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影展│記憶即戰場《記憶抹煞》與《告別提比里亞》

更新 發佈閱讀 13 分鐘

2024年的紀錄片影展,5月14日的兩部影片也恰巧有著相近的主題,都是關於國家、戰爭/暴力、記憶,以及嘗試為歷史中那些無聲、被遺忘、或將被遺忘之人留下紀錄。《記憶抹煞》串接了近代許多重要的歷史時刻,這些發生在世界各地的事件線,最終連結到導演Thunska Pansittivorakul的家鄉泰國;《告別提比里亞》則從導演家族四代人的故事,重新構築了關於巴勒斯坦故鄉的一段超過70年的故事,是最私密的家族歷史,同時也是離散巴勒斯坦人尋找自身定位的歷史。

記憶抹煞(Damnatio Memoriae)

台灣觀眾對導演Thunska Pansittivorakul應該不陌生,他最早登上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的電影是2004年的《酸辣草莓派》(Happy Berry),但讓更多觀眾印象深刻的應該是2017年的《空洞的時間》(Homogeneous, Empty Time)以及2019年的《美斯樂奏鳴曲》(Santikhiri Sonata),2021年的《死亡之舞》(Danse Macabre)也是令人驚艷的作品,同樣是透過身體/性對泰國社會與國家權力進行批判質疑,性與性行為的畫面和安排也更加豐富(多到我一直想到底還要看多久的老二)。

《空洞的時間》對我而言是一部深具意義的影片,它讓我開始在Medium上寫下影展觀影筆記(儘管並不多產),其中對於穆斯林處境與身分議題的探討,也刺激了我博士論文主題的問題意識,並決定投入曼谷的田野之中。《美斯樂奏鳴曲》則可以參考許純鎰撰寫的詳細解讀。有看過前面幾部影片的觀眾,其實不難解讀《記憶抹煞》這部影片的思路與符碼,也會知道〈月亮代表我的心〉、1976年法政大學事件,甚至色情影片等元素都不是第一次出現在Thunska的影像之中。

然而相較於前面幾部影片,《記憶抹煞》將美國、蘇聯、中國、台灣、香港、日本、南韓、越南、緬甸、泰國等不同地方發生的歷史事件片段,以及各種音樂素材,以蒙太奇的方法組裝。這不是Thunska第一次運用這種手法,但本片中事件的時間與地點被切割得更加細碎,不同立場的不同材料不斷相互指涉、連結、暗喻、嘲諷,歡樂的畫面搭配沉重的音效,或情歌搭配令人不適的影像,藉此對造成創傷的權力提出批判,也對形塑衝突的劃界範疇(例如國家、國族等)提出質疑。

那些可能曾經被記得,但隨著時間洪流沖刷而身影逐漸流逝的人們,在跳躍的聲響與畫面召喚下再次現身。從泰國的Nabua、Phatthalung,台灣的228事件與白色恐怖,中国的南京屠殺事件與六四天安門事件,蘇聯的Yuri Gagarin、Vladimir Komarov,美國的阿波羅1號,韓國的光州事件與釜山兄弟之家,到日本、越南、緬甸以及其他難以辨識的地方的戰爭受難者,無數受到暴力對待的人們(的面貌與軀體),藉由檔案影像或影劇再現,從歷史灰燼中激起火光,點燃觀影者的正義良知。本片的泰語片名ไม่พึงปรารถนา,意為不如人所願,意味著這部影片的目標就是讓更多人記得這些人,不讓掌權者如願使人們遺忘歷史。

本片大致將人們依權力地位分為三層,國家權力化身的領導階層、無權力的平民大眾,以及夾在兩者之間的「公眾人物」。敘事從平民大眾的受害者開始,再逐漸轉向領導階層與公眾人物。本片用了不少篇幅探討公眾人物,這些人一方面與平民大眾相連,另一方面卻可能自願或被迫與國家權力為伍,並透過他們作為國家權力施展的中介,又或者他們會起身抵抗,對壓迫的體制發出怒吼。

