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樂府《古相思曲》二首其一
- 君似明月我似霧,霧隨月隱空留露。
- 君善撫琴我善舞,曲終人離心若堵。
- 只緣感君一回顧,使我思君朝與暮。
- 魂隨君去終不悔, 綿綿相思為君苦。
- 相思苦,憑誰訴?遙遙不知君何處。
- 扶門切思君之囑,登高望斷天涯路。
其二
- 十三與君初相識,王侯宅里弄絲竹。
- 只緣感君一回顧,使我思君朝與暮。
- 再見君時妾十五,為君且作霓裳舞。
- 可嘆年華如朝露,何時銜泥巢君屋?
註解:原作「且為君作霓裳舞」,為了吟唱口順,改為「為君且作霓裳舞」!

此二首皆為後人托名之作,第一首,遍查《樂府詩集》等權威典籍及學術平台,均未發現這兩首詩的原始記載,網傳 「漢樂府」 出處無實據。其二,不符合漢代詩歌特征:漢代七言詩極少,且多為柏梁體、無嚴格四聲韻,而其三七言整飭,與當時的詩歌形制不符。其三,囑字是後起字,兩漢時期尚未出現。
第二首斧鑿痕跡更為顯著,其韻腳,「竹,屋」為現代語音《中華新韻》的u音,古音為入聲字!也不符合漢代韻例。
若要訂正韻腳,可以改為:
- 十三與君初相識,王侯宅里弄笙竽。
- 只緣感君一回顧,使我思君朝與暮。
- 再見君時妾十五,為君且作霓裳舞。
- 可嘆年華如朝露,何時攜手入君廬?
此詩作的亮點是「只緣感君一回顧,使我思君朝與暮。」,是那種「士為知己而死」,「飛蛾撲火,向死而生」,為了愛情不畏犧牲、義無反顧的執著。所謂畫龍點睛! 詩詞中只要有一句能動人心弦, 此託作就能得到人們青睞而亙古留存!
後人托名創作的底層邏輯
- 借經典大V放大傳播力:依托知名詩人(如李白、杜甫)或經典題材(如漢樂府、唐詩)的知名度,讓作品更快被接受、流傳。
- 貼合原作意境補全敘事:像《古相思曲・其二》這樣,為原作補充背景、延續情感線,讓整體更具完整性,滿足讀者的敘事期待。
- 借古人之口抒己情:作者不便直接表達自身情感(如相思、懷才不遇),便借 「古樂府」「古人贈答」 的形式,讓情感表達更含蓄、更具文化厚重感。
- 追求風格傳承與致敬:後世文人喜愛某一時代的詩歌風格(如漢樂府的古樸、唐詩的凝練),通過托名創作致敬經典,同時展現自身創作功底。
著名的托名詩詞代表作如:
- 《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托名李白)
- 《長干行・君家何處住》(托名崔顥)
- 《閨怨》(「忽見陌頭楊柳色」,托名王昌齡)
- 《李白集》中部分 「古風」,經考證是宋明文人仿作,因風格近似被收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