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龍是三十多歲的自媒體作者,著作甚多,題材多與自我成長相關。從書中可見他有「每天寫兩千字」的習慣,推測本書部分內容也彙整自他在微信公眾號等平台的日常輸出。因此,觀念偶有重複之處——若濃縮編排,篇幅大概能再縮減一半左右。也可能因作者尚年輕、歷練未深,論述有時較直白。不過,若把它視為一部「行動導向的成長手冊」,其核心仍然清晰。
核心命題:站在未來的維度思考現在。書中主張:當下的問題,常無法用當下的思維解決,必須「站在未來的視角」來回看現在,才可能找到答案。真正的成長不只是小幅進步,而是一次徹底的自我革新——需要勇敢「背叛」過去的自己,迎向新的可能。
「三次背叛」的框架:1)背叛原生家庭:擺脫舊有價值的束縛,建立屬於自己的判準與人生哲學。這不是否定過去,而是超越限制。
2)背叛過去的圈子:離開舒適圈,接觸更廣的世界。你無法一邊做井底之蛙,一邊讓全世界聽見自己的聲音。
3)背叛過去的自己:不斷修正初衷、長出新的自我。「保持初衷」若成為不變的信條,反而可能成為懶惰的藉口;成長就是持續迭代。
AI時代的機會與能力:
真正的機會不屬於盲目追逐流行的人,而屬於能辨識「趨勢本質」的人。趨勢不等於流行,它更像「注意力流向」背後的生成邏輯。看清注意力的變化,就較能預見財富的方向——「注意力流向之處,金錢亦隨之而去」。因此需要:
• 觀察力:敏銳捕捉注意力的變化,看到他人忽略的訊號。
• 轉化力:把抽象趨勢轉成具體價值;看見機會只是開始,能把握才是關鍵。
• 學習力:在快速變化中,迅速重構自己的知識體系與能力結構。固定技能會過時,但持續學習的能力恆常有效。
財富的本質與常見陷阱:
作者視財富為對「正確認知+意志行動」的回饋。你永遠賺不到自己認知之外的錢。普通人的三大陷阱:
• 慾望:陷入無止盡的比較,永遠覺得不夠。
• 恐懼:不敢跨出舒適圈,錯失成長機會。
• 無知:認知不足,看不見真正的價值與機會。
關於副業與自媒體:
選副業的核心不是「付費」,而是「熱愛」。把熱愛做到極致,收入自然會隨之而來;不要只為賺錢而做副業,應因熱愛而投入,金錢是副產品。在自媒體時代,不一定要露臉,也能以聲音與文字創造價值;以真誠與知識建立信任,才是長久的商業模式。
職場是權力場:善良要有底線,鋒芒要有方向
作者不喜歡「酒桌文化」,認為那象徵權力結構而非真情交流。若選擇不參與,需準備承擔與某些資源無緣的代價——這不是對錯,而是選擇與代價。關鍵在於:清楚自己要什麼,並願意為此付出。
• 脫敏訓練:連續被拒絕十次,緊張感自然降低,對壓力與挫折的耐受度更高。
• 破窗(破車)效應:遭受攻擊時要適度回擊,建立邊界,讓對方知道你不好欺負。
• 善良的底線:沒有原則的善良毫無價值;少說話、多做事。讓人尊重你的前提,是你值得被尊重——用成果說話。
人脈與領導力:吸引而非經營
很多人誤解了人脈的本質:人脈不是「刻意經營出來」,而是被你的價值「吸引而來」。人脈的核心邏輯是「利他、多給、少要」。當你能穩定輸出價值、真誠付出,對的人自然會靠近。AI時代的領導力,將更像知心的大哥/大姊:被信任、能傾聽、會整合人與資源,創造超過個體總和的價值。AI能模仿知識,卻無法取代影響力與人心的溫度。
自我經營與生活哲學:留在牌桌上,才有勝算
人生是馬拉松,不是短跑衝刺。真正的智者懂得平衡與持續:既要全力奔跑,也要懂得調整節奏;既追求卓越,也接納不完美。
• 持續鍛鍊:以 SMART 原則設定目標(具體、可衡量、可達成、相關、具時限),健康是一切成就的基礎。
• 投資心智成長:閱讀是低成本、高報酬的投資;每一本好書都像與智者對話。
• 關愛自己的生活:烹飪是關愛自己的方式;用心為自己準備食物,是對自我價值的肯認。
• 平衡與自洽:「淡」是水火相容,不陷入水深火熱,也不被慾望燒盡;在激情與冷靜、追求與放下之間切換,找到生命的最佳平衡。
結語:不怕變化,怕的是你沒在變
在變化加速的時代,唯一確定的是不確定性;但有一項投資永不虧損:投資自己(認知、能力、品牌)。建議保持開放心態、擁抱改變,持續升級認知與能力,建立個人品牌與影響力,培養 AI 無法取代的人性價值;並持續用「站在未來看現在」的視角,勇敢背叛舊我。不是 AI 會淘汰我們,而是我們是否願意改變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