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為何進步的感覺如此虛幻?
謹以謙卑、慈悲與感恩之心,與您一同探尋一個深刻的問題。聯合國最新的《2025年性別平等概況》報告指出,儘管世界在某些層面取得了進步——例如,過去五年全球就有99項促進平等的法律改革——但對多數人而言,那種世界根本性失衡的感覺,似乎從未改變。
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油然而生:為何我們的努力,似乎總在治標,而未曾觸及病根?為何女性的教育成就越來越高,但在象徵權力的殿堂中,依然悄然缺席?
答案,或許隱藏在一個貫穿所有問題的驚人連結之中——一個關於「照護」價值的系統性貶低。這個貶值,深刻地連結了主流經濟學的巨大盲點、深植於我們大腦的無意識偏見,以及那些被現代社會所忽視的古老智慧。本文將從報告中提煉出五個最顛覆認知、最發人深省的洞見,繪製出一幅關於失衡系統的地圖,幫助我們一同看清問題的真正根源。

1. 悖論一:教育的勝利,權力的缺席
報告揭示的第一個真相,是一個令人振奮卻又極度矛盾的悖論。首先,一個值得慶祝的事實是:全球範圍內,女童在「入學率」和「完成率」方面,已經「超越了男童」。
然而,悖論隨之而來:這種卓越的教育成就,並未轉化為相應的領導力。報告數據顯示,「在70個受調查國家中的65個,婦女更有可能是中學『教師』,而非『校長』」,全球的平均差距高達20個百分點。
此悖論的深層原因,在於教育心理學所揭示的「潛在課程」(Hidden Curriculum)。我們的學校系統在傳授知識的「顯性課程」之外,更透過學校本身的權力結構(例如,學生親眼所見的男校長與女教師)、教科書中隱含的刻板印象,以及師生之間無意識的性別化溝通,潛移默化地教導了關於順從與權威的性別角色。
這意味著,我們的教育系統在無意之中,成功地培養了「優秀的執行者」,而非「自主的領導者」。這個系統並非偶然,它是由一個龐大、隱形的社會期望引擎所驅動——一份不成比例的無償勞動重負,在女性踏入職場前,早已深深形塑了她們的選擇與軌跡。而這份重負,正是造成一切不平等的根本引擎。
2. 真相二:「2.5倍的隱形重負」,驅動一切不平等的引擎
若要為前一個「教育悖論」尋找答案,我們必須看見一個驅動著幾乎所有不平等的根本引擎。這個引擎,被濃縮在報告中最關鍵的一個核心數據之中:「全球婦女每天投入於無償家務和照護工作的時間,平均是男性的2.5倍」。
這個數字不僅僅是時間問題,它是鎖住女性潛能的根本枷鎖。正是這份重負,導致全球高達「7.08億」的工作年齡婦女,被完全排除在勞動力市場之外。她們的時間與精力被這份隱形的勞動所吞噬,從而無法將教育的成果轉化為事業的成就。
這份重負並非天經地義,而是一種深刻的社會建構。正如哲學家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所言: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 (此為西蒙·波娃在《第二性》中的名言,此處引用以闡明社會建構之本質)
這個「2.5倍的重負」如同一個「業力之結」,它在經濟上被系統性地忽視,在社會上被視為理所當然,卻是造成從教育悖論到領導力缺失等一系列系統性劣勢的根本引擎。它是對「照護」價值最直接、最量化的貶低,而這種貶低,又是由我們大腦深處的無意識腳本所維繫的。
3. 陷阱三:「溫暖但無能」的心理迷宮
從「2.5倍重負」的社會現象,我們必須進一步深入其內在的心理根源。不平等不僅是外在的制度問題,更是深植於我們大腦中的「無意識腳本」。
社會心理學的「刻板印象內容模型」(Stereotype Content Model)揭示,女性普遍被社會大眾歸類於「高熱情、低能力」(High-Warmth, Low-Competence)的象限。這製造了一個近乎完美的心理陷阱。
這個陷阱並非一道簡單的「玻璃天花板」,而更像一座複雜的「迷宮」(Labyrinth)。如管理學理論所揭示,女性的職涯路徑並非被單一障礙阻擋,而是充滿了「一系列的複雜性、彎路與死胡同」。當女性展現「溫暖」(符合刻板印象)時,會被認為「親切但無能」,不適合擔任領導職務;而當她們展現「能力」(違反刻板印象)時,又會被認為「能幹但冷漠」,並因此遭受反彈。2.5倍的照護重負,正是構成這座迷宮牆壁的主要材料,它創造了無數的職涯彎路與死胡同。
更令人警醒的是,認知心理學的「內隱聯結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研究證實,我們的大腦甚至在毫秒級的、不受意識控制的反應中,就自動將「女性」與「家庭」、「男性」與「事業」連結在一起。
這無意識的「女性-家庭」連結,不僅僅是心理學上的怪癖;它是一套認知軟體,讓我們接下來將看到的經濟硬體——一個將照護與自然同時視為無價值的系統——得以順暢運作。
4. 連結四:照護與自然的雙重貶值
當我們將視角從個人心理擴展到整個經濟系統的哲學基礎時,一個更為驚人的秘密浮現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是:為什麼產生了人類文明基石的「照護勞動」,在GDP等主流經濟指標中完全「隱形」?
