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關鍵評論 】〈歐戰勝利80週年前夕,朱立倫譴責賴清德如希特勒獨裁,德國在台協會:「不適當且欠缺歷史敏感度」〉
幾個月前,關鍵評論的文章〈歐戰勝利80週年前夕,朱立倫譴責賴清德如希特勒獨裁,德國在台協會:「不適當且欠缺歷史敏感度」〉中提到,朱立倫將賴清德比作希特勒,看似強烈批判,實際上卻造成「極權」概念的泛化與貶值。
這種不精確的類比,將施政爭議與極權統治畫上等號,忽視了極權真正的殘酷性,如種族屠殺、言論封鎖、大規模監控等。
民眾可能因此誤以為任何強勢領導或政策爭議都是「納粹」,而真正的極權暴力卻被模糊。
當政治語言淪為情緒化指控,反而削弱了理性批判空間,無助於民主社會的公共討論。
台灣的華語教會在歷史記憶上,其實也存在淡化或扭曲極權記憶的問題。
轉型正義議題在社會上逐漸升溫,但華語教會多數保持沉默,甚至批評推動轉型正義的行動為「挑起對立」。
即便在少數有反省意圖的教會中,仍可見將歷史問題合理化的傾向,認為那是時代背景下的「不得已」,無須深究,或是強調「福音不問政治」,以屬靈追求掩蓋社會責任。
教會應該誠實面對歷史,正視自己在威權時期的立場,避免用「反共愛國」來合理化當年對威權的支持。
我們需要由宗派或教會聯盟針對過去與威權合作的歷史,發表悔改與反省的公開歷史聲明。
並重新詮釋「順服」的神學,從強調個人順服轉向對不義體制的批判。
質疑那種「確定性」的順服教導,接納歷史的不穩定性,承認信仰有時需要「反叛不公」。
作為承載信仰與倫理價值的社群,教會在面對政治批判時,應謹慎處理語言的力度與準確性,不以「極權」或「納粹」等詞過度放大社會現象,尊重歷史的沉重性。
教會內也可以推廣對極權歷史的深入理解,避免以簡單標籤取代具體分析,幫助信徒辨別政治言論中的「類比謬誤」,避免陷入情緒操控。
如果你的教會在威權時代保持沉默或選邊站,你覺得信徒今天有責任去理解和反省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