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書評|《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上):成長的開始

2024/04/02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受傷了,我才第一次思考成長。

這本書適合誰?

追求成長的路上,有太多可能遇到的問題,有時覺得稍微卡關、原地打轉、或者一股倒退的恐懼感襲來……。

也會有那麼一段時間,心中總想著:好、還要更好

你我都曾經有過上述想法,或許翻翻《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將提供你我看待成長不一樣的視角。

raw-image

我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從小,我不是特別有運動細胞的孩子,COVID-19疫情前後,不知怎麼的,忽然覺得「會運動很帥」,羨慕起在大學系隊、校隊、社區運動團體等地方找到歸屬感的人們,因此從不運動開始規律運動。

從零到一的成就感是非常幸福的。我從運動小白,到體態出現「外人可辨識的改變」,再到硬舉出敢說出口的重量,前前後後不到一年。隨著運動表現的進步、體態的改變,漸漸對自己更有自信,也覺得生活多了一點陽光。

於是,我迷上了「運動」。保持一週五練(一週上五次健身房)的我,有天突然被朋友問了個問題:「所以你健身的目標是什麼呢?」當下,我居然答不上來。「雕塑體態?健美?健力?破重量?為了特定運動專項?」這個問題縈繞在我心中許久。

開始運動的確切目的,我早已不記得,可能是為了培養運動習慣、為了健康、或者為了看起來生活更陽光,總之經過了一年,運動成了生活的一部份,好像哪天不動,就渾身不對勁。然而,被問了問題後,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我依然執行著看似有紀律的健身計畫,但總覺得很不踏實,不斷詢問自己:「我最想做的運動到底是什麼呢?」。

千頭萬緒以後,我選擇了長跑作為主要運動。

從那天起,重量訓練再也不是漫無目的把全身上下肌肉練過,或想辦法把訓練課表塞得滿滿。我開始研究長跑是怎麼一回事,需要做哪些準備、練習,並搭配適合的重量訓練。

自己上網東查查、西看看,擬定一個包含跑步與重訓的13週訓練計畫後,我跑完初半馬,獲得02:15:45的成績(以及許多賽道美照),這時,我徹底迷上運動的感覺。興沖沖的報名跑班,同時著迷各式各樣的訓練方法,不斷嘗試高強度訓練,也規劃了接下來的賽事。

但,有一天我突然走不了路。

「怎麼可能!我要跑步耶!」當下這個想法太過強烈,淹沒了我。

我看了診、也上網查詢無數中英文資料、民眾衛教與醫學期刊,其中不乏關於馬拉松跑者受傷的期刊論文。門診過時醫師的診斷、檢驗檢查告訴我答案了、衛教文章也讓我了解到自己踏進的誤區、期刊論文更是精闢點出我的風險因子、受傷狀況、預後。但我不想接受這是運動傷害、一點也不想。

醫學思維上,症狀、病史,會一步步導向鑑別診斷(也就是可能的問題「們」),隨著蒐集到的資訊越來越豐富,鑑別診斷的排序會動態調整,判斷什麼情況「比較可能」、什麼情況「比較不可能」。但我無法克制自己,總是往枝微末節想去,不斷尋找證據來排除「那些排序比較後面的鑑別診斷」,因為我不想接受自己是一個運動傷害患者。

可想而知,受傷是不能跑步的,所以我必須找出新的樂子,同時內心又充滿了困惑與複雜的情緒。

「我為什麼會受傷呢?」

說來好笑,我決定找書來看(因此找到本書),給自己一點多巴胺,同時也試著解決心中的疑惑。沉浸式閱讀就像長跑,在時間的框架下,用單一一件事情來填滿,並且回來檢視會充滿成就感。看看閱讀書籍的厚度如同看看Garmin上紀錄的里程,是閱讀、運動後莫大的享受,成就就在那裡,我讀了這麼厚的書、我跑了這麼遠!

這本書告訴我……

1. 了解自己的最適合挑戰(Optimal challenge)

「最適合挑戰」(Optimal challenge),指的是說你給自己設定的目標要合理,這個目標不可以停留在舒適圈裡面,也不可以超過你的能力太遠,否則你可能有一兩次非常優異的表現,但就後繼無力了。

書中提到「最適合挑戰」的概念,徹底點醒了受傷的我。回過頭來檢視,即便有一點運動習慣,從不太跑步到13週密集自我訓練,體能基礎的評估、運動型態的改變、運動計畫是否合宜,都是我未曾考慮過的。著迷於「完成半馬」將帶來的成就感,我看得見「目標」卻看不見「自己」想復刻特定訓練計畫的成果,卻忘記每個人的起跑點都不一樣、最適合挑戰也有所不同