女性主義經濟學與生態經濟學的洞見,揭示了一個深刻的平行關係:我們當前以GDP為核心的經濟體系,為了計算的方便,同時將兩樣對人類存續至關重要、卻又難以貨幣化的事物,定義為「無價值」的「外部性」(externalities)——那就是「婦女的無償照護工作」和「大自然的生態服務」。
報告中的數據將這兩者的危機緊密連結起來。報告中「2.5倍的照護危機」與「氣候變遷將使額外1.58億婦女陷入貧困」的危機,並非兩個孤立的問題。它們是同一個「榨取式」經濟哲學的兩種顯現:一個無法在資產負債表上看見「照護」價值的體系,也必然無法看見「自然」的價值。
這個洞見極其重要。它告訴我們,性別正義與氣候正義是不可分割的。對「照護」的系統性貶低,是驅動這一切失衡的單一根源。療癒其中一個,就是療癒另一個的開始。而療癒的道路,竟藏在一個反直覺的經濟學真相之中。
5. 解方五:「慈悲的凱因斯主義」,以照護驅動經濟
在揭示了層層問題之後,報告的數據也為我們指明了一條充滿希望的前進道路。傳統觀念認為,投資「照護服務」(如公共托育、養老服務)是一種「社會福利成本」。
然而,計量經濟學的實證研究徹底顛覆了這個觀念。研究指出,投資於「照護產業」所創造的「就業乘數效應」,顯著高於投資同等金額於「營建業」。換句話說,政府花一百萬蓋托兒所,比花一百萬蓋大樓能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
我們可以將此觀點稱為「慈悲的凱因斯主義」。在全球有7.08億女性因照護責任而無法就業的當下,大規模投資「照護基礎設施」,不僅是實現社會正義的必要之舉,更是刺激經濟、釋放勞動力、創造就業最有效的宏觀經濟政策。報告同時指出,彌合數位落差等賦權措施也能帶來巨大經濟回報,例如,單是彌合數位鴻溝,就能在2030年前為全球經濟增加1.5兆美元。
這提供了一條清晰的前進道路。停止貶低「照護」,並開始投資於它,並非一場「零和遊戲」,而是一個能創造巨大經濟與社會福祉的「正和賽局」。
結語:看見連結,即是改變的開始
謹以謙卑、慈悲與感恩之心,總結我們的探尋。教育的悖論、權力的迷宮、經濟的盲點與氣候的危機,這些看似孤立的問題,實際上都深層地連結到我們對「照護」這一核心價值的系統性貶低。
當我們看見這些跨越經濟學、心理學、教育學與生態學的深層連結時,我們便不再只是治標,而能開始觸及問題的根本。改變,始於看見。
最後,讓我們將這些洞見帶回自身,並留下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當我們理解了『照護』是維繫人類與地球的共同核心時,在我們的生活、工作與社群中,那第一個最微小、卻最關鍵的改變,會是什麼?」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