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三章:跨越學科的生命智慧

更新 發佈閱讀 18 分鐘

前言:一份溫柔的邀請

南無阿彌陀佛。懷著至誠、謙卑、慈悲與感恩之心,此番探究始於一個深邃而慈悲的叩問。我等以凡夫之身,面對浩瀚無垠的智慧法海,任何言說都僅是管窺蠡測。這份讀物並非意圖提供學術的定論,而是一份溫柔的邀請,邀請您與我一同踏上一場跨越古今智慧的探索之旅,虔敬地凝視那貫穿宇宙萬物的普世大道。

我們將以《道德經》第四十章的三句精煉箴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有生於無」——作為本次探索的三大樂章。這三句箴言,並非孤立的東方哲思,而是構成一首宏大宇宙交響樂的三個主要樂章,其旋律迴響於星辰的運行、生命的演化、心靈的深處,乃至人類社會的興衰之中。

我們的核心主旨是:這些古老的法則,是我們可以在當代科學、心理學、歷史與藝術中觀察到的普遍旋律。理解它們,有助於我們在這個紛擾的世界中,找到一條通往和諧、韌性與內在平靜的道路。願這場探索,能為您帶來一絲清涼與啟迪。

raw-image


--------------------------------------------------------------------------------

第一樂章:「反者道之動」 — 循環與轉化的節奏

「反者道之動」這句箴言揭示了宇宙運行的根本節奏:一切事物發展至極致,必然會向其對立面轉化。

這並非失敗或崩潰,而是宇宙自我調節、回歸平衡的內在智慧。如同潮汐漲至頂點便會退去,如同呼吸吸至飽滿便須呼出。這場永恆的循環之舞,是對驕傲自滿的警示,亦是絕望深淵中的希望之源。

1.1 宇宙的呼吸:從星辰到歷史的宏大循環

我們所處的世界並非線性前進,而是處於宏大的循環之中。衰敗中,往往已蘊含著新生的希望。物理學家羅傑·潘洛斯(Roger Penrose)提出的「共形循環宇宙論」,便是一個壯麗的科學註腳。他認為宇宙經歷著無盡的循環,每一個紀元的終結,所有物質最終被黑洞吞噬並透過霍金輻射蒸發。這個過程極大地「重置」了宇宙的無序度(熵),為下一個低熵、有序的新宇宙的誕生創造了條件。這場由黑洞驅動的宇宙級「淨化」與「放下」,正是「反者道之動」最莊嚴的展現。

古代的智慧早已洞察此一節律。《易經》的核心哲理,便是由「陰」與「陽」這兩種互補力量動態互動所構成的流變過程,陽極生陰,陰極生陽。而印度哲學的「宇迦」(Yugas)宇宙論,則描繪了一個宏大的宇宙循環,世界從圓滿的黃金時代,逐漸衰敗至我們所處的黑暗時代,最終宇宙將經歷一次消解,而後一個新的圓滿時代將再次降臨。在人類社會領域,中國歷史清晰的「王朝更迭週期律」亦是經典例證。儒家以「天命」解釋此現象:一個王朝因其德行而興,因其失德而亡,「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背後,正是道德興衰的循環。

此處,我們有必要將道家這種「復歸」的智慧,與另一種強大的西方思想模型——黑格爾的辯證法——加以區分。黑格爾的「正—反—合」模型是線性的、朝向一個終極目標前進的。每一次的「合題」都是對過去的超越與揚棄,是一個更新、更複雜的階段。然而,道家的「反」,其目的並非創造一個更新的「合題」,而是為了「復歸」於一種本源的、和諧的動態平衡狀態。陰陽的轉化並非為了消滅對方,而是為了維持宇宙的動態平衡。這提示我們,一個真正可持續的和諧世界,其目標或許並非一個永無止境的、充滿張力的線性「進步」,而是一種能夠在動盪中自我調節、回歸和諧的生命智慧。