例如台灣的鄧麗君,雖然透過歌聲串起台、中、日、泰等各地人們的情感,甚至喚起中国人民被共產黨長期壓抑的人類情感,但在國家權力的要求之下,鄧麗君也不得不與KMT政府合作,參加勞軍表演,成為行政院新聞局認定的「愛國藝人」,這些軍隊軍事訓練的影像也和白色恐怖受難者影像穿插呈現。韓國兄弟之家是軍事獨裁者將街頭上的無家者等「低端人口」集中起來,給予「培訓」的「福利院」,甚至藉由綁架兒童等非法手段增加收容人口以賺取補助金,經營者朴仁根除了有陸軍背景,更經營教會,具有一定群眾基礎,韓國甚至頒發勳章獎勵朴仁根、並為他拍攝宣傳影片。來自中国的韓團成員王嘉爾,為中国的負面新聞而在演唱會上反擊。泰國知名作家Thommayanti透過小說《情牽兩世》(Thawiphop)與《胡錦河》(Khu Kam, 翻拍為《日落湄南河》)累積龐大聲望,但卻多次公開支持軍政府、反對民主改革。緬甸的Phyo Zeya Thaw則是不與權力為伍,他用饒舌歌曲批判政治、批判軍政府,最終招致死刑對待,和幾位民主派人士一同處決。

公眾人物在本片中的角色值得細品,同樣耐人尋味的是對權力結構的探討,例如NASA儘管知道太空艙的安全性不足,但為了甘迺迪希望能在10年內贏得太空競賽的壓力,也不得不鋌而走險、犧牲珍貴的生命。韓國為了漢城奧運形象塑造,要求地方清除「低端人口」,而警察與地方政府不得不配合,暴力執行清除行動。

本片的觀影體驗絕對是刺激的,性、暴力、死亡不斷交錯,直接而赤裸地對觀眾感官產生衝擊,更勝於之前的幾部作品。對於這些看似暴力的影像(例如會有觀眾認為,這麼赤裸地把性畫面放上大螢幕也挺暴力的),Thunska想說的是:國家權力造成的暴力,其實更勝於此。國家想要呈現的和諧、溫馨、進步形象,在展示其暴力造成的後果的映照之下,都令人更生反感。那些韓國孩童在運動場上快樂運動的影像,還穿插著軍隊鎮壓人民的畫面呢。

音樂在本片中也扮演重要角色,作為一種媒介,音樂不只是傳遞了人類情感,具有串聯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人們的能量,它也會被當作政治宣傳工具,作為極權政權的統治手段,或是翻唱、改編某些歌曲,使它為某種政治目的發聲;音樂有時也會吹響反抗號角,掀起遍地烽火。本片以情歌開始,以情歌結尾。我們人類從出生開始,似乎被教導要學會如何去愛,不斷在聆聽這些探討愛是什麼、怎樣去愛的聲音。是啊,若對這個世界缺乏愛,可能對這些歷史事件也不會由衷感到憤怒了。

儘管批判力道強烈,我想Thunska還是深愛泰國這片土地的。在敘述鄧麗君的影響力,字幕打上「泰國」後,旋即響起「你問我愛你有多深……」,小朋友在街頭翻唱這首歌時,鏡頭也不斷望向不遠處的泰皇玉照,彷彿《美斯樂奏鳴曲》那封寫給泰國的情書的結尾,也寫了「End never end」。

這部影片安排許多連往泰國的箭頭。戰爭期間泰國是日本唯一的軸心國盟友,日本在泰國駐軍,情勢也牽引著泰國命運。戰後美蘇冷戰之下,美國視泰國為對抗共產主義的前線,投注許多資源在泰國,但也使得以「反共」之名行的殺戮得到國家授權的正當性(當然Thunska也探討了近代保皇派認為美國民主宣傳助長國內民主抗爭,反而仇美、親中俄的弔詭)。而50年過去後,誰還記得阿波羅11號巡迴最後一站居然是曼谷呢。為了讓泰國體驗資本主義的好處,美國在泰國施行發展主義政策,自1950年代起就偶有反對親美路線運動,但資本主義發展讓泰國貧富與區域差距激增,加上1970年代的停滯性通貨膨脹以及泰國軍事統治的鎮壓,長期累積最後促成1973年的10月學運與1976年的法政大學屠殺。而看似無關上述脈絡的鄧麗君,最後也是在泰國過世的呢。

