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科學研究的核心都在於釐清因果關係。例如,「抽菸導致癌症」就是一個因果關係。這個看似簡單的結論,卻耗費了科學家們超過 50 年的努力才得以確立。在現實世界中,因果關係並不容易界定,一個簡單的結論背後,往往有著無數細節需要處理,例如抽多少會得癌症?多頻繁抽會得癌症?科學方法是一個系統性的工具,反覆驗證這些細節,最終有足夠證據地宣稱:「抽菸導致癌症。」
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我發現生涯規劃是困擾大多數人的難題。學生們經常來找我討論人生中的重大抉擇,例如是否要讀研究所、如何選擇工作等。這些問題充滿了不確定性,也沒有標準答案。連我自己都對生涯規劃沒有十足把握,又該如何引導學生呢?
於是我開始深入研究這個議題,從大量閱讀開始,再與同行們討論,最終設計出這套以科學方法為基礎的工具,用來解決生涯規劃的相關問題。在與學生們分享並持續改進後,這套工具不僅幫助了大學生,我也將它推廣給沒有科學背景的人,希望更多人能用它來做出人生中的重要決定。
科學研究的八個基本步驟
一個基本的科學研究大致會經過以下流程:
- 提出好問題
 - 收集資訊
 - 建立假設
 - 設計實驗
 - 驗證假設
 - 檢視結果
 - 分享結果
 - 調整與改進
 
接下來,讓我們將這套方法應用在生涯規劃上,以「決定是否讀研究所」為例,看看整個思考流程是如何運作的。
1. 提出好問題
「我該讀研究所嗎?」這個問題過於籠統,並不是一個好問題。當我們無法做決定時,通常不是因為資訊不足,而是問題本身無法被回答。問一個好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難。當問題太過模糊時,試著縮小範圍,找出可以被驗證的因果關係。
舉例來說,多數人讀研究所是出於職涯考量,那麼你可以把問題改成:我讀完 XX 研究所後能進入 YY 產業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不讀的決定就很簡單。這樣一來,一個模糊的問題就簡化成了:"XX 研究所"與"進入 YY 產業"之間的因果關係。
2. 收集資訊
現在的資訊來源非常豐富,重點已不再是收集,而是如何過濾掉不相關甚至錯誤的資訊。針對這個問題,我會去收集 XX 研究所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以及 YY 產業員工的學歷背景。
3. 建立假設
根據你收集到的資料,來建立一個假設。例如:
- 40% 的 XX 研究所畢業生進入了 YY 產業工作。
 - 60% 的 YY 產業員工擁有 XX 研究所學歷。
 
你的假設可以是:XX 研究所的學歷對於進入 YY 產業有正面幫助
(如果你修過基礎實驗設計課程,腦中浮現出虛無假設檢定等概念,請先別急著質疑我。在現實生活中,頻率學派的統計方法很難運用,光是隨機抽樣就幾乎不可能做到。因此,我更傾向使用貝氏統計。當然,兩者各有利弊,未來會有更多相關的文章探討。)
4. 設計實驗
現在,你需要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你的假設。我會去 LinkedIn 上尋找 YY 產業的人資,或是在就業博覽會與人資聊天,甚至直接致電公司人資部門。此時可以設定一個目標:例如,我要訪問 10 位來自 10 家不同公司的人資,每個人我都問同一個問題:貴公司是否需要 XX 研究所畢業的學生?盡量做到標準化的訪談過程。
5. 驗證假設
這一步驟很單純,就是執行實驗。其他不同的實驗可能會有額外的細節需要注意。
6. 檢視結果
根據訪談結果修正你的假設,並得出最終結論。例如:
- 如果 8 位人資都說需要 XX 研究所學歷: XX 研究所學歷可以幫助我進入 YY 產業。
 - 如果 5 位人資說需要 XX 研究所學歷: XX 研究所學歷對於進入 YY 產業有正面幫助。
 - 如果只有 2 位人資說需要 XX 研究所學歷:XX 研究所學歷對於進入 YY 產業沒有優勢。
 
這個過程透過收集到的資料來修正你的假設,用現在人資的看法來更新過去的歷史資料,目的是為了預測未來的人力招募趨勢,畢竟研究所畢業後的就業環境可能不太一樣,只用歷史資料風險會比較高。
7. 分享結果
得出結論後,可以試著與無關的人分享,例如在自己的社群媒體上發表。看看是否有人能提供不同的切入點。當然,你不必全盤接受這些意見,但可以作為參考,從不同角度審視自己的結論。
8. 調整與改進
沒有任何一個實驗是完美的,通常一個實驗後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假設在訪談中發現「學校」這個因素很重要,有 8 位人資表示他們需要 XX 研究所的畢業生,其中卻有 6 位說會優先錄取 ZZ 學校的畢業生。這時,可以評估是否有時間或資源再設計一個實驗,來探討學校的影響力。
如果時間緊迫,已經到了非做決定不可的關頭,那麼最終結論可能就會變成:
- 錄取 ZZ 學校的 XX 研究所 → 讀
 - 錄取非 ZZ 學校的 XX 研究所 → 不讀
 - 未錄取 XX 研究所 → 不讀
 
這個例子展示了如何運用科學方法來做生涯規劃。當然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讀研究所通常是一項長達兩到三年的金錢、時間與機會成本投資,實際執行時會需要更多的實驗來幫忙做決定。然而,基本的流程和思考邏輯都是類似的。如果你需要相關的諮詢服務,請來信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