2. 跳出過勞倦怠的陷阱

回過頭來想想,迷上運動的那陣子,我著迷各式各樣的訓練方法、運動配件(包含服飾、運動鞋),除了工作以外,滿腦子都在研究、比較各家跑鞋的優缺點、瀏覽各式各樣評測、心得文。

我充滿了熱情,也無意識地累積疲憊,終於遭到反噬。

書中提到過勞倦怠很常出現在運動產業,並舉了過度訓練症候群(overtraining syndrome)說明。關於過度訓練症候群,UpToDate(實證醫學資料庫)上這樣描述:

Many athletes undertake high training volumes in a bid to enhance performance. The consequences of training at such high intensity and duration may include fatigue, illness, and injury. Incorporating appropriate rest and recovery (including sleep) into a training program is essential to ensure a balance between training and recovery and to minimize the potential negative effects of training.

許多運動員以大訓練量來提升運動表現,隨之而來可能有疲累、生病、受傷等情形,把休息、恢復、睡眠納入訓練計畫,對於訓練與修復的平衡、盡可能減低訓練可能帶來的傷害是必要的。

Overtraining syndrome (OTS) is a complex clinical disorder identified in the athletic population that represents a maladaptive response to training. While many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endurance sports, OTS has also been described in sports that rely on power and anaerobic performance. In addition, it is reasonable to assume that members of occupations requiring intensive physical training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biologic, psychologic, and social stressors (eg, firemen, police officers, military personnel) may suffer from OTS.

過度訓練症候群是一種複雜的臨床表現,可能意味著運動員對訓練適應不良,過去許多文獻專注於討論耐力型運動,但這樣的狀況,也可能發生在強調力量、無氧的運動型態。除此之外,進行高強度訓練時,若同時有生理、精神、社會上的壓力,也可能促成過度訓練症候群。

A term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OTS is “burnout.” While burnout may develop in athletes, it is also found in numerous occupations, including health care providers. OTS is thought to be the result of an imbalance between training and recovery, while burnout is secondary to mental overload.

提到過度訓練症候群,我們不得不想到「過勞」,過勞不只出現在運動員,也出現在各行各業的人們身上,包含健康照護者,過度訓練症候群是訓練與恢復的失衡,而過勞是心裡的過載

(比起翻譯,我更希望透過自己的話來聊聊這段很學術的引文)

從疲累到過度訓練之間,必然有過許多警訊,一天運動過後的疲累並不會馬上促成過度訓練症候群,但長期告訴自己「再撐一下」、忽略除了訓練以外,生活、飲食、恢復的重要性,就有可能累積出毛病。

我以為過勞、倦怠會以精神上的不堪負荷來表現,殊不知充滿熱情的心,住在滿載倦怠的身體裡,終究是傷

3. 壓力+休息=成長

運動訓練、工作、生活,我們都希望持續穩定地前行,對此,本書作者給了我們一條長盛不衰的公式

壓力+休息=成長。無論你追求的是哪方面的成長,這個公式都成立。

尤其是長跑,幾乎所有教練都會告訴我們週期化(periodization)訓練的重要性。「跑就對了?」,是,也不是。

我很喜歡書中以「壓力搭配休息的循環」闡釋週期化訓練的說法。

隨著時間的推移,那個循環如下所示: 找出你想鍛鍊的肌肉或能力。 對它施壓。 休息和恢復元氣,讓身體適應。 重複流程 — — 這次的施壓比上次的再強一點或再久一些。

「跑步課表就是這麼一回事、重訓菜單也是,或許我的整個生活都該是在這樣的邏輯下運作」,我告訴自己。

在壓力與休息之間無法拿捏平衡的人,要不是受傷,就是陷入倦怠、黯然退出(壓力太多,休息不足),或是流於自滿、停滯不前(壓力不夠,休息太多)。那些能夠拿捏平衡的人,才能成為常勝不墜的。

「壓力+休息=成長」除了是一條長盛不衰的公式以外,我也把它理解成「穩定、平衡」的元素。只有壓力沒有休息、只有休息沒有壓力,或許都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曾經或正在踏入的誤區。

從書本到生活

回顧自己閱讀《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的契機想來好笑,僅僅是讀完第一章,彷彿重新梳理過自己的想法,透過理解,重新檢視自己所走的路,是否一步一步邁向成長。


內容總結
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
5
/5
站在巨人上的肩膀閱讀,評字不敢當,用文字紀錄、連結所讀內容與生活感觸,每位讀者都是風,我們翻閱,然後在生活裡留下沙沙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