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裡的單身者:被神化婚姻下的「異常」標籤與被忽略的召命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教會本該是世界上最能接納單身者的群體——畢竟,耶穌與保羅都是單身者。

保羅甚至明白指出,為了專心事奉上帝,單身是一種值得尊重的選擇(林前7章)。 然而,在許多教會裡,單身者卻常被以憐憫或勸導的語氣看待,彷彿他們只是「尚未完成」的信徒。 婚姻被過度神聖化,單身則被默默標上「異常」的標籤。

這是一種深層的文化偏見,也是一種神學上的錯誤。


在現代台灣教會和華人教會中,信仰生活往往被包裹在家庭倫理裡。

講道提到「基督與教會」的關係時,總是轉向「夫妻之道」; 小組聚會以「家庭」為單位; 母親節、父親節、婚禮感恩禮拜輪番上演, 而單身者,只能在「青年團契」裡暫時被容納——彷彿他們的信仰狀態只是「過渡期」。

這樣的文化其實源於一種潛在神學假設:

上帝造人是為了婚姻與家庭,因此婚姻是信仰成熟的象徵。 但這種論述忽略了聖經中另一種深刻的召命—— 那就是為了上帝的國,選擇以單身的方式活出愛與忠誠。 耶穌並沒有娶妻,保羅也沒有建立家庭, 但他們的生命比任何婚姻更完整,因為他們的愛並不受制度的界線限制。


然而單身不該被視為「缺乏」,它讓人更直接地面對「與上帝獨處」的現實, 也更清楚揭露信仰群體對「正常性」的偏執。

在後現代的視角下,婚姻與單身都只是眾多生活樣態之一,

沒有哪一種更「符合神的心意」。 若教會仍執著於以婚姻定義成熟、穩定、蒙福, 那麼它其實已將上帝的恩典框限在社會制度裡。 信仰不再是對超越者的開放,而是對「家庭秩序」的服從。

換言之,當教會高舉婚姻為信仰的完成式,它就失去了看見「未完成」的恩典—— 那些仍在尋找、仍在獨行、仍在等待的生命, 其實更貼近信仰的本質:信,就是尚未看見。


單身者在教會中,往往扮演了無意識的先知角色。

他們的存在挑戰了教會對「幸福」與「完整」的想像, 讓我們不得不問:若一個人沒有伴侶、沒有家庭,他是否仍能被稱為「有福」?

耶穌在山上教訓人時說:「哀慟的人有福了、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

他從未說:「結了婚的人有福了。」 教會若真要效法基督,就該學習如何讚美那些「未被社會祝福的生命」—— 不論是單身者、離婚者、獨居者、未婚懷孕者, 他們都揭示了一個深刻的真理: 上帝的愛不是靠制度分配的,而是臨在於一切邊緣的地方。


或許,我們該重新定義「屬靈的家庭」這個詞。

它不應指一群有配偶、有子女的人聚在一起; 而是一群彼此以愛相連的人,不論他們的婚姻狀態如何。 正如初代教會那樣,彼此稱為兄弟姊妹, 他們的連結不是血緣,而是恩典。

教會若真要反映上帝的國度,就該讓「單身」不再是例外,而是被尊重的召命之一。 因為在那國度裡, 「人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樣」(太22:30)。


單身不是缺陷,也不是過渡期;它是一種完整的生命形式,一種可被上帝使用的召命。 若教會繼續以婚姻作為信仰的標準, 那麼它所崇拜的,就不再是上帝,而是「家庭秩序」本身。

