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說 MBTI 加上九型人格有沒有搞頭?
我最近很認真的做了一個對話實驗,把自己和兩個小孩的測驗結果丟給 ChatGPT,看它會怎麼「拼湊」我跟小孩之間的互動現場。
它給我的分析有時簡短、有時一針見血。
〝他對隊友很挑剔〞。
〝他樂於助人,卻常被嫌很雞婆〞。
〝她需要的不是妳幫她解決問題〞。
〝她容易陷入自我比較,情緒波動大〞。
看著那些句子,我邊笑邊愣——有些話說得未免太準, 但我也開始想,這些「標籤」到底代表什麼? 是答案,還是起點?
陳思宏的《我的第一本九型人格》其實就是一種起點指南。 作者本來在企業界做人資與管理,拿到美國九型人格講師資格後,投入九型在亞洲的推廣。 這本書算是入門,用簡單的方式幫你判斷自我屬性,並把九型拆成可理解的生活語言:每一型背後的核心動機、常見優缺點,還有和誰相處會摩擦、哪種互動可以擁有更好的關係。
讀完會有三個直觀的收穫:
1. 個性只是出場設定
就像MBTI 告訴你「你怎麼思考、怎麼決策」,九型則在問「你為什麼會這樣想、那樣做」。 兩者互補,但都只能算說明書,而非鑑定證明。
2. 缺點往往藏著功能
我兒子在專注時容易被外界吸走注意力,我曾為此苦惱。 但班導師一句話讓我領悟:他在專注同時還會察覺外界,也是一種敏銳,不會完全與世界脫節。他不是沒有注意力,而是需要練習將注意力轉回到原來的地方。 所謂缺點也可能成為有用的能力。
3. 理解是更實際的改變
女兒情緒起伏大,過去我拿理性去糾正,往往兩敗俱傷。 但當我學會先靜靜聽,一句「妳那時候一定很受傷吧」,她的姿態就放軟了。 理解,勝過一千句道理。
為什麼我覺得這些測驗還是有價值? 不是因為它們無可置疑,而是因為它們提供了一面鏡子——幫你看到行為背後的動機,讓你有機會重新選擇回應的方式。 當我們不再把個性當成藉口,也不把它當成牢籠,而是學著理解、練習收放,那些原本讓人頭疼的特質,就有機會被重新編碼,變成可以被善用的工具。
與其拼命追求別人眼中的完美個性,不如花一點時間問自己:這個特質,能在什麼時候發揮它的用處?什麼時候應該放下?
學會這種分辨,或許就能把「個性」變成自己的資產,而不是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