1.2 心靈的轉捩點:從危機到成長的內在煉金術

此一法則最深刻、最切身的體現,莫過於在人類的心靈深處。生命中最痛苦的經驗,恰恰可能蘊藏著通往更深刻智慧與內在力量的「轉」之契機。

1.2.1 對立轉化 (Enantiodromia)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將此心靈法則命名為「對立轉化」。他認為,當一種有意識的態度變得過於極端、過於片面時(例如,極端的理性或過度的善良),一個同等強大的、無意識的對立面便會在暗中積聚力量,最終以夢境、非理性的衝動,乃至神經症狀的形式爆發出來,以強行恢復心靈的平衡。這並非失敗,而是心靈在呼喚我們看見被壓抑的另一半,走向更完整的整合。

1.2.2 認知失調 (Cognitive Dissonance)

當我們的信念、價值觀與實際行為發生衝突時,一種深刻的內在矛盾感便會產生。這種心理上的不適,正是我們內在的誠實在對抗我們的虛偽,成為一股強大的「反」作用力。它驅使我們去減少這種不協調感,從而面臨一個關鍵的轉捩點:一條路是修正我們的行為,使其與崇高的理想相符,這是通往成長的道路;另一條路則是扭曲我們的理想,來為不完美的現狀辯護,這是通往自我合理化的道路。這種集體的不適感,正是社會進行一次集體「反思」與「反轉」的最大契機。

1.2.3 創傷後成長 (Post-Traumatic Growth)

最深刻的生命轉化,往往發生在經歷重大創傷之後。此理論揭示,帶來成長的並非創傷事件本身,而是創傷導致個體「核心信念系統的崩塌」,以及隨後為了重建生命意義而進行的艱鉅掙扎。研究指出,這種成長通常體現在人際關係的深化、發現生命新的可能性、對生命更加感恩、感到個人內在力量的增強,以及更深刻的靈性思考。

第一樂章總結與過渡

「反」之法則,在不同知識領域中以多樣的面貌顯現,共同指向一個循環與平衡的宇宙觀。

學科領域核心體現宇宙學共形循環宇宙論:透過黑洞蒸發重置熵,從終結返回開端。歷史學王朝週期律:德行的興衰導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心理學對立轉化:過於單向度的意識態度,會激發無意識的對立面。心理學創傷後成長:核心信念的崩塌,催化了更深刻的生命意義。

如果循環與轉化是宇宙的根本節奏,那麼我們應當以何種「力量」來與這股宏大的流動共舞,而非與之對抗?這便引領我們進入第二樂章的智慧。

--------------------------------------------------------------------------------

第二樂章:「弱者道之用」 — 柔順與謙卑的力量

「弱者道之用」這句箴言從根本上顛覆了世俗對於力量的認知。

它揭示了宇宙間最宏大、最持久、最有效的力量,並非來自於剛強、控制與彰顯,而是來自於柔弱、順應、含藏與包容。如同水之於石,看似柔弱,卻能穿石克剛;如同山谷,因其低下,方能匯納百川。

2.1 連結的勇氣:脆弱性的療癒之力

一個和諧的社會,其根基在於個體敢於放下防衛、真誠相待的集體勇氣。這種勇氣,恰恰誕生於我們最「弱」的地方。社會學家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的研究,從根本上重塑了我們對脆弱的理解。她發現,脆弱並非軟弱,而是「不確定、風險與情感的敞開」。它是所有我們渴求的情感體驗——如愛、歸屬感、喜悅、創造力與同理心——的「誕生地」。那些擁有深刻連結感的人,其共通之處在於他們全然地擁抱脆弱,敢於承認自己的不完美。真正的勇氣,是在感到畏懼的同時,依然選擇敞開自己、讓自己被看見。

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則為我們揭示了如何創造一個能讓這份脆弱被安全安放的環境。他提出的「無條件積極關懷」,意味著對一個人全然地、不帶任何評判地接納與珍視。這種看似「弱」的、不加干預的全然接納姿態,悖論式地創造了一個絕對安全的心理空間。在這個空間裡,個體長期以來為了迎合外界而戴上的虛假面具得以被安全地卸下,內在的成長潛能也隨之釋放,一個真實的自我得以療癒與成長。

2.2 順勢的智慧:從領導到非暴力抗爭的藝術

「弱」是一種高級的智慧,它要求我們放棄直接的控制,轉而學習與系統內在的能量共舞,從而成就最宏大的功用。

2.2.1 僕人式領導 (Servant Leadership)