如同片頭引用Carl Sagan在《預約新宇宙》(Pale Blue Dot: A Vision of the Human Future in Space)中的名言:「沒有任何跡象顯示會有援助從他處而來」 ,這些千絲萬縷、相互牽連的歷史線索,最終還是拉往泰國,導演Thunska深愛的故鄉。如果希望擺脫困境,救贖的力量必須從我們自己身上長出。了解這些歷史線索,也就是在尋找讓力量萌生的縫隙。

這些歷史的傷痕令人感到無力,最後的火箭撞月球似乎在說著,即使發生無數憾事,人類的瘋狂仍是永無止盡。但Thunska也透過影片告訴我們,不要忘記去愛,以及他有多愛這個世界。

最後,來聽幾首影片中出現的歌曲吧。

Triumphs Kingdom — คู่กัน
ศักดิ์ศรี ศรีอักษร -ผู้ใหญ่ลี
鄧麗君 — X+Y就是愛
코리아나 — 손에 손잡고

告別提比里亞(Bye Bye Tiberias)

如果說《記憶抹煞》充斥著過量的男性,《告別提比里亞》則幾乎都是將鏡頭放在女性身上的故事。法國籍導演Lina Soualem是阿爾及利亞裔演員Zinedine Soualem與巴勒斯坦裔演員/導演Hiam Abbass的女兒,他們都是知名的電影工作者,《告別提比里亞》是透過母親Hiam這條線索,去追溯家族數代女性的生命故事,一段超過70年的告別之旅。

先說提比里亞吧。提比里亞位於巴勒斯坦北部,據說耶穌曾經行走過提米利亞湖面。Hiam的祖母Um Ali與母親Nemat在提比里亞生活,直到1948年巴勒斯坦分治後被以軍佔領而被迫遷徙到迪爾哈納(Deir Hanna),在戰火下,這些女性學會拋下一切、從新開始。在遷徙前,Nemat學習很好,就讀耶路撒冷女子師範學校,夢想是成為教師。但1948年戰爭爆發,16歲的Nemat僅剩一年即可畢業,卻不得不中斷學習。離散經驗使Um Ali的先生失去理智,最後撒手人寰。Um Ali的其中一位女兒Hosnieh,則跨越邊境到了敘利亞生活,與家庭分開。

Um Ali以裁縫機扛起養育家庭重任,Nemat也養育了10個孩子。Hiam是其中的第5位。Hiam生長在兄弟姊妹眾多的家庭,卻總覺得孤獨,他與父親的關係也似乎較為緊張。Hiam希望能更自由地從事藝術工作,他在海法學習攝影、加入El-Hakawati劇團,深受藝術世界吸引。後來Hiam逃離迪爾哈納,切斷與家庭和村莊的聯繫,到法國來成就他的夢想。

從結果來看,Hiam確實成為一名成功的演員。然而當他生下Lina後,他才意識到,若沒有母親Nemat,他也會不知道如何成為一位母親。Lina成為Hiam與家庭化解矛盾的楔子,當他帶著Lina回到迪爾哈納,Nemat早已默默原諒Hiam這個走出傳統的女兒了。正如羅大佑在〈家(Ⅰ)〉中所唱:「我的家庭我誕生的地方/有我童年時期最美的時光/那是後來我逃出的地方/也是我現在眼淚歸去的方向」,家庭是Hiam曾經逃走,峰迴路轉後又發現,是他難以離去的地方。

這部影片原先希望以Nemat講述的故事為主軸,怎料遇上Covid疫情,Nemat也「無常」了。告別提比里亞,不只述說Um Ali與Nemat,或是Hosnieh離開提比里亞之後的故事,也是Hiam在學習如何向母親告別與哀悼。這是一個包含著好幾次「離開」的故事,Nemat向提比里亞告別,Hosnieh與Hiam向家人告別,最後是Nemat向這個世界告別。

在Nemat歸真後,Hiam整理母親的遺物,呢喃著:「房子留著有何用?如今我在一個沒有靈魂的地方打轉……」。Hiam在屋頂遙指「這裡是黎巴嫩,這裡是敘利亞,這裡是約旦……」,又望向近處,指出以色列軍隊在山丘上建了許多「殖民地」,圍繞著巴勒斯坦人的寓所。

