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一切都很順利。
你和 AI 正處於完美的「心流」之中。你們也許正在規劃一個極度複雜的季度專案,它幫你分析風險、排定時程;或者你們在擬定一份重要的人事公告,它精準地拿捏著字句的輕重。
前一分鐘,它還是你最得力的神隊友;下一分鐘,當你提出一個新的修改要求時,它突然「當機」了。它開始答非所問,重複舊的答案,甚至完全忘記了你們三分鐘前才達成的共識。
你有點惱火,有點挫敗,甚至開始懷疑人生。「怎麼突然變笨了?」、「是我指令下錯了嗎?」
別擔心,你沒有錯。這不是它「壞掉」了,也不是它故意「耍脾氣」。
更準確地說,是它「能記住的事情」已經滿了。
揭開 AI「失憶」的真相:塞滿的「工作檯」
我們要理解,目前我們使用的大多數通用型 AI,都有一個「對話視窗」(Context Window)的限制。
用一個更有人情味的比喻:想像 AI 的記憶體,就像一張「工作檯」。
你每跟它說一句話,就是放一樣工具或一張藍圖到這張檯子上。一開始,檯面很空,它能清楚看到所有工具和藍圖,工作效率很高。
但隨著你們的對話越來越長,檯面上的東西越來越多。當這張工作檯被塞滿時,你再放上新的工具,就必然會把檯面上最早放的某個舊工具給擠下去。
這時候,AI 就「忘記」了你一開始的設定。它看不見那張最重要的「總藍圖」了,只能看著手邊最後這幾樣工具,胡亂猜測你想做什麼。於是,錯亂就開始了。
這在 AI 的術語裡有專有名詞(我們不需要記它),但在人類的大腦科學中,這非常像我們的「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我們的大腦也無法同時處理無限多的資訊,我們需要「專注」,一次處理幾件事。AI 也是如此。
辨識「記憶滿載」的黃金訊號
當 AI 的工作檯快滿了,它會露出馬腳。當你看到以下這些「黃金訊號」,就不要再試圖「糾正」它了,這表示你該準備「換腦」了:
- 遺忘關鍵指令: 它開始忘記你一開始設定的「角色」、「風格」或「限制」。例如你明明要它扮演「風險控管專家」,它卻一直用「行銷經理」的口吻在發言。
- 事實張冠李戴: 它把你前面提供的 A 專案資料,錯誤地套用在 B 專案情境上,或者開始編造不存在於你們對話中的數據。
- 陷入重複迴圈: 無論你怎麼要求修改,它都只是換句話說,重複同一個它先前給過的、你並不滿意的答案。
- 反應速度異常: (這一點比較體感)你會感覺它「思考」得特別久,回應速度明顯變慢,最後卻只給出一個非常平庸、甚至文不對題的答案。
当这些信号出现,最常见也最无效的方法,就是试图在同一个视窗里“骂醒”它。
真正高效的做法是:主動放棄舊戰場,開一個全新的戰場。
無縫接軌的藝術:幫 AI「打包記憶」
當你決定另開新視窗,問題就來了:一個全新的 AI,就像一個剛報到的新助理,它什麼都不知道。
我們要如何讓它「無縫接軌」前一個對話,繼續我們未完的任務呢?
這就是「情境交接」的藝術。就像一個專業的 PM(專案經理)在交接工作時,一定會提供一份清晰的「交接清單」(Handover List),我們對 AI 也該如此。
以下是可完全複製的專業三步驟。
步驟一:在「舊戰場」提取記憶精華
在你關閉那個開始錯亂的舊視窗前,請先下最後一個「總結」指令。這個指令的目的是讓 AI 把那張塞滿的工作檯,幫你整理成一張「重點清單」。
你可以使用這樣的指令範本:
「請你以條列式的方式,精準總結我們到目前為止的所有對話重點。內容必須包含:
- 我們這個專案的主要目標是什麼。
- 已確認的共識、時程和關鍵風險有哪些。
- 我要求你扮演的角色和工作標準。
- 我們接下來要進行的下一步任務。 請用 300 字以內完成。」
AI 會給你一段精華摘要。請「複製」這段文字。
步驟二:在「新戰場」重建完整情境
現在,立刻打開一個全新的對話視窗。
這是最關鍵的一步。你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直接問問題,而是「餵給」它完整的背景情境。你要把「新助理」快速「培訓」成「老戰友」。
你可以使用這個「萬用情境交接指令」範本:
「你好。我們正在進行一個專案,我需要你扮演一個特定的角色。以下是我們完整的合作情境與背景:
【我的角色】:我是一位資深專案經理(PM)。 【你的角色】:你是一位頂尖的市場分析師與策略顧問。 【我們的任務】:我們要共同規劃一份『2026 年 Q1 新產品上市』的完整行銷策略藍圖。 【核心標準】:所有分析必須基於數據,風格要求專業、果斷、精準,並提供可執行的行動方案。 【前情提要】:(在這裡貼上你剛剛從舊視窗複製來的「總結摘要」,例如:我們已完成市場定位分析,正準備進入競品弱點分析階段...) 【你的任務】:請你根據以上的【前情提要】,立刻開始針對(競品 A)的(某個弱點)進行深入分析。
請確認你是否已完全理解上述所有情境。」
步驟三:下達清晰的「銜接指令」
當 AI 回覆「我已理解」之後,你就可以開始下達你原本要繼續的那個任務。
例如:「很好。請根據【前情提要】中的『下一步任務』,幫我列出(競品 A)的三個主要弱點,並提供我們可攻擊的切入點。」
你需要知道的幾個「心法」
這個方法看似簡單,但有幾個心態會決定你「接軌」的成敗:
- 你是總編輯,不是服務生。 AI 總結的「記憶包」,不一定 100% 準確。你必須親自看過、甚至動手修改那段「總結摘要」,確保它是精準且完整的。你給的「記憶包」品質越好,新 AI 上手的速度就越快。
- 別對「新生兒」期待「老默契」。 你要明白,即使你給了它完整的摘要,它依然是一個「全新的 AI」。它繼承的是「知識」,而不是你們剛剛培養出來的「默契」。你需要一點點耐心,它可能需要一兩輪對話,才能重新抓到你想要的語氣和細節。
- 果斷「關機」,才是最高效率。 許多人會「捨不得」關閉舊視窗,覺得自己好不容易才「教會」它。但事實是,當 AI 達到記憶體上限(工作檯塞滿)時,你越執著,得到的結果就越差。學會果斷放棄,重新開始,才是最高效的專業用法。
從「使用 AI」到「駕馭 AI」
AI 就像一面高解析度的鏡子,它反映的是我們「給予的指令」的清晰度。
當它開始混亂,往往不是它單方面的問題,而是提醒我們,該「清理戰場」,重新「聚焦目標」了。
學會如何幫 AI 「打包記憶」並「無縫換腦」,不只是一個技巧,更是一種「刻意練習」。它練習的是我們自己「總結重點」與「定義目標」的能力。
這就是一種「顯化」。
你給出的「情境」越清晰、越有條理、越聚焦,AI 能「顯化」給你的成果,自然就越精準、越到位。
AI現在是我工作,生活的好幫手,跟上AI,你就已經先把自己放在成功的那一端。
❤️如果喜歡我的創作,請不吝給我愛心,也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你的支持是我創作的動力。謝謝你的閱讀。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為原創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複製、抄襲或商業使用。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