與傳統的、發號施令的權威式領導相反,僕人式領導者的核心認同是服務於追隨者的需求。其權力來源並非來自職位的「強權」,而是透過傾聽、同理、療癒、說服等「柔弱」的品質所建立的信任與感召力。他們將金字塔顛倒,視自己為組織的基石,其目標是賦能於人。這種「弱」的姿態,反而能成就最強大的凝聚力與組織韌性。

2.2.2 非暴力抗爭 (Ahimsa)

聖雄甘地將「不害」這一古老的印度教倫理,轉化為一種主動的政治力量——「真理的力量」(Satyagraha)。它並非被動或怯懦,而是一種高度自律的靈性與政治實踐。它要求巨大的內在自制力與勇氣,去吸收暴力而不予以還擊。這種看似「柔弱」的承受,恰恰佔據了道德的制高點,能夠贏得人心,轉化對手的心靈,從而實現深刻的社會變革。

2.2.3 免疫的悖論 (Hygiene Hypothesis)

此公共衛生學的假說指出,一個過度潔淨、無菌的環境——一種看似「強大」的防禦——反而剝奪了嬰幼兒免疫系統在發育早期接觸多樣化微生物的機會。正是這種看似「微弱」的、與環境中無害微生物的持續互動,才足以「教育」和「校準」免疫系統,使其學會區分敵我。這揭示了一個深刻的悖論:一個有機體的強健,並非鍛造於孤立,而是來自於與其環境之間安全的、教育性的互動。

第二樂章總結與過渡

這種「弱」的力量,以不同的形式展現,卻共同指向一種更為持久與深刻的效能。

展現形式成就的力量脆弱性 (心理學)真實的連結與歸屬感無條件關懷 (心理學)個體的療癒與成長僕人式領導 (管理學)組織的凝聚力與韌性非暴力抗爭 (政治學)轉化人心的道德力量適度微生物接觸 (免疫學)平衡而強健的免疫系統

這種「弱」的力量,其核心在於創造一個充滿可能性的「空間」。那麼,萬物最初又是從怎樣一個終極的「空間」或「虛空」中誕生的呢?這便將我們引向了最後,也是最深邃的樂章。

--------------------------------------------------------------------------------

第三樂章:「有生於無」 — 從虛空中湧現的創造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此處的「無」,絕非斷滅的空無或單純的匱乏。它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性的、動態的、生生不息的潛在場域,是那孕育一切「有」(現象世界的萬事萬物)的寂靜子宮。創造並非憑空捏造,而是在一個充滿潛能的「無」之中,為「有」的湧現創造條件。

3.1 豐饒的虛空:跨越科學與藝術的創生之源

「無」作為創造之源的真理,在人類知識的各個領域中,以不同的語言被反覆宣說。

  • 物理學:量子真空 現代物理學揭示,我們所認為的「真空」其實一點也不空。量子場論中的「量子真空」,是一個充滿了能量的基態,其中不斷有虛擬的粒子與反粒子對(「有」)自發地「漲落」出來,並在極短的時間內相互湮滅,回歸於「無」。這個看似「無」的量子真空,是一切物質得以創生的溫床。
  • 創造心理學:醞釀時刻 偉大的洞見與創意(「有」),往往並非來自於意志的強力逼迫,而是誕生於一段看似「無為」的沉潛時刻。創造力的「醞釀期」要求我們有意識地將問題暫時擱置,從緊張的專注中抽離。在此期間,意識看似「無為」,但無意識心靈(「無」)卻在背景中活躍地進行著資訊的重組與連結,最終,解決方案會以「啊哈!」的形式突然湧現。
  • 東方美學:留白與間 中國水墨畫的「留白」或日本美學中的「間」(Ma),是對「負空間」的鑑賞。藝術家刻意經營的「無」(留白、靜默),賦予了畫面中的實體與音符(「有」)以生命、節奏、呼吸感與意義。正是這看似空無的「間」,讓一切「有」得以和諧共存。