也許,真正屬靈的教會,不是充滿幸福的夫妻與家庭,而是能讓單身者也感到被愛、被理解、被祝福的地方。 這樣的教會,才真正明白: 愛,不需要兩個人才能成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神學,不確定式
3會員
23內容數
「如果信仰必須確定,那麼信心又從何而來?」 神學不確定式,邀請你一起懷疑、一起相信、一起失敗。
神學,不確定式的其他內容
2025/10/20
保守派常聲稱在多元文化中被邊緣化,但真正的危機不是生存,而是失去說服力。多元文化並非壓迫,而是讓各種信念公平競爭的場域。當制度性權力鬆動、世代經驗分歧,保守派若仍依賴「傳統就是對的」的論述,就難以影響下一代。真正的挑戰,是學會在對話中見證信仰,而非以壟斷維護權威。
Thumbnail
2025/10/20
保守派常聲稱在多元文化中被邊緣化,但真正的危機不是生存,而是失去說服力。多元文化並非壓迫,而是讓各種信念公平競爭的場域。當制度性權力鬆動、世代經驗分歧,保守派若仍依賴「傳統就是對的」的論述,就難以影響下一代。真正的挑戰,是學會在對話中見證信仰,而非以壟斷維護權威。
Thumbnail
2025/10/16
我們習慣把「鹽」理解為「影響力」:馬太福音說「你們是世上的鹽」,所以鹽應該有味道,能調和世界、發揮功用。 但路加福音卻給了另一種解讀的可能性。 路加福音14章25-35節說: 有一大群人和耶穌同行。他轉過來對他們說: 「無論什麼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姊妹,
Thumbnail
2025/10/16
我們習慣把「鹽」理解為「影響力」:馬太福音說「你們是世上的鹽」,所以鹽應該有味道,能調和世界、發揮功用。 但路加福音卻給了另一種解讀的可能性。 路加福音14章25-35節說: 有一大群人和耶穌同行。他轉過來對他們說: 「無論什麼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姊妹,
Thumbnail
2025/10/15
教會的關門,往往被解讀為上帝撤回憐憫,或信徒失敗的象徵。然而,也許那正是一場更深的釋放:上帝讓我們從制度與形式的執著中出來,重新辨識祂今日開啟的新門。這篇文章以信仰的誠實與溫柔的懷疑,探問教會結束的意義——那是否也是上帝以另一種方式施行憐憫的開始。
Thumbnail
2025/10/15
教會的關門,往往被解讀為上帝撤回憐憫,或信徒失敗的象徵。然而,也許那正是一場更深的釋放:上帝讓我們從制度與形式的執著中出來,重新辨識祂今日開啟的新門。這篇文章以信仰的誠實與溫柔的懷疑,探問教會結束的意義——那是否也是上帝以另一種方式施行憐憫的開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身為新手媽媽,育兒生活讓你無法逛街?別擔心!本文精選多款網購必備母嬰用品,包含寶寶粥、尿布、玩具、童書、衣物和育成椅,並分享實用的省錢購物技巧,讓你輕鬆購得好物,享受聰明網購樂趣。另有蝦皮雙11購物節與分潤計畫介紹,幫助你省荷包,開創斜槓收入。
Thumbnail
身為新手媽媽,育兒生活讓你無法逛街?別擔心!本文精選多款網購必備母嬰用品,包含寶寶粥、尿布、玩具、童書、衣物和育成椅,並分享實用的省錢購物技巧,讓你輕鬆購得好物,享受聰明網購樂趣。另有蝦皮雙11購物節與分潤計畫介紹,幫助你省荷包,開創斜槓收入。
Thumbnail
雖然我很早就覺得怪怪的,也寫過很多文章,但能看見有神學家認真整理出論述來,真的很佩服。 我指的是「順服」這件事。 是這樣的,教會很強調順服,而聖經裡的確也多次提到順服。 但順服到底是什麼意思?順服的對象是誰? 任何基督徒都會告訴你,順服對象是上帝,這沒問題,但其實問題超大,因為順服上帝又是什
Thumbnail
雖然我很早就覺得怪怪的,也寫過很多文章,但能看見有神學家認真整理出論述來,真的很佩服。 我指的是「順服」這件事。 是這樣的,教會很強調順服,而聖經裡的確也多次提到順服。 但順服到底是什麼意思?順服的對象是誰? 任何基督徒都會告訴你,順服對象是上帝,這沒問題,但其實問題超大,因為順服上帝又是什
