/24
欣樂淨土與遊諸佛國(象山慶25.9.21)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3594091 問1.《無量壽經》卷下,往生極樂之後的果報,其中「遊諸佛國,聞法供養」,是讓一生補處的菩薩,好再更好?往生之後已同佛所受,再做以上的事情,用意是甚麼?是如同「釋迦牟尼佛為眼盲的
2025/09/22
有量無量無差別,往生西方皆無量[1](象山慶25.9.6)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3437836     凡夫如何信解「阿彌陀佛」的光、壽「無量」?這世間似乎一切都是可計算可稱量的,不論是以距離、面積、時間、速度……或「金錢」,乃至「感情」為單位,都可經由
2025/09/22
有量無量無差別,往生西方皆無量[1](象山慶25.9.6)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3437836     凡夫如何信解「阿彌陀佛」的光、壽「無量」?這世間似乎一切都是可計算可稱量的,不論是以距離、面積、時間、速度……或「金錢」,乃至「感情」為單位,都可經由
2025/07/01
超「發」無上願?我「建」超世願? (象山慶25.6.23)      在《無量壽經》中,有「超(起)發無上殊勝之願」及「我建超世願」兩種用(譯)語,從字面上,「發」是興起、表示、送出;「建」是設置、製作、成立。其差異是:「發」乃意志決定(理想),根本動機;「建」是身體力行(實踐),方便完成。誓願,
2025/07/01
超「發」無上願?我「建」超世願? (象山慶25.6.23)      在《無量壽經》中,有「超(起)發無上殊勝之願」及「我建超世願」兩種用(譯)語,從字面上,「發」是興起、表示、送出;「建」是設置、製作、成立。其差異是:「發」乃意志決定(理想),根本動機;「建」是身體力行(實踐),方便完成。誓願,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購物節準備開跑,蝦皮推出超多優惠,與你分享實際入手的收納好物,包括貨櫃收納箱、真空收納袋、可站立筆袋等,並分享如何利用蝦皮分潤計畫,一邊購物一邊賺取額外收入,讓你買得開心、賺得也開心!
Thumbnail
雙11購物節準備開跑,蝦皮推出超多優惠,與你分享實際入手的收納好物,包括貨櫃收納箱、真空收納袋、可站立筆袋等,並分享如何利用蝦皮分潤計畫,一邊購物一邊賺取額外收入,讓你買得開心、賺得也開心!
Thumbnail
分享個人在新家裝潢後,精選 5 款蝦皮上的實用家居好物,包含客製化層架、MIT 地毯、沙發邊桌、分類垃圾桶及寵物碗架,從尺寸、功能到價格都符合需求,並提供詳細開箱心得與購買建議。
Thumbnail
分享個人在新家裝潢後,精選 5 款蝦皮上的實用家居好物,包含客製化層架、MIT 地毯、沙發邊桌、分類垃圾桶及寵物碗架,從尺寸、功能到價格都符合需求,並提供詳細開箱心得與購買建議。
Thumbnail
天親菩薩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三種莊嚴,一種是「佛莊嚴」,一種「菩薩莊嚴」,再一種「國土莊嚴」,一共就有幾十項內容,這三種莊嚴可以滙到一個法句裏頭。這很像禪宗的話,一二的「一」;法,修法的「法」;句子的「句」,可以到「一法句」。也註解了,什麽叫一法句呢?清淨句。所以清淨兩個字很重要。
Thumbnail
天親菩薩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三種莊嚴,一種是「佛莊嚴」,一種「菩薩莊嚴」,再一種「國土莊嚴」,一共就有幾十項內容,這三種莊嚴可以滙到一個法句裏頭。這很像禪宗的話,一二的「一」;法,修法的「法」;句子的「句」,可以到「一法句」。也註解了,什麽叫一法句呢?清淨句。所以清淨兩個字很重要。
Thumbnail
※經文: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前言:  從〈離色離相分第二十〉、〈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至〈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佛陀揭示般若妙理,亡分別
Thumbnail
※經文: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前言:  從〈離色離相分第二十〉、〈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至〈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佛陀揭示般若妙理,亡分別
Thumbnail
一心觀禮,壽命無量,光明無量,菩薩弟子,聲聞天人,壽命悉皆無量,國土名字,都勝十方,無衰無變,建立常然,殊勝希有,阿彌陀佛。
Thumbnail
一心觀禮,壽命無量,光明無量,菩薩弟子,聲聞天人,壽命悉皆無量,國土名字,都勝十方,無衰無變,建立常然,殊勝希有,阿彌陀佛。
Thumbnail
一心觀禮,圓滿報身,所居之處,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寬廣平正,微妙奇麗,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實報莊嚴淨土,阿彌陀佛。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Thumbnail
一心觀禮,圓滿報身,所居之處,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寬廣平正,微妙奇麗,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實報莊嚴淨土,阿彌陀佛。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淨土法門乃一乘了義、三根普被、橫超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之不可思議法門,印光大師所謂「究竟暢佛本懷之法也,高超一切禪教律,統攝一切禪教律。」而其中之《無量壽經》乃淨土法門之總綱,淨土群經之首。現在大家是各種都在忙,《淨修捷要》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
Thumbnail
淨土法門乃一乘了義、三根普被、橫超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之不可思議法門,印光大師所謂「究竟暢佛本懷之法也,高超一切禪教律,統攝一切禪教律。」而其中之《無量壽經》乃淨土法門之總綱,淨土群經之首。現在大家是各種都在忙,《淨修捷要》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