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東羅馬的十字軍下位替代版,「拉丁帝國」的大軍,在1205年於保加利亞帝國手中,遭遇幾乎無可逆轉的大敗同時,另一方面,小亞細亞的希臘反抗勢力,卻也不好受。
在小亞細亞西側,後世最有知名度的力量,當屬拉斯卡利斯家族的「尼西亞帝國」。尼西亞帝國的創始者是君士坦丁與迪奧多羅兩兄弟。他們理論上握有正統——君士坦丁在十字軍攻破君士坦丁堡的4月13日被城內貴族選舉為皇帝。但實則此時在泥淖中掙扎。
網路上經常會看到,1204年的尼西亞帝國包含了大部分的小亞細亞西部,其實那是完全不準確的描繪。真實的情況比較像附圖:當時尼西亞只不過是群雄中的一位(粉色黑框處),而且也不是最強的。
尼西亞勢力在1204年無力對抗十字軍的侵攻,退出君士坦丁堡對岸的比提尼亞地區。同時在黑海沿岸的特拉比松勢力大張,東方羅姆蘇丹國在1205年由凱霍斯勞王子政變上台,新蘇丹後來會成為尼西亞的一大問題。
而內政上正統性亦出現問題:君士坦丁皇帝於1205年過世後,狄奧多羅稱帝,但毛病就在於,東羅馬皇帝需要牧首的加冕,此時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人卻遠在巴爾幹半島避禍,而且他還「拒絕前來尼西亞」。
因而,尼西亞帝國皇帝狄奧多羅,從1205年到1208年之間,表面上正統,實則一直處於「皇帝(自稱)」的狀態。
而要如何在面對諸多外敵、並處理正統性缺失的障礙,也將成為這個繼承者帝國初年最為頭痛的問題之一……
&
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Frankokratia 1204.png"
資料來源:
Jonathan Philips, " The Fourth Crusade and the Sack of Constantinople"
Michael Angold, "The Fourth Crusade: Events and C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