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學方法計畫人生:你的個人實驗手冊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大多數科學研究的核心都在於釐清因果關係。例如,「抽菸導致癌症」就是一個因果關係。這個看似簡單的結論,卻耗費了科學家們超過 50 年的努力才得以確立。在現實世界中,因果關係並不容易界定,一個簡單的結論背後,往往有著無數細節需要處理,例如抽多少會得癌症?多頻繁抽會得癌症?科學方法是一個系統性的工具,反覆驗證這些細節,最終有足夠證據地宣稱:「抽菸導致癌症。」

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我發現生涯規劃是困擾大多數人的難題。學生們經常來找我討論人生中的重大抉擇,例如是否要讀研究所、如何選擇工作等。這些問題充滿了不確定性,也沒有標準答案。連我自己都對生涯規劃沒有十足把握,又該如何引導學生呢?

於是我開始深入研究這個議題,從大量閱讀開始,再與同行們討論,最終設計出這套以科學方法為基礎的工具,用來解決生涯規劃的相關問題。在與學生們分享並持續改進後,這套工具不僅幫助了大學生,我也將它推廣給沒有科學背景的人,希望更多人能用它來做出人生中的重要決定。




科學研究的八個基本步驟

一個基本的科學研究大致會經過以下流程:

  1. 提出好問題
  2. 收集資訊
  3. 建立假設
  4. 設計實驗
  5. 驗證假設
  6. 檢視結果
  7. 分享結果
  8. 調整與改進

接下來,讓我們將這套方法應用在生涯規劃上,以「決定是否讀研究所」為例,看看整個思考流程是如何運作的。




1. 提出好問題

「我該讀研究所嗎?」這個問題過於籠統,並不是一個好問題。當我們無法做決定時,通常不是因為資訊不足,而是問題本身無法被回答。問一個好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難。當問題太過模糊時,試著縮小範圍,找出可以被驗證的因果關係。

舉例來說,多數人讀研究所是出於職涯考量,那麼你可以把問題改成:我讀完 XX 研究所後能進入 YY 產業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不讀的決定就很簡單。這樣一來,一個模糊的問題就簡化成了:"XX 研究所"與"進入 YY 產業"之間的因果關係。




2. 收集資訊

現在的資訊來源非常豐富,重點已不再是收集,而是如何過濾掉不相關甚至錯誤的資訊。針對這個問題,我會去收集 XX 研究所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以及 YY 產業員工的學歷背景。




3. 建立假設

根據你收集到的資料,來建立一個假設。例如:

  • 40% 的 XX 研究所畢業生進入了 YY 產業工作。
  • 60% 的 YY 產業員工擁有 XX 研究所學歷。

你的假設可以是:XX 研究所的學歷對於進入 YY 產業有正面幫助

(如果你修過基礎實驗設計課程,腦中浮現出虛無假設檢定等概念,請先別急著質疑我。在現實生活中,頻率學派的統計方法很難運用,光是隨機抽樣就幾乎不可能做到。因此,我更傾向使用貝氏統計。當然,兩者各有利弊,未來會有更多相關的文章探討。)




4. 設計實驗

現在,你需要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你的假設。我會去 LinkedIn 上尋找 YY 產業的人資,或是在就業博覽會與人資聊天,甚至直接致電公司人資部門。此時可以設定一個目標:例如,我要訪問 10 位來自 10 家不同公司的人資,每個人我都問同一個問題:貴公司是否需要 XX 研究所畢業的學生?盡量做到標準化的訪談過程。




5. 驗證假設

這一步驟很單純,就是執行實驗。其他不同的實驗可能會有額外的細節需要注意。




6. 檢視結果

根據訪談結果修正你的假設,並得出最終結論。例如:

  • 如果 8 位人資都說需要 XX 研究所學歷: XX 研究所學歷可以幫助我進入 YY 產業。
  • 如果 5 位人資說需要 XX 研究所學歷: XX 研究所學歷對於進入 YY 產業有正面幫助。
  • 如果只有 2 位人資說需要 XX 研究所學歷:XX 研究所學歷對於進入 YY 產業沒有優勢。

這個過程透過收集到的資料來修正你的假設,用現在人資的看法來更新過去的歷史資料,目的是為了預測未來的人力招募趨勢,畢竟研究所畢業後的就業環境可能不太一樣,只用歷史資料風險會比較高。




7. 分享結果

得出結論後,可以試著與無關的人分享,例如在自己的社群媒體上發表。看看是否有人能提供不同的切入點。當然,你不必全盤接受這些意見,但可以作為參考,從不同角度審視自己的結論。




