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獨語》(另一版)
沐雍熙坐在小客廳的沙發上,茶几上的筆電,顯示修改好的履歷已發布在人力網上,依舊沒有任何消息。於是仰頭,癱坐在沙發上閉目養神。
沐芳若悄無聲息地走來說,你知道為何十六家喜歡看一九七一年,由程明夷開啟的《總統有話要說》的節目嗎?因為那引人思考,不一定都是對的,但能參與其中——用現在的話來說,能避免越看變得越笨。她睜開一眼看著媽媽,隨即又閉上了。
沐芳若繼續說,十六家等中大型企業很愛用身心障礙者,不只在於能幫企業節稅,避免一直被越罰越高,還在於一些優惠與福利跟其他部分。而「其他」就比如程明夷在節目的其中一集,以當時的企業都想找對的人才,以至於在學歷上挑挑揀揀,造成就業的一些問題作為回應。程明夷先問說人才是先天造成的,還是後天能培養的?人才是哪些方面的,可以被稱為人才?人才是需要什麼樣的條件和什麼樣的能力或什麼樣的標準叫人才?企業一直鑽研並找到好的學歷等於好的人才、會多國語言的能力叫好的人才,但有沒有想過高學歷不等於好的人才亦不等於好的道德?企業一直鑽好學歷、好人才,有沒有想過把一些新人培養成不只是好人才,也能是亞洲頂尖的副總經理、歐亞地區的總裁?若人才是可以被培養的,還能培養成亞洲一流的企業家,那能力與才能是不是後天一點點累積、一點點磨練的?企業一直想找對的人才,可這標準跟條件,究竟是甚麼?有沒有哪家企業可以說明自己想找什麼樣的人才?企業找人才是想找員工,還是想培養成亞洲一流的企業家,讓大家都知道他是從哪家公司出來的,這家公司的制度、福利與文化可以媲美歐美幾大百年企業。
若企業能跳脫學歷的框架,往更長遠來看,找人才不只是培養能力,還能把人培養成亞洲一流的人物,這不是比只看學歷更好的事嗎?為何我們的企業無法培養出引領世界或影響世界的頂尖人才?這是社會、環境、文化與制度的問題,還是思維與政治形塑的原因之一?
她頓了頓又繼續引述說,很多人跟他(指程明夷)反應那些洛大的頂尖人才以前怎麼怎麼壞、如何如何泯滅人性,他則說二戰那些研發出毒氣、用活人做各種細菌實驗等頂尖科技的專家,不也是一流頂尖的人才嗎?人家為了研究或國家榮譽等觀念,會管做這件事有道德問題嘛——應該說這些頂尖一流的人才,知道他們在做的是有多麼不人道,可為了國家榮譽、民族優越等觀念,他們會說猶太人該死、雅利安人至上等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以致多殘忍的行為都是正義、正當的。這和洛大那些頂尖分子不正相似嗎?你們一直說他們多麼糟糕、多麼泯滅人性,可那些人也只是做出了自認為「對」的選擇,即便這個選擇是政治崇拜合理化的決定,是不道德的,他們還是能說服自己這是「正確」的,是實現領袖偉大復興的使命。這時候,你們怎麼說這些頂尖人才在道德上是對還是錯?這有很容易辨別嘛。
*
沐雍熙聽完媽媽引述的這一大段,感覺這一集的內容,對應的社會氛圍應該是在一九七四年之後。此外,也知道她是想安慰自己,但現在壓根不想管這件事!可仔細想了想,就問甚麼是人才?
沐芳若說,當時在節目的觀眾也有問一樣的問題,程明夷的回應是:「必須同時具備能力與道德的邊界,以及正向引導世界的價值影響力。」此外,在那集節目中,程明夷還問出當一個人或一群人被媒體、社會等層層包裝後,一時間名聲大噪,幾年後再看,突然驚覺:「喔,原來只是個紙娃娃!」那這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當一個社會、媒體和專家都出來背書,就像冷媒的問世,大家都追捧也都在用,但相隔二十幾年才出問題時,我們應該怎麼辨別與自保和自立——不輕易人云亦云、隨眾而舞的自我定力?何謂人才?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我們要怎麼在層層幻象中,不如政治機器般,輕易盲從隨起?