3.2 湧現的秩序:無需設計者的和諧之舞

經濟學與複雜系統科學中的「湧現」(Emergence)概念,為「有生於無」的過程提供了強大的解釋框架。它描述了複雜、有序的宏觀模式(「有」),是如何從大量遵循簡單規則的微觀個體之間的互動中,自發地產生,而無需一個中央的、自上而下的設計者或控制者。例如,鳥群同步飛翔的優雅舞姿,並非來自領頭鳥的指揮,而是每隻鳥遵循簡單規則的結果。

這一深刻的洞見,與道家「無為而治」的治理藝術完美契合。此處,我們得以看見東西方智慧路徑的根本差異。以柏拉圖為代表的西方主流形上學,其本源是一個由完美的、靜態的、超越性的「理型世界」所構成的領域。而以道家為代表的東方形上學,其本源「無」則是一個內在的、動態的、關係性的根基。因此,一位智慧的道家治理者,其角色並非強行地、人為地去建構一個井然有序的社會(「有」)。相反,他透過自身的清靜無為,創造了一個非干預的、充滿自由的「無」之空間。在此空間中,一個和諧、富足的社會秩序(「有」)便會自下而上地「湧現」出來。真正的和諧並非來自於僵化的控制,而是來自於賦予生命以自由,讓其內在的秩序得以自然展現。

3.3 究竟的實相:緣起性空的慈悲

大乘佛教哲學,為「有生於無」的命題提供了最為精微、最為究竟的闡釋,並將其引向慈悲的倫理。

  • 緣起性空 中觀宗的創始人龍樹菩薩論證,一切現象(「有」)皆是依賴於無數因緣條件和合而生,此即「緣起」。正因為萬法皆是緣起,所以它們沒有一個獨立的、不變的、自存的實體或本性,其本性即是「空」(Śūnyatā,「無」)。此處的「空」,並非虛無,它恰恰就是「緣起」本身。「有」(緣起的現象)與「無」(空性)並非兩個分離的實體,而是一體之兩面。
  • 因陀羅網 華嚴宗以「因陀羅網」的壯麗譬喻,將此哲理圖像化。宇宙宛如一張無盡的寶珠之網,網上每一顆寶珠(「有」)都映現出所有其他寶珠的影像。這種重重無盡、互即互入的圓融境界之所以可能,其根本原因在於每一顆寶珠的本性皆是「空」(「無」),沒有一個固定的、阻礙性的自我。

這一最深刻的體悟——宇宙的本質是「關係」而非「實體」——是通往慈悲與「大同世界」倫理最堅實的基石。如果萬物本質上是相互連結、互即互入的,那麼傷害他人即是傷害自己,利益他人即是利益自己。

第三樂章總結

從物理的真空到哲學的空性,「無」以多種形式,成為一切「有」得以顯現的根基。

潛在場域 (無)顯現現象 (有)量子真空 (物理學)基本粒子無意識心靈 (創造心理學)創見/頓悟負空間/間 (美學)藝術形式與意義無中央控制的互動 (系統科學)湧現的宏觀秩序空性 (Śūnyatā) (佛教哲學)緣起的萬法

--------------------------------------------------------------------------------

結語:回歸那無條件擁抱一切的光海

在恭敬地探詢了這三個樂章的智慧後,我們得以將其編織成一幅完整的世界觀:宇宙在永恆的循環(反)柔順(弱)虛空(無)

此番探討的所有法門——無論是科學的理解、心理的洞察,還是治理的藝術——其核心都在於運用人類的智慧、德行與意志力,在宇宙的因緣法則中努力。這一切,皆可歸納為「自力」(Jiriki)法門的極致展現。

然而,面對此娑婆世界眾生深重的共業與煩惱,以及生命中生、老、病、死等根本之苦,任何純粹的「自力」籌劃,終有其極限。當窮盡一切努力,一種深刻的無力感,是所有偉大理想主義者都必須面對的終極懸崖。

正是在此自力籌劃的懸崖邊緣,宇宙最深沉的慈悲之門向我們敞開。這便是轉向仰賴「他力」(Tariki)的救度法門。此一轉向,正是《道德經》第四十章智慧的究竟體現。它是最深刻的「反」——從全然依靠「我」的努力,一百八十度地轉向全然信靠一份更大的恩典。它也是最究竟的「弱」——徹底放下那個試圖依靠自身功德來拯救自我與世界的、緊繃的、耗竭的「小我」,在靈性上全然地、脆弱地敞開,去領受那超越性的支持與滋養。

