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推動數位轉型,真的是感觸良多,特別是關於員工那邊,有時候真的覺得自己在「打空氣」!不過看了商周數位轉型是為了再造競爭力,不是為了導入科技工具報到中提到的振鋒企業林總經理分享的經驗,再加上自己這段時間的心得,真的發現數位轉型這條路,眉角還真不少!
老闆「玩真的」:轉型的第一步!
首先,我要說,我們老闆這次真的是百分之兩百的投入!他真的是每一個流程細節、每一張表單都親自去跟系統公司反覆討論、客製化,這點我超級有感!就像林總說的,老闆真的要「玩真的」,不是隨便說說而已。因為當老闆這麼認真在處理這些細節的時候,員工多少會感受到「喔,這次不是玩假的喔!」這對破除大家心裡的疑慮真的很重要。員工「觀望」很正常,但得想辦法讓他們動起來!
但話說回來,即使老闆很投入,員工那邊還是會出現「觀望」的狀況,這點跟我現在遇到的狀況完全一模一樣!我常覺得,上再多課都沒用,員工永遠都說「很忙」。真的要在旁邊盯著他練習,他們才會動起來,不然系統裝好了,沒人會用,那不就白搭了?
林總也提到,一開始推轉型,公司裡一定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不然光靠老闆自己很難。他會從外面找人進來,或是在內部找「種子球員」。我覺得我們這種「在旁邊盯著練」的做法,其實就是在製造一種「半強迫」的環境,讓他們慢慢習慣、慢慢變成一種**「習慣」**。
讓員工「有感」參與,建立「共情」最重要!
我發現,讓員工反覆練習、即時給予回饋,而且有不符合使用習慣的地方,我們馬上調整,這個動作真的超重要!這就是文章裡提到的「持續改善」和「消除浪費」的概念。當員工發現「咦?我說的意見,老闆真的有聽進去,而且系統也改了!」他們就會開始覺得這個系統是「為我好」、「幫我解決問題」的。這樣一來,員工對系統的**「共情」**就會慢慢建立起來,抗拒感自然會降低。
林總也說了,不要讓員工覺得系統是要來取代他們。而是要把那些重複、沒什麼價值的工作交給系統,讓員工去做更有意義的事。透過這種「共情」和不斷地練習,讓系統的操作變成一種日常,而不是額外的負擔,這樣才能比較**「無痛接軌」**。
短期沒效益別氣餒,長期來看「體質改善」才是王道!
最後,我要說,我完全贊同「數位轉型初期不會節省時間跟人力」這句話!這點真的會讓很多中小企業的老闆打退堂鼓,想說「啊,做了半天都沒用?」但林總也點出來了,像台積電那種規模推工業4.0都要三四十年,我們中小企業想兩三年就看到大爆發,根本不現實。
不過,就像我的心得說的,「但使用一段時間之後,隨著系統熟悉程度提高,業務量提高後,系統能幫忙的即時性與分析性特性就出來了,反而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平均收入與員工數的比值提高」。這就對了!數位轉型最核心的價值,其實是讓企業的**「體質」變好**,讓營運效率更高,甚至能夠**「預測績效」**。雖然一開始看不到立即的「省錢」或「省人」效果,但它會讓我們的數據更清晰、管理更精準。等到大家熟悉了、數據累積了,那個「無形的效益」就會慢慢浮現,而且會是讓企業更穩健、更有競爭力的關鍵!
總之,數位轉型真的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老闆要下定決心「玩真的」,員工也要想辦法讓他們參與進來、養成習慣,而且對初期效益要有耐心。這條路雖然不容易,但為了企業永續經營,真的得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