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不是AI取代人,而是人能否學會與AI共榮
我常被問到:「陳老師,AI發展這麼快,我們還學得來嗎?」
這問題背後,其實藏著台灣產業的一種焦慮——不是怕AI太強,而是怕自己來不及。
根據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與多份產業報告顯示,台灣企業在AI導入的整體成熟度仍偏低,AI化指數僅約三成多。七成企業仍停留在「知道AI」卻尚未「用AI」的階段。這正是近年政府在推動「AI應用規劃師」與「雙軸轉型(數位 × 淨零)」過程中,個人最深的體會:技術不是瓶頸,思維才是關鍵。
一、AI不是風口,而是治理——從工具導入到制度革新
我觀察到,許多企業仍把AI當成「會自動幫我省時間」的工具,期待買一套系統、上幾堂課就能立竿見影。
然而,真正能成功落地的企業,反而都具備三個共同特徵:
第一,領導層親自主導AI策略,把AI視為治理責任,不是部門專案;
第二,建立數據治理基礎,重視資料品質、隱私、與整合機制;
第三,從風險思維出發,先補上「制度債」再談創新。
AI轉型的核心,不在於你能導入多少模型,而在於你是否能掌握這些模型背後的風險、倫理與效益。
例如ISO/IEC 42001:2023與NIST AI RMF這兩項國際標準,已被許多企業納入治理基準,用以確保AI應用的「透明、可控、可追蹤」。
這些標準未來也可能成為AI應用規劃師考題的核心內容之一。
二、跨域人才成為關鍵——懂AI,更要懂產業
AI發展帶來的最大改變,不是失業,而是「工作性質的重組」。
根據2025年產業AI調查,未來十年將有約9,200萬個職位被自動化取代,但同時會創造出1.7億個與AI協作的新職位。
這代表我們要訓練的,不再只是工程師,而是能把AI用在正確場景的「問題架構師」。
未來的人才價值,不在於你會寫多少程式,而在於你能不能定義出正確的問題。
企業真正需要的,是能把「Domain + AI」結合的人。
這也正是 iPAS AI應用規劃師 認證存在的價值——它不是考技術,而是考「整合與規劃力」。
舉例來說,考題中可能問你:「如果企業導入AI客服系統,如何在確保資安與效率間取得平衡?」
這類問題沒有單一答案,它測的是一種跨域判斷與治理思維。
也因此,AI應用規劃師不只是「AI懂得多」,而是「懂得怎麼讓AI替企業創造價值」。
我常對學員說:AI應用規劃師是台灣邁向數位+淨零雙軸轉型的中樞人才。
因為這份證照,讓你能在AI導入、碳盤查、能源管理與資料治理之間建立共同語言。
未來,懂AI又懂永續的「跨界型專才」,將是所有企業最搶手的角色。
三、雙軸轉型的未來:讓AI與淨零成為新經濟的兩條軸線
若以產業長線來看,台灣正走向一條雙軸路線:「數位轉型 × 淨零轉型」。
一方面,AI正重塑產業效率與創新能力;另一方面,碳費、碳盤查與CBAM制度正改變供應鏈的競爭規則。
而這兩條軸線最終會在「資料」交會——AI幫助企業減碳決策、永續報告、能源預測;而淨零政策則要求企業透明化管理AI運算造成的碳足跡。
這不再是環保議題,而是生存議題。
我看到越來越多企業開始找「懂碳又懂數據」的人才——這群人正是未來十年的關鍵橋樑。 他們不只是永續顧問,而是新時代的「數據永續設計師」。
而AI應用規劃師的課程中,已經開始導入這樣的實務訓練——從AI導入規劃、風險治理,到AI+ESG案例分析,培養學員同時具備技術語言與政策敏感度。
四、人類最強的優勢:思考與溫度
當AI可以自動撰寫程式、製作簡報、甚至產生影像時,人與AI的差別只剩「溫度」。
在AI可以回答你「是什麼」的時代,人類要能問出「為什麼」與「該不該」。
未來的人才不一定要成為AI專家,但一定要懂如何與AI共創。
我常用一句話鼓勵學員:
「AI可以幫你工作,但不能替你思考;AI可以模仿情緒,但無法真正理解人。」
所以,未來的AI人才要更懂「人」。要懂市場需求、社會價值、倫理風險,也要懂如何讓技術變得可親可用。這就是所謂的「溫度+專業」。

結語:讓AI成為台灣的產業共語,而非階級鴻溝
未來十年,AI不會讓人失業,但會讓不學AI的人失去機會。
而台灣的機會,就在於能否建立「以人為本的AI文化」與「跨域共學的人才生態」。
當AI成為每個人手上的工具,而不是少數人的特權,我們才真正進入智慧社會。
作為AI教育推動者,我相信學習AI不是追潮流,而是為未來留下選擇權。

iPAS AI應用規劃師就是這張門票——它讓你從理解AI、應用AI,到規劃AI,都有一套可以驗證的能力路徑。
正如我在課堂上常說的:
「科技的價值,不在取代誰,而在成就誰。」
未來已經到來,只差你願不願意開始。
讓我們一起,把AI變成人的力量,讓台灣用智慧與溫度走出自己的新未來。
(文/CCChen,iPAS AI應用規劃師講師|產業AI轉型顧問|方格子「AI學習分享」專欄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