如同《記憶抹煞》質疑那些形塑衝突的劃界範疇,《告別提比里亞》則以個人的生命經驗角度對促成巴勒斯坦人離散經驗的範疇,如國家、邊界、國族、國籍、宗教,甚至是家庭,提出深刻的質問。Hiam回想與住在敘利亞的Hosnieh阿姨相聚的記憶,是本片令人動容的片段之一,Hosnieh一方面跨越了許多邊界,但另一方面,他也讓Hiam更意識到家族對他的重要性。

透過鏡頭,Lina重新建構了他的家族史,以及家人對彼此的意義,他不願讓珍貴的回憶隨著時間而被遺忘。戰火之下,女性是更容易被遺忘的一群人,但正因為他們的堅韌,被戰火摧殘的家庭才得到重生的契機。他們是被迫成為英雄的英雄,也經常是不被記住的英雄。私密的家族史,卻也因此難以與尺度更大的政治史切割開來。

巴勒斯坦人的苦痛不能被遺忘,但是戰火並未直接出現在這部影片之中。取而代之的,是Lina小時候到迪爾哈納度過假期時拍攝的家庭紀錄,顏色溫潤飽滿,家人們的笑容也一如往日。是啊,砲火轟炸的前線是戰場,與權力抗爭之處是戰場,而記憶與遺忘,更是每個人都難以迴避的戰場。