她聽完這一長串,瞬間頭暈腦脹的!但還是問:「晚上吃甚麼?」
沐芳若說四姨晚上會煮一鍋燉菜,冰箱的已經吃完了,所以她跟五妹去買白菜、洋蔥、高麗菜、花椰菜、番茄等蔬菜跟肉片、雞胸肉來燉煮。
「最近怎麼都煮我愛吃的?」
「難得這次你沒去打工,陪我們過暑假,當然得煮幾頓好吃的。」
她聽了面露幾分期待,以前吃燉菜都是雖有鹹味,整體味道卻是醇厚中,偏清淡,不是重口味。那時用大鍋子燉煮,裡面有白菜、馬鈴薯、白蘿蔔、花椰菜、洋蔥、茄子、絲瓜、豆腐、雞胸肉、切成小方塊的牛肉與羊肉,還有蔥、薑、蒜、醬油、八角、料酒、辣椒以及少許的豆瓣醬等調味。
有一次,父親(指苑澄遠)跟爸爸(指陸貞穆)都是一起去買食材,回來到廚房後,父親負責洗菜與切菜,爸爸負責起鍋爆香;接著一起加水與一些調味煮開後,改小火煮再加蔬菜與切丁的肉塊燉煮,邊上會再放一圈麵包並蓋上鍋蓋。
母親(指沐芳宜)曾說這是沐家的燉鍋菜,改放麵包而不是傳統的餅子、饅頭或煎燒子(油煎後,外面酥脆,內裡很棉密的偏扁型的圓麵餅或長麵餅,有時又叫煎燒子),是因為麵包外酥內軟,沾著燉鍋的湯汁也非常好吃。她說每家的燉鍋菜在調味、蔬菜和肉的種類都大同小異,少有幾家會有自己獨門的燉鍋菜,那種獨門燉鍋滋味更特別,但都能統一說聲:「好吃」!
沐芳若看她一臉期待的樣子,就說:「我們以前還吃過酒香味十足的燉鍋菜,那是祖父母的最愛,也是三位兄長的拿手菜之一。」
她聽了面露驚奇,從沒吃過有酒香的燉鍋菜。但沐芳若又說三位兄長去世後,她們也沒有問到那酒香味十足是怎麼做出來的,這門「曾經的味道」就失傳了!
其實,她們都不知道沐芳宜曾問過二哥芳序及三哥芳廷,並手抄了數十本食譜。只是事過境遷,恐怕沐芳宜都忘了曾經的手抄食譜放哪去了!
*
早年——大約一九一零到一九八零年之前,每家的燉鍋菜都是大同小異,少有獨門味道。縱使有獨門味道也是十六家或有錢人家,有請廚子等人手,或自己愛吃而研發,才有可能口味獨特。
一般人的燉鍋菜都配白飯、糙米飯或鹹粥,沒錢或窮苦人家的燉鍋菜,是在鍋子邊緣放一圈傳統的餅子、饅頭配菜吃;比較有錢或傳統的人家,燉鍋菜就配煎燒子或麵包,沾著湯汁或配菜跟肉塊吃。這個時期的十六家,即便已經不如往昔或已經家道中落的人家,雖然沒有以前的富足,也不能經常吃到麵包,但有時吃燉鍋菜在周圍放一圈麵包配菜或配肉吃,還是沒問題的。
沐芳宜、沐芳若對於兒時記憶最深的,便是和祖父母、四位兄姊一起吃酒香味十足、味道醇厚又配著一圈麵包的燉鍋菜。那時候,祖父母吃傳統的煎燒子,他們則吃麵包沾湯汁,配菜又配肉吃。當時的她們不會明白只有有錢人的燉鍋菜是配麵包或煎燒子,只認為麵包配菜跟肉很好吃!一直到高中各自去到同學家,才知道一般人的燉鍋菜是配白飯或鹹粥吃的。
那時的她們,才發現自己家好像跟別人家不太一樣,連燉鍋菜都吃不同味道的。不過環瀛國的飲食都是偏輕淡,味道不會太重、不會太甜、不會太鹹也不會很重口味,即便是味道醇厚的燉鍋菜,對十六家及有錢人家想做出甚麼獨門味道的燉鍋菜,也不是甚麼難事!(畢竟有請專門的廚師)
但在一九八零迄今,燉鍋菜的味道不只醇厚(實際偏清淡),更成了家家戶戶,不分貧富都能吃到的家常美食。而配白飯、配鹹粥、配餅子、配饅頭、配煎燒子還是配麵包,也只是多元選擇的問題,不再只是彰顯貧富的象徵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