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系列(5):掌握AI + 6G無線行動通訊網路 —— 超高速、零延遲、智慧城市全攻略 🌐》
50/100 📌 第 5 周:核心網設計 -行動網路的中樞大腦 。
50. 第五周核心網設計 -行動網路的中樞大腦 總結
📘 第五章複習:核心網設計
本週主題是行動網路的「大腦」——核心網設計。它負責所有的通話、上網、認證與控制,是整個行動通訊系統的智慧中樞。從 1G 的 MSC 電路交換,到 4G 的 EPC 全 IP 化,再到 5G 的 服務化架構(SBA),核心網歷經了從「語音」到「數據」、從「集中」到「雲原生」的重大轉型。如今,5G 的 AMF、SMF、UPF、PCF 模組化設計,加上 MEC 邊緣運算與 Cloud-Native 容器化技術,使網路具備更高彈性、低延遲與智慧調度能力,真正讓行動網從「連線」邁向「智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單元知識總結
• 📞 41. MSC(1G/2G):語音交換核心,負責電路交換,像「總機」幫你接電話。
👉 核心重點:代表傳統電路交換時代,僅能處理語音通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42. SGSN/GGSN(2.5G):數據核心網初登場,開始支援行動上網,連接外部 Internet。
👉 核心重點:開啟行動網路「語音 + 數據並行」的新時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43. EPC(4G LTE):核心三巨頭 → MME(信令) / SGW(數據中繼) / PGW(數據出口),全面 IP 化。
👉 核心重點:EPC 是行動網核心全面轉向 IP 架構的關鍵轉折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44. IMS:支撐 VoLTE、VoWiFi、視訊通話,多媒體核心控制平台。
👉 核心重點:IMS 讓語音、影像與訊息統一在 IP 網路上運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45. 5GC SBA(5G 核心):採用服務化架構,功能模組化,彈性高。
👉 核心重點:5GC 以微服務化架構取代傳統功能塊,實現高度靈活與開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46. AMF/SMF/UPF/PCF:像足球隊一樣分工 → AMF(接入)、SMF(會話)、UPF(數據)、PCF(策略)。
👉 核心重點:功能分離讓控制面與使用者面解耦,提升可擴展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47. 網路切片:像專屬高速公路,給不同應用(自駕車、工業 IoT、AR/VR)獨立資源。
👉 核心重點:實現同一網路上多服務並存的虛擬化隔離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48. MEC(多接取邊緣運算):把雲端計算下沉到邊緣,支援 <10 ms 延遲應用。
👉 核心重點:MEC 是實現低延遲、高即時性的關鍵技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49. 雲原生(Cloud-Native):核心網功能容器化 + K8s,自動化擴展、快速升級,讓電信網像雲端一樣靈活。
👉 核心重點:雲原生讓核心網具備自動化、彈性化與 DevOps 整合能力。
核心進化路徑:
語音交換 (MSC) → 數據核心 (SGSN/GGSN) → 全 IP (EPC) → 多媒體 (IMS) → 模組化 5GC (SBA) → 雲原生、網路切片、MEC 驅動的智慧核心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測驗題
1️⃣ 單選題
(1) 在 4G EPC 中,哪個元件負責「連接外部 Internet」?
A. MME B. SGW C. PGW D. AMF
👉 答案:C(PGW)
解析: PGW(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是 EPC 的出口閘道,負責 IP 位址分配與外部網路連線。
(2) 在 LTE 核心網中,哪個元件負責使用者的「移動性與連線管理」?
A. SGW B. PGW C. MME D. PCRF
👉 答案:C(MME)
解析: 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是控制面核心,負責用戶附著、認證與切換控制。
(3) 在 5G SBA 架構中,哪一個元件相當於 EPC 中的 MME?
A. AMF B. SMF C. UPF D. PCF
👉 答案:A(AMF)
解析: AMF(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負責用戶接入與移動管理,是 MME 的演進版本。
(4) 哪個 5G 核心模組負責建立與管理使用者的資料承載(Session)?
A. AMF B. SMF C. UPF D. NSSF
👉 答案:B(SMF)
解析: SMF(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負責會話建立、IP 分配與 QoS 參數下發。
(5) 在 5G 網路中,若要提供高可靠、低延遲的 URLLC 專網,最應用到哪項技術?
A. VoLTE B. Network Slicing C. EPC D. PCRF
👉 答案:B(Network Slicing)
解析: 網路切片允許針對不同應用建立獨立邏輯網路,確保 URLLC 類型的低延遲、高可靠性。
(6) 在 MEC(多接取邊緣運算)架構中,主要目的是什麼?