8. 調整與改進

沒有任何一個實驗是完美的,通常一個實驗後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假設在訪談中發現「學校」這個因素很重要,有 8 位人資表示他們需要 XX 研究所的畢業生,其中卻有 6 位說會優先錄取 ZZ 學校的畢業生。這時,可以評估是否有時間或資源再設計一個實驗,來探討學校的影響力。

如果時間緊迫,已經到了非做決定不可的關頭,那麼最終結論可能就會變成:

  • 錄取 ZZ 學校的 XX 研究所 → 讀
  • 錄取非 ZZ 學校的 XX 研究所 → 不讀
  • 未錄取 XX 研究所 → 不讀

這個例子展示了如何運用科學方法來做生涯規劃。當然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讀研究所通常是一項長達兩到三年的金錢、時間與機會成本投資,實際執行時會需要更多的實驗來幫忙做決定。然而,基本的流程和思考邏輯都是類似的。如果你需要相關的諮詢服務,請來信聯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ive by sketch 設計人生
0會員
1內容數
用科學方法設計人生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為莘莘學子及父母所製作的,以心理學研究及觀點寫成,請參考!對生涯規劃的思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為莘莘學子及父母所製作的,以心理學研究及觀點寫成,請參考!對生涯規劃的思考
Thumbnail
【這本書在說什麼?】 引導讀者運用科學思維來應對人生中遇到的交叉路口和難題,以便他們做出屬於自己的最佳選擇! 人生中的交叉路口 【特別喜歡的段落?】 1.實驗007 學習 作者這裡以學英文
Thumbnail
【這本書在說什麼?】 引導讀者運用科學思維來應對人生中遇到的交叉路口和難題,以便他們做出屬於自己的最佳選擇! 人生中的交叉路口 【特別喜歡的段落?】 1.實驗007 學習 作者這裡以學英文
Thumbnail
我常常在懷疑,是否做出一個錯誤的選擇,就會影響到之後的成就:當大多數的人都告訴你,你讀的這個科系未來找工作會很難找,系上的老師也會告訴你,連在上課時,課程也傾向於考公職這條路:我思考了很久最終還是沒有選擇加入這條路,你永遠都有選擇權,你知道如何做決定,這句話使我徹底的醒悟。 每天我們都要面臨大大小
Thumbnail
我常常在懷疑,是否做出一個錯誤的選擇,就會影響到之後的成就:當大多數的人都告訴你,你讀的這個科系未來找工作會很難找,系上的老師也會告訴你,連在上課時,課程也傾向於考公職這條路:我思考了很久最終還是沒有選擇加入這條路,你永遠都有選擇權,你知道如何做決定,這句話使我徹底的醒悟。 每天我們都要面臨大大小
Thumbnail
 該怎麼決定最不會浪費時間?先找到自己卡在哪開始 幾乎所有來找我談生職涯困擾的社區案主,開口第一句話都是:「心理師,怎麼辦?我不知道該怎麼做決定,萬一選錯浪費人生,整個完蛋了,你告訴我怎麼做才能解決所有問題。」 學生則最常問:「我要不要換科系,要不要出國,要不要轉學,要不要直接去工作?」  不
Thumbnail
 該怎麼決定最不會浪費時間?先找到自己卡在哪開始 幾乎所有來找我談生職涯困擾的社區案主,開口第一句話都是:「心理師,怎麼辦?我不知道該怎麼做決定,萬一選錯浪費人生,整個完蛋了,你告訴我怎麼做才能解決所有問題。」 學生則最常問:「我要不要換科系,要不要出國,要不要轉學,要不要直接去工作?」  不
Thumbnail
探索職涯發展需要適時進行 A/B 測試和數據分析,以找出最佳策略。本文討論瞭如何在人生重大決策中運用 A/B 測試的觀念,以及 20/80 法則在職涯和專案管理上的重要性。此外,數據和了解用戶需要同等重要,並探究了目標設定和修正的策略。文章中提供了豐富的例子和建議,適合職場新鮮人參考。
Thumbnail
探索職涯發展需要適時進行 A/B 測試和數據分析,以找出最佳策略。本文討論瞭如何在人生重大決策中運用 A/B 測試的觀念,以及 20/80 法則在職涯和專案管理上的重要性。此外,數據和了解用戶需要同等重要,並探究了目標設定和修正的策略。文章中提供了豐富的例子和建議,適合職場新鮮人參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