※本文原發表於Medium, 2024/5/16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在曼谷農作 อยู่ที่หนองจอก
6會員
17內容數
在曼谷做田野的民族學博士生的隨筆。我的田野在曼谷郊區Nong Chok(หนองจอก),當地華人寫作「廊祝」,發音的話近似「農作」。就取農作的意象吧。楊逵曾說他是「用鋤頭在大地上寫詩」,我則希望能用文字在曼谷農作。
2025/10/26
2024年紀錄片影展的兩部影片:《硝煙下的助產士》(Midwives) 和《我最可憎的敵人》(My Worst Enemy),都深刻探討國家層級的暴力及對人性的影響。從羅興亞人的艱難處境到伊朗流亡者的審訊經歷,影片揭示在極端壓迫下,人性展現出的韌性、掙扎與複雜,引發觀眾對暴力本質及其迴響的深入反思。
Thumbnail
2025/10/26
2024年紀錄片影展的兩部影片:《硝煙下的助產士》(Midwives) 和《我最可憎的敵人》(My Worst Enemy),都深刻探討國家層級的暴力及對人性的影響。從羅興亞人的艱難處境到伊朗流亡者的審訊經歷,影片揭示在極端壓迫下,人性展現出的韌性、掙扎與複雜,引發觀眾對暴力本質及其迴響的深入反思。
Thumbnail
2025/10/24
後工業情境下,勞動、技術和生計型態因產業變遷、人口凋零等趨勢而面臨衝擊,進而引發了懷舊之情。文章介紹《北鵜島村》、《奔走的老信使》和《劃柴微光》三部影片,探討他們如何藉由描繪凋零的漁村、消逝的信使傳統及夕陽產業,分析懷舊情感背後的人地關係、社會關係變化,以及其作為一種批判現況或重構身份認同的機制。
Thumbnail
2025/10/24
後工業情境下,勞動、技術和生計型態因產業變遷、人口凋零等趨勢而面臨衝擊,進而引發了懷舊之情。文章介紹《北鵜島村》、《奔走的老信使》和《劃柴微光》三部影片,探討他們如何藉由描繪凋零的漁村、消逝的信使傳統及夕陽產業,分析懷舊情感背後的人地關係、社會關係變化,以及其作為一種批判現況或重構身份認同的機制。
Thumbnail
2025/10/18
本文介紹兩部與教育有關的紀錄片:《風沒有尾巴》,探討俄羅斯涅涅茨人面臨的文化傳承困境;《小朋友你今天上學嗎?》,則呈現印度偏鄉的社會困境。兩部影片引導觀眾深入思考教育作為國家意識形態機器的本質與角色,並帶出文化斷層、現代化衝擊等議題。
Thumbnail
2025/10/18
本文介紹兩部與教育有關的紀錄片:《風沒有尾巴》,探討俄羅斯涅涅茨人面臨的文化傳承困境;《小朋友你今天上學嗎?》,則呈現印度偏鄉的社會困境。兩部影片引導觀眾深入思考教育作為國家意識形態機器的本質與角色,並帶出文化斷層、現代化衝擊等議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Sunkronizo 的 Playful Heart 是一款帶著明亮果香與柔和木質調的甜感香水,特別適合星期四使用。前調活潑、尾韻沉靜,陪你從忙碌過渡到週末的輕鬆心情。適合喜歡果香、花果香調的女性,也很適合作為溫暖又有個性的送禮選擇。可於官網、Pinkoi 選購,11 月底起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寄售。
Thumbnail
Sunkronizo 的 Playful Heart 是一款帶著明亮果香與柔和木質調的甜感香水,特別適合星期四使用。前調活潑、尾韻沉靜,陪你從忙碌過渡到週末的輕鬆心情。適合喜歡果香、花果香調的女性,也很適合作為溫暖又有個性的送禮選擇。可於官網、Pinkoi 選購,11 月底起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寄售。
Thumbnail
有些電影,即使無法在觀影時清晰地看見事件的前因後果,但劇情與鏡頭語言刻畫成的電影性格,仍然能牽動回憶中類似的情節,在心中留下深刻漣漪,《日麗》便是一部這樣的電影。
Thumbnail
有些電影,即使無法在觀影時清晰地看見事件的前因後果,但劇情與鏡頭語言刻畫成的電影性格,仍然能牽動回憶中類似的情節,在心中留下深刻漣漪,《日麗》便是一部這樣的電影。
Thumbnail
戰爭是世界各地持續發生的題材,需要記者親身去記錄與呈現。《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戰地記者視角,呈現戰爭如何從各個面向改變國家的樣貌,以及記者在戰地如何面對內心掙扎。觀眾透過電影可以更深入瞭解戰爭對人們造成的影響,以及媒體在報導戰爭時所扮演的角色。
Thumbnail
戰爭是世界各地持續發生的題材,需要記者親身去記錄與呈現。《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戰地記者視角,呈現戰爭如何從各個面向改變國家的樣貌,以及記者在戰地如何面對內心掙扎。觀眾透過電影可以更深入瞭解戰爭對人們造成的影響,以及媒體在報導戰爭時所扮演的角色。
Thumbnail
2024/05/15看了最長的電影,廖克發導演的新電影《由島至島》。導演延續過往關心東南亞華人的議題,用290分鐘,講述了二戰時期,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人們及國家,怎麼去記得這場戰爭?以及作為當代人,我們怎麼重新認識自己的歷史?
Thumbnail
2024/05/15看了最長的電影,廖克發導演的新電影《由島至島》。導演延續過往關心東南亞華人的議題,用290分鐘,講述了二戰時期,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人們及國家,怎麼去記得這場戰爭?以及作為當代人,我們怎麼重新認識自己的歷史?
Thumbnail
第14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將於5月10日至5月19日舉行。影展套票與單場票現正在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販售中。
Thumbnail
第14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將於5月10日至5月19日舉行。影展套票與單場票現正在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販售中。
Thumbnail
臺灣近年來也不少以臺灣歷史為基礎,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如2022年上映的流麻溝十五號,和今年「尋找湯德章」的紀錄片,電影主題圍繞著臺灣二二八及白色恐怖時代。 本集許律師將從電影尋找湯德章出發,討論政治檔案與臺灣轉型正義相關的法律問題。
Thumbnail
臺灣近年來也不少以臺灣歷史為基礎,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如2022年上映的流麻溝十五號,和今年「尋找湯德章」的紀錄片,電影主題圍繞著臺灣二二八及白色恐怖時代。 本集許律師將從電影尋找湯德章出發,討論政治檔案與臺灣轉型正義相關的法律問題。
Thumbnail
或者它就如台灣的《返校》透過一部電影,提醒著歷史不能被遺忘,而《破墓》更加進了韓國信仰裡能與歷史互相呼應、連結的方式,不僅揭開了那段歷史的傷痛,或者是更往前推韓國從高麗、朝鮮時代歷經各樣的分分合合、侵略占領⋯⋯
Thumbnail
或者它就如台灣的《返校》透過一部電影,提醒著歷史不能被遺忘,而《破墓》更加進了韓國信仰裡能與歷史互相呼應、連結的方式,不僅揭開了那段歷史的傷痛,或者是更往前推韓國從高麗、朝鮮時代歷經各樣的分分合合、侵略占領⋯⋯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