A. 提高電池續航 B. 將運算靠近使用者端以降低延遲 C. 增加頻譜效率 D. 減少核心網節點
👉 答案:B
解析: MEC 將雲端服務下沉到網路邊緣(如基地台旁),縮短資料路徑以支援即時應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判斷題
(1) 5G 的 5GC 採用 SBA 架構,可以把核心網功能模組化並容器化。
👉 答案:✅ 正確。
解析: SBA 架構支援微服務與雲原生設計,可動態啟停與自動擴展。
(2) LTE 的 EPC 已完全支援服務化與雲原生部署。
👉 答案:❌ 錯誤。
解析: EPC 是節點導向(Node-based),功能集中於固定設備,缺乏彈性與雲原生特性。
(3) 網路切片僅能用於 eMBB(高速數據)服務,不能支援 IoT。
👉 答案:❌ 錯誤。
解析: 網路切片可針對 eMBB、URLLC、mMTC 各類業務分別建立專屬邏輯網路。
(4) MEC 技術可與 Network Slicing 並用,進一步縮短關鍵應用的端到端延遲。
👉 答案:✅ 正確。
解析: MEC 與切片結合可讓延遲敏感型應用(如自駕車、遠距手術)更穩定快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問答題
(1) 請比較 EPC(LTE 核心網)與 5GC(5G 核心網)在「架構」與「應用能力」上的差異。
👉 答案重點:
EPC 是節點導向、固定功能架構;5GC 採 SBA 服務化設計,以 API 互通、模組化、雲原生運行。
EPC 主要支援行動上網與語音;5GC 則支援多場景(eMBB、URLLC、mMTC),具備切片、MEC、AI 管理等新能力。
(2) 為什麼 5G 網路要引入「雲原生(Cloud-Native)」設計?
👉 答案重點:
為了讓核心網功能能以容器(Container)部署,透過 K8s 自動化管理、快速擴展與滾動升級,提高彈性與效率,降低維運成本。
(3) 請說明 Network Slicing 如何支援智慧工廠或醫療應用。
👉 答案重點:
透過 NSSF 建立獨立切片,並設定低延遲、高可靠 QoS;結合 PCF 制定策略與 MEC 邊緣節點部署,確保資料安全與反應即時。
(4) 簡述 SBA(服務化架構)的主要優點。
👉 答案重點:
模組化、彈性部署、支援雲原生、易升級、易擴充。讓核心網能像雲服務一樣靈活管理與擴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知識圖
核心網進化圖(31–39 單元)
────────────────────────────
1G/2G → MSC(語音交換)
↓
2.5G → SGSN + GGSN(數據核心)
↓
4G → EPC(三巨頭:MME/SGW/PGW,全 IP)
↓
IMS → VoLTE、視訊(多媒體平台)
↓
5G → 5GC SBA(AMF/SMF/UPF/PCF 模組化)
+ 網路切片(專屬資源)
+ MEC(邊緣運算)
+ 雲原生(容器/K8s,自動擴展)
📶 行動網路核心的演進歷程
從 1G/2G 的 MSC 電路交換時代,只能處理語音通話;到 2.5G 的 SGSN/GGSN,首次引入數據核心網,開啟行動上網;再到 4G 的 EPC,以 MME、SGW、PGW 三巨頭實現全 IP 化,讓語音與數據完全融合。隨後 IMS 平台支撐 VoLTE、VoWiFi 與多媒體服務,成為 IP 語音的核心。進入 5G 時代,核心網轉為 服務化架構(SBA),功能模組化為 AMF、SMF、UPF、PCF,同時引入 網路切片(專屬虛擬資源)、MEC(邊緣低延遲運算)與 雲原生技術(容器 + K8s),讓行動網路邁向智慧化、模組化與高度彈性的雲端世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比較題:LTE vs 5G 核心誰更強?
1️⃣ 架構
• LTE EPC:專用設備架構,由 MME / SGW / PGW 組成。
• 5GC (SBA):模組化、服務化設計(AMF / SMF / UPF / PCF),以 API 互通。
2️⃣ 彈性
• LTE EPC:固定架構,升級需更換設備。
• 5GC (SBA):雲原生容器化,可自動擴展與動態部署。
3️⃣ 語音技術
• LTE EPC:透過 IMS 實現 VoLTE(Voice over LTE)。
• 5GC (SBA):延伸為 VoNR(Voice over New Radio),真正原生 5G 語音。
4️⃣ 延遲表現
• LTE EPC:平均約 10~50 ms。
• 5GC (SBA):可低於 10 ms,URLLC 類型應用可達 1 ms 級反應。
5️⃣ 傳輸速率
• LTE EPC:百 Mbps 級,透過 CA(載波聚合)與 MIMO 可達約 1 Gbps。
• 5GC (SBA):Gbps 級以上,支援太赫茲頻段與大規模 MIMO。
6️⃣ 主要應用
• LTE EPC:行動上網、影音串流、社群、行動支付等。
• 5GC (SBA):自駕車、遠距手術、工業自動化、AR/VR 沉浸式體驗。
7️⃣ 策略與控制能力
• LTE EPC:僅提供基本 QoS 優先權設定。
• 5GC (SBA):可進行精細化策略控制,支援網路切片與動態資源配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總結:
5GC 不只是 LTE 的升級版,而是從「專用設備網路」躍升為「雲端服務平台」的全面進化核心,具備更高速度、更低延遲與更強彈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結論:
• EPC 開啟了「智慧手機 + App 生態」的時代。
• 5GC 讓網路成為 產業基礎設施(醫療、製造、交通、城市)。
• 可以說:LTE 改變了生活,5G 正在改變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