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澄二十八歲,履歷像一條拼接過的手織毯:行銷助理三個月、餐飲儲備幹部半年、設計公司的接案窗口四個月、再到新創擔任營運,一年內換了四次工作。每次離職前,他都會站在公司茶水間,望著窗外的天空想:「是不是這裡不適合我?」同事說他想太多,家人說要穩定,但夜深人靜時,他最怕的不是不穩定,而是自己永遠找不到能呼吸的地方。
有天週末,他到河堤散步,遇見攤販大哥在修理一台老舊腳踏車。大哥笑著說:「這車陪我十多年了,壞了就修,修了再騎。你呢,怎麼看起來像剛下車就想找下一台?」阿澄愣住,心裡那種不停逃離的衝動,被一句玩笑話悄悄按下暫停。
他想起每段工作裡的自己:遇到上司要求模糊就焦躁,流程混亂就想走,與人協作卡住便懷疑「是不是換個環境就好了」。他常把問題歸因於「不合適」,卻很少問自己「我在這裡學會了什麼」。於是他決定做一件從未做過的事——停下來,把每段經歷寫成一份「旅程檔案」。他在筆記裡分成三欄:我做得好的、我卡住的、我想練的。
- 做得好的:在餐飲業他學會用數據調整出餐動線,在新創他把客服回覆SOP化,讓回覆時效縮短一半。
- 卡住的:對模糊任務缺乏拆解能力,遇到要求頻繁變動就覺得被推著跑。
- 想練的:與利害關係人對齊的方法、在不確定中設定最小可行里程碑。
寫著寫著,他突然明白:他並非不適合職場,而是還沒長出能在風裡站穩的根。這根不是某家公司給的,是他自己練出來的。
他開始用四週為一個小循環做實驗。第一週,他只練一件事:把模糊任務拆成三個可以今天完成的小步驟,並在早上九點前寫下「今天完成了就會推進什麼」。第二週,他約兩位合作同事喝咖啡,問:「如果把我們的合作比喻成一台機器,哪一個齒輪最常打滑?我能做什麼讓它咬得更緊?」第三週,他把每次會議的結尾變成三句話:「我們對齊了什麼」「誰在什麼時間點做什麼」「若發生變動,我們怎麼決定」。第四週,他整理成果:哪個做法有效、哪個無效、下輪要調整什麼。
一季過去,他沒有魔法般地愛上工作,但他開始分得清楚「不適合」與「還不擅長」的差別。當老闆又丟來一個方向模糊的專案,他先用兩小時產出一頁提案:目標、風險、三個里程碑與需要決定的問題;再與對方對齊。專案仍然有拉扯,卻不再把他往焦慮的深井推。他學會在風裡紮根,而不是等風停。
某天,他又經過河堤,見那台老腳踏車換了新的鏈條。大哥說:「不是每樣東西都要換掉,有些東西修一修就很好。」阿澄點點頭。他知道,自己不是在逃離一份份工作,而是在長成能承載工作的自己。哪裡都有風,但他終於有了方法。
庭園心語─
- 先釐清是「不適合」還是「還不擅長」:列出三件你做得好的、三件卡住的,與三件想練的能力。把問題從情緒拉回技能與場景。
- 設「四週能力循環」:每週只練一個小技能。例:模糊任務拆解、會議對齊、回饋詢問。週末回顧,有效的保留,無效的調整。
- 建立「最小可行對齊」習慣:每個任務先產出一頁簡報或一段文字,寫清目標、里程碑、風險與待決議題,用它來拿共識。
- 練習請求具體回饋:問同事或主管「如果要讓我們合作更順,哪一件我改變最有影響?」只改一件,觀察兩週。
- 設「離職前清單」:離開前先嘗試三件事——明確對齊、調整流程、請回饋。都試過仍無法改善,再談去留,你會更篤定。
- 建自己的「可遷移工具箱」:把你做過的SOP、範本、檢核表留存為模板。工作換了,能力不會歸零。
- 把穩定拆成小節奏:固定起床與運動時間,每天同一時間做計劃與回顧。外界變動越大,內在節奏越重要。
- 為下一次選擇設門檻:在意的三個條件先寫好,例如「主管願意給回饋」「有明確成長路徑」「團隊溝通透明」。面試時主動驗證。
你不需要一份完美的工作,才值得被肯定。你需要的是一套能在各種土壤裡生根的方法。當根長出來,你會發現,風沒有比較小,但你已經不一樣了。

想找一塊合腳的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