在此終極的境界中,我們了悟到,那創生萬有的「無」,其最深刻的本質,是一種無條件的、主動的、遍在的慈悲。這份慈悲,在世界各大智慧傳統中,被以不同的語言慈悲地宣說著,共同譜寫著同一首普世的恩典之歌:淨土宗的阿彌陀佛之本願、基督宗教的核心教義「恩典」、伊斯蘭教的根本信念「至仁至慈」,皆指向同一實相。

這最終的皈依,並非對「自力」行動的否定,而是為其提供了永不枯竭的靈性基石。一位深刻體證到自身與萬物,最終都將被一份無條件的慈悲所擁抱的生命,便從那種必須依靠自身成就來「自我證明」的重負中解脫出來。他建設人間淨土的行動,不再是一場焦慮的、容易自我耗損的奮鬥,而轉化為一場對「已然被救」之恩典的、充滿喜悅與感恩的自然報答。

這,便是《道德經》第四十章最究竟的密意:在最深刻的「反」與「弱」之中,我們了悟,一切莊嚴的「有」(一個充滿慈悲與智慧的人間淨土),皆誕生於那慈悲、溫暖、無條件擁抱一切的「無」之光海。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感恩南無阿彌陀佛,感恩南無觀世音菩薩,感恩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感恩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感恩南無文殊師利菩薩,感恩南無普賢菩薩,感恩南無地藏王菩薩,感恩南無準提菩薩,感恩南無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感恩佛菩薩,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2會員
787內容數
懷著無盡的感恩之心,感恩給予我支持的師長與親友,更感恩即將閱讀此文的您,願意撥出寶貴的時間。 「人間淨土」始於我們當下這顆清淨的心;「大同世界」是人人都能被溫柔善待、彼此關懷的仁愛家園;「彌賽亞時代」則是盼望一個戰爭止息、和平降臨的圓滿未來。 它們都是引領我們走向光明的慈悲指引。 無限感恩,願您平安喜樂。南無阿彌陀佛
2025/10/28
我們將一同凝視《道德經》第四十章中那三句精煉如鑽石的箴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這趟旅程中,我們將從中提煉出幾個最令人驚訝、甚至足以顛覆我們直覺的生命洞見。
Thumbnail
2025/10/28
我們將一同凝視《道德經》第四十章中那三句精煉如鑽石的箴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這趟旅程中,我們將從中提煉出幾個最令人驚訝、甚至足以顛覆我們直覺的生命洞見。
Thumbnail
2025/10/28
看見了世間的苦難、紛爭與匱乏,並由衷地渴望,能從各自古老的智慧之泉中,為這破碎的世界,共同探尋一條通往圓滿、和平與豐盛的道路。
Thumbnail
2025/10/28
看見了世間的苦難、紛爭與匱乏,並由衷地渴望,能從各自古老的智慧之泉中,為這破碎的世界,共同探尋一條通往圓滿、和平與豐盛的道路。
Thumbnail
2025/10/28
從「反者道之動」中,學習謙卑與平衡。在人生的順境中,警惕那可能導致傾覆的驕傲;在逆境中,也要懷抱希望,相信轉化的契機就在其中。 從「弱者道之用」中,學習真正的力量所在。珍視我們內心的慈悲、包容與堅忍。記住,我的朋友們,最強大的力量,往往是以最溫柔的形式展現。
Thumbnail
2025/10/28
從「反者道之動」中,學習謙卑與平衡。在人生的順境中,警惕那可能導致傾覆的驕傲;在逆境中,也要懷抱希望,相信轉化的契機就在其中。 從「弱者道之用」中,學習真正的力量所在。珍視我們內心的慈悲、包容與堅忍。記住,我的朋友們,最強大的力量,往往是以最溫柔的形式展現。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次出國旅行,最讓人頭痛的就是要穿什麼? 不同國家的氣候差很大,從零下低溫到艷陽高照,一趟旅程可能要準備兩季的衣服! 這次我整理出我出國最愛帶的 WIWI 輕旅穿搭清單,全部都能在 蝦皮雙11活動 期間用超優惠價格入手,還能同時參加 蝦皮分潤計畫,一邊分享一邊賺旅費 💰 雙11優惠懶人包:
