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第一次從「行銷人」轉職「業務員」,心裡會有一種錯覺:
「反正我懂市場、懂品牌、懂定位,應該不難吧?」
實際上戰場才發現那套思維到了業務線幾乎要整套打掉重練。
因為這裡比拼的不是「完美企劃」,而是看「誰先把錢放進口袋」。
如果你以前待在顧問公司、品牌端或是偏重策略的行銷部門,那過往的任務大多是在「營造價值感」。
你會談品牌形象、受眾輪廓、行銷漏斗、轉換率,思考的是長線、是格局。
但到了中小企業的業務現場,只有一句話:
這張單什麼時候簽?
這裡沒有高低之分,只是生態不同。
行銷玩佈局;業務玩速度。
行銷在鋪路;業務在收錢。
一邊是擬戰略、畫地圖;一邊是開戰線、要成果。
從「營造感覺」到「精準收割」
如果用一句話形容行銷跟業務的差別:
行銷是「讓人知道你有多好」。
業務是「讓他願意立刻買單」。
在行銷端,你會關注品牌知名度、活動成效、點擊率,那是一種「慢工出細活」的藝術。
但業務現場是「限時賽」,你必須在有限的名單裡,找出誰最有意願、誰最可能成交,
然後把時間、心力、策略等資源聚焦,集中火力轟炸。
換句話說:
從「普渡眾生」到「狙擊目標」。
這就是從行銷轉業務的思維鴻溝。
從啦啦隊到特種部隊:你要換掉的不只是語言,還有節奏
以前的你,習慣用品牌語氣說話:「我們的產品結合創新與品質,幫助企業更有效率地成長。」
但在業務現場,這句話幾乎是廢話。
客戶沒空聽你「形容」,他只想知道:
「你能幫我解決哪一個讓我頭痛的問題?」
「你怎麼讓我今天過得更輕鬆,明天不用焦慮?」
這裡的重點是:「一個痛點」。
不要五個、也不要十個。
挑那個「他最怕、最急、最願意花錢解決」的問題。
這時候你的角色已經不再是講故事的人,而是打擊痛點的人。
講到對方心坎裡的那一秒,他會自己開口:「這我需要,報價給我」。
看清市場:少看報告,多聽現場
很多剛轉業務的人會把行銷那套「分析報告」、「市場洞察」帶進來,但真實世界裡,中小企業老闆根本沒空看報告。
他們最關心三件事:
- 錢卡住沒?
- 效率有沒有起來?
- 找的人靠不靠譜?
這三個就是他們的「罩門」。
你只要能讓他覺得:「這人懂我現在卡在哪」,成交率就高。
行銷講故事;業務講實話。
我們比別家便宜一成
我們讓你少請一個人、效率快兩倍
這些話,在戰場上比任何文青話語都更有威力。
把 STP 變成你的「客戶雷達」
你以前學的 STP(區隔、目標、定位)在業務現場不是理論,而是雷達。
它幫你分辨「誰值得你花時間」。
行銷用 STP 畫市場,業務用 STP 選客戶。
舉個例子:
你在賣高價客製化的雲端人資系統。
行銷部會告訴你:「我們的目標是員工人數 50–200 人的科技製造業」。
但業務不能停在這裡。
業務要拿出名單、查人數、查狀況。
那些只有 20 人的公司、哪怕老闆再熱情,你也要冷靜判斷:
「這規模不夠、預算也不夠。」
接著,把真正符合條件的名單丟進 CRM。
用系統幫你打分數、排定優先次序。
分數高的優先聯繫、狀況穩定的優先拜訪。
STP 告訴你市場多大;CRM 告訴你哪個客戶會中。
一個是地圖,一個是雷達。
業務要靠這兩個工具,精準分配時間和注意力。
讓策略變現金,讓知識變武器
行銷,是戰略;
業務,是決戰。
如果你能從「做策略的人」變成「把策略變成鈔票的人」,那就代表你真正理解了市場運作的全貌。
這不只是身份轉換,而是思維改變。
你不再是提出報告的分析師,而是把分析當成「戰術武器」的人。
你在跑市場、談案子、被拒絕、再談,直到那張該死的合約敲下來。
這才是真正的「行銷與業務的融合」。
在這個階段,不需要再證明你懂行銷,而是讓所有人看到
你懂得「讓策略進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