Thumbnail
感謝上帝感動很多人在青鳥行動中開始認識教會,但如果有人最近開始對教會感到興趣,還是提醒一下,因為那會是文化衝擊,你打算進去一個其實你並不熟悉的文化圈裡面,而且跟台灣傳統文化有段差距的圈子,所以請不要有太多浪漫的想法,更不要一時衝動就說要受洗(雖然有些教會會說這叫聖靈的感動,但我還是提醒一下,聖經裡提
Thumbnail
感謝上帝感動很多人在青鳥行動中開始認識教會,但如果有人最近開始對教會感到興趣,還是提醒一下,因為那會是文化衝擊,你打算進去一個其實你並不熟悉的文化圈裡面,而且跟台灣傳統文化有段差距的圈子,所以請不要有太多浪漫的想法,更不要一時衝動就說要受洗(雖然有些教會會說這叫聖靈的感動,但我還是提醒一下,聖經裡提
Thumbnail
早期教會各有不同神學觀念,這一點現代也一樣,而你要能說服人家信你,以現在來說,其中一種方式就是用漂亮的教會、流行音樂、免費咖啡之類有的沒的。 你說講道理?不,坦白說就是算是初代教會也不是這樣,那是一些教父在意的,民眾有飯吃就好,現在的話大家都有飯吃,所以有些改走享樂主意罷了。 其實這也是羅馬政府
Thumbnail
早期教會各有不同神學觀念,這一點現代也一樣,而你要能說服人家信你,以現在來說,其中一種方式就是用漂亮的教會、流行音樂、免費咖啡之類有的沒的。 你說講道理?不,坦白說就是算是初代教會也不是這樣,那是一些教父在意的,民眾有飯吃就好,現在的話大家都有飯吃,所以有些改走享樂主意罷了。 其實這也是羅馬政府
Thumbnail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Thumbnail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Thumbnail
一個人可以很像基督徒,卻不是基督徒。 上教會不會使你成為基督徒。給奉獻、服事、在台上唱歌彈琴也不會。只要這個人的身分不是神的子民,任何行為都無法替自己爭取到這個身分。 如何成為神的子民(兒女)? 你若口裏認耶穌為主,心裏信上帝叫他從死裏復活,就必得救。—羅馬書‬ ‭10:9‬
Thumbnail
一個人可以很像基督徒,卻不是基督徒。 上教會不會使你成為基督徒。給奉獻、服事、在台上唱歌彈琴也不會。只要這個人的身分不是神的子民,任何行為都無法替自己爭取到這個身分。 如何成為神的子民(兒女)? 你若口裏認耶穌為主,心裏信上帝叫他從死裏復活,就必得救。—羅馬書‬ ‭10:9‬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的尋找和回歸之路。從童年時對教會的記憶,到後來對信仰的疑問和迷惘,最後透過一位牧師的引導重新認識了基督,找到真正的信仰。文章中深刻訴說了作者的內心轉變和重生,是一篇充滿感動和啟發的見證故事。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的尋找和回歸之路。從童年時對教會的記憶,到後來對信仰的疑問和迷惘,最後透過一位牧師的引導重新認識了基督,找到真正的信仰。文章中深刻訴說了作者的內心轉變和重生,是一篇充滿感動和啟發的見證故事。
Thumbnail
布仁南.曼寧(Brennan Manning):「信仰其實不是我們所信的總和,亦非說話或思考方式;信仰是一種生活方式,僅能透過生活的實踐,將它表達出來。」(《有身體的教會:在疏離的數位時代擁抱群體生活》,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布仁南.曼寧(Brennan Manning):「信仰其實不是我們所信的總和,亦非說話或思考方式;信仰是一種生活方式,僅能透過生活的實踐,將它表達出來。」(《有身體的教會:在疏離的數位時代擁抱群體生活》,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博客來電子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