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什麼,只因為——演算法一直在改變。
而這些改變,並沒有讓社群更好,反而讓它逐漸失去最初的樣貌與溫度。當人們一開始上傳照片、分享生活、互相留言時,社群平台是一個真實交流的地方;但如今,它更像是一座封閉的資訊循環場,每個人被困在自己喜好的回音室裡,聽到的聲音越來越單調,看見的世界越來越窄。

它知道你最近在看登山裝備,就不斷推薦登山杖、登山鞋、登山背包;它知道你對某類影片有興趣,就讓那類內容不斷重複播放。但問題是——人會變。人有情緒、有倦怠、有好奇心。當我們早已買好登山杖、兩個月沒再踏上山路,卻還被同樣的廣告轟炸,久而久之,只覺得煩。演算法以為那是「最佳解」,其實只是「最懶的選項」。
而這樣的單一推薦,讓社群的生命力慢慢萎縮。過去我們打開社群,是想看朋友最近去哪玩、吃了什麼、過得好不好;現在打開社群,卻看到滿滿的推播與廣告、陌生的影片、以及演算法替我們「挑好的」內容。朋友的消息反而被埋在底層,真實的互動越來越少。久了,你也不再想發文,因為不知道誰會看到、也不知道看到的那個人是否真在乎。
演算法不是邪惡的,它只是「精準」到令人窒息。它根據你的行為而調整,但那種精準讓人失去了偶然與驚喜。
以往社群最迷人的地方,就是「不確定」。你不知道會在誰的留言區遇見老朋友,不知道哪一篇貼文會突然被轉發、引起共鳴。那是一種隨機的溫度。而現在,一切都被計算、被預測、被優化。你的貼文若不是「符合系統喜好」,流量就會立刻下滑;如果一篇文章被系統判定為「爭議性高」,哪怕只是誤會,也可能被限流甚至被隱藏。
結果就是——閱讀者的視野被侷限,創作者的熱情被消磨。
有創作者曾經分享過這樣的心情:他辛苦剪了一支影片,流量高了一次,隔天卻瞬間掉回谷底;有人留言按讚,有人檢舉或按「不喜歡」,整個帳號的曝光率就從千人變成個位數。演算法不會解釋原因,它只會告訴你:「表現不佳」。久而久之,創作者開始懷疑自己,甚至懷疑社群的意義——為什麼要用心做內容,卻被一套看不見的機制決定命運?
而讀者也不再純粹。他們被推送的內容愈來愈像,失去了探索的動力。當所有人都被關在自己的小圈圈裡,社群不再是「社群」,而是一堆互不相連的孤島。
社群式微的原因,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一種心理疲勞。
當人發現自己的表達無法被看見、被理解、被回應,自然會選擇沉默。那種「講了也沒人聽」的無力感,正在讓許多人悄悄退出。有人不再發文,只看不說;有人只在私密群組分享;有人直接刪掉App,回到更真實的交流方式。
或許,這是社群進入「倦怠期」的自然現象。就像任何關係一樣,從熱戀到冷淡,從新奇到麻木。當演算法過度介入人際互動,社群的本質就被掏空。平台希望我們留下,但卻不斷削弱我們留下的理由。
有趣的是,許多社群平台仍然以「增加互動」為名義不斷調整機制,卻忽略了最根本的事——人需要被真實地看見,而不是被計算地推送。當你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每一次停留都被記錄並利用,那份自在感就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被演算法「牽著走」的疲倦。
因此,社群會漸漸式微。
不是因為人們不再需要交流,而是因為交流變得不自然、不平等、不自由。當「流量」取代了「連結」,當「觸及率」變成衡量價值的唯一指標,社群的靈魂也就慢慢凋零。
或許未來的網路,會出現另一種形式的社群——更小、更真實、更隱密的圈子。人們不再追求被大眾看見,而是回到被少數人理解。畢竟,真正的社群,不在螢幕上,而在人與人之間。
演算法可以預測你的下一個興趣,卻預測不了人心的倦怠。
而當越來越多人選擇「不發、不看、不在乎」,社群的熱度就會慢慢冷卻——不為什麼,只因為那份「連結的快樂」,早已被演算法計算成了冰冷的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