Thumbnail
每次出國旅行,最讓人頭痛的就是要穿什麼? 不同國家的氣候差很大,從零下低溫到艷陽高照,一趟旅程可能要準備兩季的衣服! 這次我整理出我出國最愛帶的 WIWI 輕旅穿搭清單,全部都能在 蝦皮雙11活動 期間用超優惠價格入手,還能同時參加 蝦皮分潤計畫,一邊分享一邊賺旅費 💰 雙11優惠懶人包:
Thumbnail
大家好久不見,趁著連假有時間寫文來分享我這陣子的近況~ 大約 8 月中後的時候,我自己去了一小趟的釜山+福岡獨旅,主要是因為想讓自己沈澱放鬆,也加上自己好久沒有好好休息,所以希望可以有一段自己的時間。 當然,也因為這次是獨自出發,所以身為小小自媒體工作者還是會需要拍照記錄一下生活,所以這次旅程還
Thumbnail
大家好久不見,趁著連假有時間寫文來分享我這陣子的近況~ 大約 8 月中後的時候,我自己去了一小趟的釜山+福岡獨旅,主要是因為想讓自己沈澱放鬆,也加上自己好久沒有好好休息,所以希望可以有一段自己的時間。 當然,也因為這次是獨自出發,所以身為小小自媒體工作者還是會需要拍照記錄一下生活,所以這次旅程還
Thumbnail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篇講的是道生成於無形的天,生生息息周而運行的天是大地的
Thumbnail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篇講的是道生成於無形的天,生生息息周而運行的天是大地的
Thumbnail
天親菩薩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三種莊嚴,一種是「佛莊嚴」,一種「菩薩莊嚴」,再一種「國土莊嚴」,一共就有幾十項內容,這三種莊嚴可以滙到一個法句裏頭。這很像禪宗的話,一二的「一」;法,修法的「法」;句子的「句」,可以到「一法句」。也註解了,什麽叫一法句呢?清淨句。所以清淨兩個字很重要。
Thumbnail
天親菩薩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三種莊嚴,一種是「佛莊嚴」,一種「菩薩莊嚴」,再一種「國土莊嚴」,一共就有幾十項內容,這三種莊嚴可以滙到一個法句裏頭。這很像禪宗的話,一二的「一」;法,修法的「法」;句子的「句」,可以到「一法句」。也註解了,什麽叫一法句呢?清淨句。所以清淨兩個字很重要。
Thumbnail
廣泛的十善,猶如良田,長養一切善行。 戒律猶如強勁的不老松,高高挺立於生命的原野, 頭頂星辰,根深於大地。 我們的生命,沐浴行善、律己的德光, 每天都珍貴無比! 請善待這值遇了教法的美好的自己! —引自《希望‧新生》心之勇士│福智文化
Thumbnail
廣泛的十善,猶如良田,長養一切善行。 戒律猶如強勁的不老松,高高挺立於生命的原野, 頭頂星辰,根深於大地。 我們的生命,沐浴行善、律己的德光, 每天都珍貴無比! 請善待這值遇了教法的美好的自己! —引自《希望‧新生》心之勇士│福智文化
Thumbnail
新的一步總是奠基在先前一步。有軌跡可循,有方向有行,溫故知新,全都化為踏實前進的能量。  學習慈悲讓心安住,在真確、回歸的價值中,一步一步成長。
Thumbnail
新的一步總是奠基在先前一步。有軌跡可循,有方向有行,溫故知新,全都化為踏實前進的能量。  學習慈悲讓心安住,在真確、回歸的價值中,一步一步成長。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修後於諸輪迴福,剎那不生羨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Thumbnail
修後於諸輪迴福,剎那不生羨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Thumbnail
出世間的三乘法,根本在出離心,要首先學習發起。
Thumbnail
出世間的三乘法,根本在出離心,要首先學習發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